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河南林州,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车窗,寻觅红旗渠的踪影。陪同考察的河南省政协的同志指着远处的山腰说:“看,那就是红旗渠。”只见红旗渠宛如一条漫卷的飘带,在太行山的峡谷之间蜿蜒盘绕,从绿树丛中穿越而来。蔚为壮观的“人工天河”,顿时吸引了全车人的目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以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精神,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年,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红旗渠纪念馆,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地再现了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自古以来,林县“缺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修渠引水的愿望早已有之,但开山筑渠让漳河水穿越太行,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让这个梦想遥不可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林县10万开山者把千百年来的生命煎熬和数代人的梦想,化作巨大的力量,挥洒到崇山峻岭之间。他们住山崖、宿山洞,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用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意志,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由当时的300多名青年用一年零五个月凿通。沿着开山建渠的栈道前行,右边是令人目眩的悬崖峭壁,左边是直插蓝天的千仞石壁。壁上残留的铁桩、铁环、铁丝,是修渠人当年凌空施工的历史记录;渠岸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棱有角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是林县人民攻坚克難、坚韧不拔的真实写照。
红旗渠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据红旗渠纪念馆的同志介绍,如果把开山建渠10年施工的1515万立方米土石方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大江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着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参观结束了,我仍然沉浸在激动和感动之中。回眸红旗渠,我仿佛看到一面面红旗在太行山上猎猎飘展,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施工排险,就像雄鹰展翅、翱翔在蓝天白云红旗下;我仿佛听到轰隆隆的爆破声、钢钎的斫斫声、铁锤的咣当声,如同惊天地泣鬼神的交响乐,在峡谷、在山林、在苍穹回荡。这鲜红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这雄浑的交响乐,是中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鼓号角。
回眸红旗渠,她不仅是太行山上一道壮美的风景线,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与从太古走来的太行山水浑然一体,化为永恒。
回眸红旗渠,渠岸逶迤如城,在脑海烙印;渠水潺潺如歌,给心灵洗礼。她昭示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朱步楼:法学博士、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