罗方扬
说起开普勒,不能不先提另一位传奇的天文学家——第谷。
1576年,第谷受到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资助,在文岛建立起配备了当时最先进观测仪器的天文台。那时,望远镜还没被发明,但是第谷的视力极好,在文岛进行了20多年的观测,编制了当时最为精密的星表。第谷的星表中,各大行星的运行数据尤为精确。
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还是地心说的拥护者。第谷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则率领众行星绕地球运动,这算是“改良版”的地心说。1599年,第谷来到布拉格,随后就结识了开普勒,两人就此开始天文学方面的合作。虽然他们共事的时间不到一年,但那是天文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开普勒出身贫苦,却有着过人的学习天赋。经过努力奋斗,他成为奥地利格拉茨新教学校(后来成为格拉茨大学)的数学与天文学教师。开普勒信奉哥白尼学说,赞同日心宇宙体系。
他们一起工作时经常吵吵闹闹,但是感觉互相离不开对方。第谷擅长目视观测,开普勒擅长数理分析,两人在工作中相辅相成。第谷于1601年去世,留下大量的观测资料。开普勒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分析计算,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如果我们把半长轴记作a,公转周期记作T,那么a3/T2=k。
对当时已知的五大行星和地球来说,那就是k水星=k金星=k地球=k火星=k木星=k土星。
自古希腊时期起,人们就认为天体的运动是如此神圣,它们应该做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原本也是這么认为的,但是他随即发现,如果把行星轨道看作正圆的话,计算得到的理论位置与第谷的观测位置不相符,两者相差8角分。开普勒并没有忽视这个微小的差异,他深信第谷的观测是精准的,从而对行星正圆轨道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他最终发现行星轨道是椭圆的。
开普勒对这8角分位置差的不懈研究,引起了天文学的重大变革,因此后世把开普勒称为“天空立法者”。
开普勒虽然提出了这3个定律,但是他也无法解释天体运动为何如此,他是用第谷的观测数据计算并“硬凑”出来的。特别是第三定律,由于涉及三次方的计算,他凑了很长时间。1630年,开普勒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