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提升工程”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

2024-03-03 12:51焦金芝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泰州农业建设

焦金芝/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江苏泰州是农业大市,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离不开泰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立足泰州农业农村发展所处阶段方位,着力做好“五大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把泰州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泰州有条件也有能力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

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基础。泰州通过建良田、推良种、施良技、用良机、育良队,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种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69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1.18万家,农民合作社3207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843家。

重要农产品保供有特色。泰州坚持在保产量、提产能、扩来源上下功夫,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泰州粮食播种面积565.5万亩、总产量281.3万吨,粮食生产持续保持稳中有增,发展后劲充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7万头、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400家以上,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年生猪出栏136万头,蔬菜产量347万吨,水产品产量近40万吨,“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农业特色产业有“拳头”。泰州以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为主要抓手,打造形成了一批具有泰州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拳头产业集群”。2022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形成了年产值达200亿元的高港粮油加工、60亿元的兴化戴窑大米加工、50亿元的兴化脱水蔬菜加工、40亿元的“苏三零”面粉加工、20亿元的靖江肉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品牌效益愈加凸显,全市有绿色食品349个、有机农产品1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2%,居全省第一等次;培育并打响了“黄桥烧饼”“靖江肉脯”“溱湖八鲜”“沙沟鱼圆”“靖江汤包”等一大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食品品牌。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均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已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1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5个。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美丽指数发布工作,将全市85个乡镇(涉农街道)、126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评估范围。

迎难而上,突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泰州紧盯市场练“内功”,铆足干劲提品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市场挑战,泰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已培育形成了健康食品、绿色果蔬、休闲食品等多个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面对土地、劳动力农业资源要素更加趋紧的共性难题,泰州借助科技力量,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土地和劳动力的短缺,倒逼泰州农业经营主体主动转型,向科技要效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大力发展无人农场、植物工厂、AI 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目前,泰州已建有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3个、数字(智慧)渔场3个,市级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50家;全市配备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农机500台、植保无人机1457台;农村网上营销主体13679个、网店数量18265个。

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泰州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泰州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与生产规模偏小,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强;农民合作社在统一服务、品牌营销、议价能力等方面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大多数为产地初加工,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农业数字化建设滞后,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生产环节,其他环节应用较少。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存在的短板弱项,泰州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构建“以优质粮油、特色水产为主,规模畜禽、健康食品、绿色果蔬、休闲农业为辅”的“2+N”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

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实施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农产品及其产业链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坚硬基石。一是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坚持大农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打通农业全产业链,完善拉长产业链条,打开农业增值增效新空间。借鉴泰兴市姚王镇江沙蟹全产业链的成功做法,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强哪里”,尤其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扩大销售环节,要下足功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产业价值高的农业全产业链。二是做足“农产品深加工”文章。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三是做深“新业态新模式”文章。鼓励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新型业态模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作战,增强供给端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实施科技装备提升工程。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市的核心动力。一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立足农业种养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建立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库。围绕省市主推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高产优质品种,开展高质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等创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支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数字农业工厂、农产品加工智能工厂等建设;依托“农牧旺”平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中心,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产地仓储保鲜、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区域型、共享型项目,按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三是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全市种业资源,打造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加强种业自主创新,开展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整合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积极搭建种业育繁推创新平台。

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力量。一是培育旗舰型领航企业。持续招引一批旗舰型、基地型、科技型大企业、大项目,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和推动企业上市。加快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企业聚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二是培育规范化合作社。严格规范合作社议事决策、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支持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培育现代化家庭农场。强化家庭农场示范培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家庭农场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引导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两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积极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与销地农批市场、便利店、大型商超合作模式,保障生产与销售渠道高效对接。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提升职业农民素质和社会地位。

实施载体平台提升工程。一流的载体平台是建设农业强市的有力抓手。一是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园区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园区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业企业加快向园区聚集。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业”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若干个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发展格局。二是深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塑造区域公用品牌,夯实产业基础、发展壮大品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深化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持续发挥兴化戴窑镇、泰兴姚王镇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优产业、重特色、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的思路,引领更多乡镇立足自身资源条件,以发展绿色优质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主线,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发展格局。

实施生活品质提升工程。高品质农民生活是建设农业强市的最终目标。一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依托乡村资源和特色产业,建立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式特点的用工制度;加强各类返乡入乡创业群体创业指导培训帮扶;鼓励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镇特色产业,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积极拓展抱团联合、“飞地”经济、服务经济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探索通过基金、股金、薪金等多元化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二是持续推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推动村组道路、燃气管网、网络电商、快递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加快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互联网+”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健全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持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三是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城乡民生保障水平。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资源配置,高质量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服务共同体和养老服务一体化体系,突出区域统筹、功能互补、共建共享,不断升级可及性、均等化、便利化水平。同时,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美乡村。□

猜你喜欢
泰州农业建设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幸福水天堂——泰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