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快生活中,如何寻找久违的“松弛感”?
◎邝西曦
谈到生活方式,近期的一个热词是“松弛感”。在文化地图上寻觅其踪影,“松弛感”早已有之。它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远地自偏”,也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诗意栖居。当田园牧歌的山水草木成为精神桃源,当哲人笔下的“自然系生活”成为诗与远方,“松弛感”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是对“从前慢”的复古怀旧,也是快节奏、高效率中的“变奏变频”,正如有人所说,这是“在奔跑中调整呼吸”。
有人认为,“松弛感”需要金钱和物质的支撑,离普通人似乎有些遥远。其实,“松弛感”可以是融进点滴生活的习惯:清晨早起十分钟,便少了些上班赶路的气喘吁吁;凡事打好提前量,便多了些处理问题的从容不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陪你立黄昏,感受一餐一饭的好、一花一叶的美,都能解码寻常日子里的“松弛感”。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从一定意义上说,“松弛感”是一种淡定处世的哲学。人生路上并非处处坦途,面对无常与挑战,“松弛感”不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的借口,也不是佛系随缘、游戏人生的托词,“优雅的咸鱼”逃避不了现实的焦虑,心态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动上的松懈,适时充电不妨碍前行的进度,以奋斗者的姿态兢兢业业、久久为功,这样的青春才能舒展坦荡、回味悠长。
往深里讲,“松弛感”不仅是“面子”的表现,更依赖于“里子”的积淀,它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所取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在顺境时处优不养尊,在逆境时身穷不志短,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进而涵养静气、彰显大气、孕育朝气。正如中国画,自古便讲究留白的艺术,有所渲染,有所省略,恰到好处,才可达到浓淡相宜、深浅相间、相得益彰的境界。
当下,“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与“紧”的讨论。其实,“松”与“紧”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而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正如音乐,有轻柔的慢板,也有緊凑的快板,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才能成就多彩的乐章。中国古语也有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偶有放松,也未尝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在“松”与“紧”切换中,命运给每个人安排了各自的时区。需知,人生并非一场与他人的短跑比赛,而是一场与自己的马拉松跑。不要慌,不要急,漫漫征程比拼耐力,把握节奏,坚持到底,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正是:
一张一弛,快意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有删节)
◆提炼
在说理时进行合理演绎,就是用已知的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推理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是三段论。三段论,顾名思义,就是以两个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推理形式。一般来说,范围最大的被称为“大前提”,范围次之的被称为“小前提”,最后的结果被称为结论。也就是说,在明确论点的前提下,我们只需要写出大前提与小前提即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明确结论,即论点是什么。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往往无须写出小前提,只需要找到大前提。原因很简单,大前提一般来源于日常积累的名言警句、科学公理、客观现象等,属于公理,即人们公认的不证自明的一般道理。小前提则是用来连接大前提与结论的,只要写出大前提,小前提就能直接写出来。如这篇文章中运用的大前提都是事实论据以及名言警句,用大家都承认的真理来证明具体事物的真实性是极具说服力的。在使用事实论据以及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论证时,作者将所引用的事实和结论构成了紧密的联系,而且引文结束后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作出了一些解释,将大前提和小前提都进行了阐述。
在进行演绎的时候,考生要善于把握演绎推理的方法。(1)肯定前件,即如果A,那么B。A。因此B。(2)否定后件,即如果A,那么B。非B。因此B。(3)假言三段论,即如果A,那么B。如果B,那么C。因此如果A,那么C。这三种推理是比较常用的演绎推理法。如这篇文章就运用了否定后件法,如果“松弛感”需要金钱和物质的支撑,那么会离普通人遥远。但是“松弛感”可以是融进点滴生活的习惯,因此我们都能解码寻常日子里的“松弛感”。
当然,在说理时,演绎论证虽然常常以三段论形式出现,但实际上进行演绎论证时不一定都是经典的三段论。考生在具体写作时,要灵活变通。
佳作展示
此心坦然,松紧自洽
◎蔡 琪
当下,不少人过着“倍速模式”的生活:追剧要快——开倍速追剧;旅游要快——特种兵式旅游;读书也要快——碎片化快阅读……某种程度上,紧凑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丧失了“慢慢来”的能力。生活在当下,如何处理好“松”和“紧”的关系,已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课题。
依我看,秉持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态度,坦然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大智慧者应当具备的处世之道。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只有“紧”没有“松”是无法持久的,会像一根时刻紧绷的弹簧一样彻底断裂;而只有“松”没有“紧”,以不成熟乃至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容易陷入低效,进而导致焦虑。可以说,有张有弛才是人生正道。
“紧”是生活的主体,这无可非议。以“紧”为特征的“奋斗”精神,理所应当是人生的主旋律。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人类不断攀登高峰的不二法门,都源于人们心中的奋斗精神。奋斗的目标未必是物质回报,平凡的生活一样需要奋斗的状态,需要一种“紧”的节奏。“奋斗”二字,本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功课。
如果说“紧”是台机器,那么“松”就是使机器顺畅运行的润滑油。“紧”不代表放弃所有的闲适生活和娱乐,更不代表盲目地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生活中,适度的“松”必不可少,我们不能被“紧”捆绑。正如开头所言,当今社会,繁重的生活、内卷的压力使人喘不过气来,那么,我们为何不“停一停”呢?洛克曾说:“凡是打算充分利用一生中任何一部分时间的人,必须让其中一部分用于游戏娱乐。”事实上,正因为有了在瓦尔登湖畔漫步悠闲的时光,梭罗才悟出了人生哲理;正因为有了苹果树下的怡然自得,牛顿才能发现“万有引力”……慢下来、松下来,才可以充盈生命。
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昼伏夜出、夜以继日,全都必有歇时。一味勇猛精进、策马扬鞭,自然会造成人困马乏。长此以往,势必有百害而无一利。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松’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一直‘松’着不是挺好的吗?”并非如此。现代生活不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味地“松”就会退化成“躺平”,会对生活妥协,最终一事无成,也必将懊悔终生。
风乎舞雩,吟赏烟霞,安享浮生清欢。“松”与“紧”的选择或许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异,但我们对生活的热望将定格光阴和苦乐。我们只有以“紧”为主旋律,方不致虚度青春年华;以“松”为和声,方可在滚滚红尘中不忘初心、不弃坦然,才不至于迷失前行的方向。
【江苏常熟市伦华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思路清晰,井然有序。从开篇明确亮出中心论点,到从“为什么”的角度揭示“有张有弛才是人生正道”;从瞄准“松与紧”的具体关系,充分论述“‘紧’是生活的主体”而“适度的‘松’必不可少”,到合理设置并驳倒“假想敌”,再到篇末处强化核心观点,持论辩证、客观,演绎说理,层层拓展。无论梭罗漫步瓦尔登湖“才悟出了人生哲理”等实例的运用,还是洛克名言的援引,都言简意赅又不乏感染力。语言表达优美,且不少文句富于诗情与意蕴。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