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珍,林娇芬,陈峰,曾健,郭团玉*
(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2.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举措,其完整体系离不开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机衔接(简称:中高本衔接)。中高本衔接契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对形成和优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3]。有学者认为,中高本衔接理论依据深刻,既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也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4],是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改变人们固有观念里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必由之路[5]。
“十三五”期间,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飞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预期到2025年,全国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将达5.5万家,从业人员将达190万人[6]。本文以检验检测人才的培养为例,分析中高本衔接的现状、问题,探究其实践路径,为推进中高本在人才培养、课程架构、教学实施等各方面的有机衔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指导并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2021 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7]中新增职业本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该专业适应“十四五”发展新需求,蕴涵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思路,对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职层面,原“商检技术”和“工业分析技术”合并为“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在中职层面,原“工业分析与检验”更名为“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的专业合并、升级,使人才培养的视域从工业分析领域扩展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行业,契合了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定位趋势和国家关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8],新时代背景下给中高本衔接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在类型教育背景下,检验检测类专业的中高本衔接朝向新趋势发展。
一是职业性。即共同服务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产业变革和升级,以产业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能适应并推动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接续性。中高本三段应真正实现可贯通、能衔接,搭建起检验检测认证人才成才提升的立交桥,学生在中职、高职,甚至本科都应拥有可预见且较为宽阔的下阶段成长通道。
三是融合性。立足产教融合这一根本关键,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相关的政校行所企有机融合,拓宽职业教育的边界,与行业企业多维共建、多元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2.1.1 衔接通道狭窄
当前,职业本科设置尚在起步阶段,中高职毕业生直通或升学考试进入职业本科学习的机会相当有限,局限于通过高职分类招考和专升本考试入学普通本科,而普通本科的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多基于普通高中的学习基础,且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错位差异明显。中高职学生原有学习基础难以适应普通本科的学习与教学要求,职业教育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性逐渐弱化,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聚合性一定程度被削弱。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暂未设置职业本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中职学生只能在高职分类招考后选择普通本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选择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关联的普通本科专业。中高职生源较普通高中生源而言,数理化基础明显薄弱,加上中高职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中多偏重实验,理论教学相对弱,这给普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中高职生源本科段教学衔接和学生因材施教等方面都增加了不少难度。
2.1.2 衔接名额有限
随着全社会对学历要求的普遍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通常意味着更宽广的选择机会。中职学生年龄尚小、三观未定,且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和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愿望皆强烈,迫切希望通过中职三年努力享有与普高学生同样升学至本科的机会,高职学生情况类似。专科学历难以满足学生学历晋升的迫切要求,但普通本科学校可供中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招生指标难以满足考生需求,可供学生选择的院校较少,因此,通过高职分类招考和专升本考试考入满意学校的竞争就显得十分激烈。以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为例,福建省2021年中职化工类考生230多人,而可供报考的本科招生指标不足考生数的3%,因可供报考的生物、化学类相关专业的本科计划较少,不少高职学生选择跨专业报考其他热门专业,造成生物、化学类专业的部分考生资源流失,导致本科层次毕业生供给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福建省现有中高本衔接的主要途径有高职分类招考和“3+2”五年制高职。中职学生通过高职分类招考大部分升学对应专业类的高职专业学制3年,小部分升学普通本科;“3+2”五年制高职则为中职3年+高职2年的五年制学习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诸多衔接问题。
2.2.1 课程设置衔接有待优化
因中高本分属不同教育类型,且受不同区情、不同校情影响,人才培养方案各有特色,即使同类学校其差异也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学校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各校往往根据自身校情和师资情况设置教学体系、开设课程和开展实训实践等造成课程设置重复、错位等现象屡有存在,中高本衔接过程的人才培养显现出许多亟待优化的问题。例如,中职阶段分析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高职阶段对应专业开设有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普通本科的相关专业开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在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未能有效构建科学合理、分层次螺旋式上升的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造成各层次学校教学、实训实验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导致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综合效果难以科学有效实现。
2.2.2 中高本统筹培养的机制有待建立
中高本各层次学校独立实施教学管理,缺乏中高本教学共同体站位意识,没有制定中高本衔接的一体性、全局化的系统规划;不同层次同类课程内容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未建立健全,未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分银行等有效措施。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学的同类课程、竞赛获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没有实现在不同学习层次间互认转换,中高本一体化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例如,针对中高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均有组织省级、国家级化学实验技术、化工生产技术相关赛项,但中职学生竞赛获奖在高职可否转换、如何转换为学分尚处探讨阶段。
2.2.3 分类培养未实现
当前,高职生源类型多样,主要有通过高职分类招考的高中生、中职生,普通高考的高中生(又分物理科目组、历史科目组)等,各类生源的课程学习基础、实操技能训练能力水平等差异显著,而高职院校一刀切式教学难以应对多元、差异显著的生源现状,采用同一人才培养方案、同一课程设置、同一教学方法、同一考核手段则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例如,中职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通常比普通高中(历史科目组)学生强,多元生源的理论基础又各异,若未采取分类教学,则易出现重复学习、学习热情减退等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
中高职业教育有“本”可衔并可通向更高层次职业学历教育是中高本衔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延伸职业教育层次、健全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9]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对照该要求,我国职业本科的现有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要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做优做强现有的中职、高职教育,做大做齐职业本科乃至职业教育硕士教育,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简介》[10]要求,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中高本均面向检验检测、计量服务等职业,中高本人才培养依次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新业态新产业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急需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建立中高本通畅衔接制度是中高本衔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生源的学情特点及成才需求,打破类型间的教育壁垒,探寻和完善灵活多样的升学招考和弹性学制、联合培养等制度,促进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本”层次院校继续深造。
以福建省为例,在职业本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暂未设置前,尝试由高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开展联合“3+2”高本贯通培养[11],学生前3年在高职就读毕业,通过考核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或尝试“3+4”中本贯通,即中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学等本科专业贯通培养,实行7年学制;或尝试“3+2+2”“5+2”中高本贯通培养[12],其中“3+2+2”是指以中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为招生主体,中职、高职、本科分别就读3年、2年、2年;“5+2”是指以高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为招生主体,前2年在高职院校或委托协作高中进行基础文化课教育,后3年在高职进行专业课和职业技能教育,最后2年接受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教育。
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高本衔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要求。为契合其要求,应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终极导向,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重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打破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教师与师傅的界限,既注重学校、学习及教育要素,又注重企业、工作及职业要素。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上,须加强中高本三个层次职业院校的合作,搭建一体化实施教学的管理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在中高本衔接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且职业本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建议目前以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推动构建有效的中高本衔接教学管理体系。待职业本科发展较为成熟,则可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由职业本科专业牵头重构科学合理的中高本衔接教学管理体系。
以职业本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为例,中高本衔接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扣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链,积极与区域内优质的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对接,以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为立足点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合作院校可组建跨院校的中高本衔接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并在各学校分别设置项目工作组,通过定期协调会和联合教科研等活动,有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畅和高质量、高效率实施。高职院校可牵头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一体化中高本专业教学标准,避免现有中高本各自为政的局限,实施标准、系统运行、一体推进教学实现中高本教学衔接的整体化、规范化。
课程体系的贯通统筹是中高本衔接的实际落脚点。中高本各层次专业课程应贯通统筹安排,不同层次开设适应于该层次的不同课程,同类课程在不同层次其内容不断深化、综合、拓展,既考虑同一层次课程体系的递进性,更要考虑三层次课程整体的融合和交互;课程体系设计应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并按照分段毕业的就业工作岗位技术技能需求,梳理确定中高本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和实训实验设置。另外,还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联动开发在线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从所对应的不同岗位技能出发,设计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侧重点(见表1)。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横向拓宽内容、纵向深化结构,避免简单重复,以螺旋式递进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重在培养学生能迁延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
表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侧重点举例
教学评价是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导向性手段。采用已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以学分为工具的学分银行,通过学分银行建立学分的认定、存储和转换规则能有效畅通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使受教育者在接续升学间达到学分传递的目的,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机会,有效减少重复学习现象[13]。中高本衔接可依托国家学分银行,完善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竞赛奖励、发明专利等非学历证书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的制度,将其作为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为例,可探寻将“1+X”食品检验管理证书、化学或食品检验工证书、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获奖、检测或相关行业的发明专利等通过认定后转换为高层次学段的学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现学段乃至高层级学段的考证、实践、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样化甚至跳级成长成才。
在职业类型教育背景下,中高本衔接可从体系建设、招考制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互认等方面着手,通过顶层设计延伸职业教育层次,利用招考制度完善衔接体系,从而在制度上构建有效保障;紧扣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螺旋递进式上升的课程体系避免重复教学,科学进行知识建构;开展整体教学评价,以学分银行推动三个层次之间的学分互认,从实践层面构建中高本衔接的有效路径。后续,对中高本衔接的制度研究还需在职业本科设置和优化招生考试制度方面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