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育雏鸭技术要点

2024-03-01 11:14梅,
贵州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雏鸭鸭群粪污

龙 梅, 陈 敏

(1. 三穗县文笔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 三穗 556500;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 凯里 556000)

笼养育雏鸭是使用多层金属笼或塑料网、竹木栅栏等笼网对鸭进行封闭式育雏的养殖模式,配备自动化、智能化养殖设备进行环境控制,可完成自动喂料给水、自动收集粪污等饲养工作。雏鸭是出壳后1~28日龄的小鸭,体温调节机能差,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弱,采用笼养育雏鸭技术不仅能够满足育雏生长条件的需求,而且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清洁生产、保护环境、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养殖效益,解决传统放养育雏鸭成活率低、占地面积大、污染环境、人工投入多、养殖量不大等问题。笼养育雏基础设施主要为砖混结构圈舍,1栋鸭舍规格通常为长100 m、宽13.5 m,笼具为4列4层立体式笼架,1次养殖量可达5万~7万只。养殖笼架材质以镀锌板防腐处理工艺为主,由笼架系统、饮水系统、喂料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报警系统、通风环控系统、消毒系统、光照系统、应急发电系统、清粪系统等全自动器械组成。笼养育雏模式绿色低碳,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减少动物疫病传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当前鸭产业高效集约化发展采取的重要技术措施。

1 养殖环境控制

1.1 温度

温度控制是育雏的关键,对鸭的生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育雏的重要基础。雏鸭身体弱、生理机能发育尚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即怕冷也怕热。环境温度可影响雏鸭的体温调节、活动、休息、采食、饮水、饲料转化率和机体健康,只有达到合适的温度才利于鸭生长。因此接雏前要提前安排好加温设备、试温相关事宜,以免在雏鸭进舍时温度不达标或发生机器故障,一般应提前1天将育雏舍的温度升高到30 ℃左右。育雏温度应随日龄增长由高到低逐渐降低,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能到育雏结束时突然脱温。可根据鸭的状态表现调节温度,降温过程要循序渐进,一般控制在2~3 ℃[1],每天应检查或调节温度,使温度保持适当和稳定(见表1)。

1.2 湿度

合适的湿度能平衡雏鸭的饮水量,不出现暴饮和脱水现象,可减少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病发生,有利于鸭健康发育。湿度低于45%鸭会发生呼吸道疾病、脚干、精神差;湿度超过75%则会引起呼吸困难、精神不振、扎堆、腹泻、食欲减退、羽毛松乱、啄毛等症状,同时有利于霉菌、寄生虫的繁殖。育雏期环境湿度过大也是诱发浆膜炎、大肠杆菌病、腹水症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雏鸭生长。育雏期间应严格控制湿度,并与温度结合起来考虑,达到适合的环境条件(见表2)。

1.3 光照

适宜的光照能够增加雏鸭的体表温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加食欲、增强身体血液循环且有助于新陈代谢,利于雏鸭健康生长。刚出壳的雏鸭适宜采用小群饲养,弱小鸭分群饲养,放在靠近热源或光照较强的区域连续光照。雏鸭前3天24 h光照,且光照强度不低于20 lx。4~14日龄每昼夜光照时间20~16 h,光照强度保持在10 lx(以鸭群不鸣叫为准)。15日龄后按时分昼夜光照,夏季白天可用自然光照;秋、冬季日照时间短,可在傍晚增加光照1~2 h,同时要避免突然停电引起应激惊群。

1.4 通风换气

通风能够把舍内有害气体、粉尘排除,还可有效降温,减少腹水症、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等的发生。笼养雏鸭立体养殖密度大,可通过天窗、门窗、风机进行通风。育雏期间总体上以通风为主,可以人体舒适度来衡量。1~10日龄以加热附带通风,舍内体感干燥,有风感,人体微出汗为宜,鸭群表现均匀散开,适当活动,温度30~33 ℃,湿度65%。10~20日龄以自然通风为主(前期可加温通风),人体感觉舒适,鸭羽毛干燥,喜动。20~30日龄要加强通风,冬季也要维持10%以上的通风量。

1.5 鸭舍卫生

1.5.1 环境卫生

定期打扫清洁,进鸭前和出鸭后检修育雏舍,全场打扫清理干净。鸭进场后每天9:00前清扫走道、饲料槽,场区每天卫生清扫1次。及时清理粪污,保持舍内干燥通风,防止潮湿,每3天清粪1次,4~15日龄每天清粪1次,16日龄每天清粪2次。病雏要及时隔离饲养,死雏深埋或焚烧无害化处理,不能随便乱扔或作为其他动物饲料,以防疫病传播。

1.5.2 清洁消毒

制定卫生消毒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管理执行,做好环境、棚舍、人员、车辆、物品、用具等清洁消毒,减少病原滋生。进入车辆全员消毒,闲杂人员不得进入养殖场所。根据不同物品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药品和方法,选用对人、鸭安全且无残留毒性及腐蚀性的药品。每栋鸭舍的所有入口处要设置脚踏消毒和洗手消毒设施。每周场区环境消毒(包括生活区)不少于1次,春、夏季每周用1∶1 000碘制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带鸭消毒2次,其他季节每周1次。对育雏舍、育雏用具、附属物全部要彻底清洗消毒,根据环境情况进行喷雾、熏蒸、浸泡消毒。常用熏蒸消毒用高锰酸钾14 g/m3+福尔马林28 mL/m3;喷雾消毒可选用氧化杀菌剂、酸性氧化剂或氯类消毒剂。定期对鸭舍每2周消毒1次,用具每周定期清洗消毒1次。

2 饲养管理

2.1 “开水”和“开食”

2.1.1 开水

(1)开水时间:雏鸭养殖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2]。有的雏鸭在开水时不会喝水,要引导鸭自己学会喝水。常规情况下开水应在出壳20~35 h进行[3],饮水中可添加3%电解多维、5%葡萄糖、维生素C 200 mg/kg、0.8%补液盐让其自由饮用,可防止脱水,补充能量,也可添加0.02%高锰酸钾饮用,对肠胃起到消毒作用。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能够促进雏鸭新陈代谢,促使胎粪排泄,卵黄吸收快,健康生长发育。(2)开水方式:选择清洁水和自动补水的雏鸭饮水器。条件好的可用密闭的乳头饮水系统,注意乳头饮水器的数量和质量、日常清洁消毒,常规以每米5个乳头,2个乳头不超过10只鸭,水位充足,且每个乳头能舒服饮水;确保水线每个乳头都出水、不漏水、无气阻;整条水线水平,不能出现弯曲或高低不平,防气阻出现。整个育雏期饮水不能间断,适当调整饮水线上的减压阀,以达到合适为宜(压力太大不仅浪费水资源且会惊吓雏鸭而不敢饮水,压力太小末端的水流量受到影响达不到充足饮水标准),随着鸭龄增大适当增加水压,保证足够的饮水面积。水槽每天刷洗1次,水槽或自动水线每月刷洗消毒1~2次,必要时可投喂营养药物或抗应激药物。

2.1.2 开食

(1)开食时间:开食必须在饮水后0.4~1 h进行,引诱雏鸭认食找食,对不会吃料的雏鸭要单独补饲或诱导吃料。使用料箱或自动料线饲喂,保证鸭群有足够的采食空间,投喂时间或料量以鸭群无明显饥饿感为准,因季节、地区、温度不同有差异。(2)开食方式:雏鸭开食用专门的料槽(线)或采食器将饲料备好自由采食,少添勤加,不能断料(可留少许余食),也不能投料太多而浪费和腐败。开食要看鸭的状态,有找食或啄食现象表明有食欲即可开食。开食过迟会消耗雏鸭的体力,饥饿过度,身体虚弱,影响生长;过早开食雏鸭没有食欲,对消化器官发育也有影响。

2.2 喂料

根据消化功能和日龄选择饲料,一般整个育雏期饲料营养为:粗蛋白21.9%,水分≤14%,钙0.5%~1.4%,磷20.3%,氯化钠0.25%~1%,粗纤维<7%,粗灰分10%,蛋氨酸0.3%~0.9%。不得使用发生霉变、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同日龄鸭对饲料营养需求不一样,要定时过渡换料,换料从少量到全部更换,适应期3~7天,不能突然换成其他饲料,以防出现换料应激,不利于雏鸭正常生长。雏鸭投喂次数:1~3日龄8~6次/天(小颗粒专用配方饲料),4~12日龄5~4次/天,13~28日龄4~3次/天(全价配方饲料)。

2.3 分群

根据雏鸭出壳后的体质强弱及日龄进行分笼饲养,立体笼养鸭采用多层分笼育雏,当雏鸭密度过大时要适时分群,确保雏鸭体重均匀。分群时健雏在上层,弱雏在下层。为了减少上、下层温差,在放鸭时下层笼中可多放几只(夏季可适当减少)。鸭群密度太密集会造成鸭群挤压扎堆,热量不易散发,容易发生疾病造成经济损失。雏鸭在养殖过程中因体质生长原因会出现大、小、强、弱群,为了方便管理和整体生长的均匀度,要将弱小鸭分开饲养,以便调节光照、温湿度环境便于管理。适宜饲养密度见表3。

2.4 防疫防害与养殖档案管理

2.4.1 定期免疫接种

育雏期间坚持按程序免疫,应免尽免。重大动物疫病根据国家与地方部门规定进行强制免疫。疫苗接种能提高群体免疫抗体水平,减少病原传播,不得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给药。免疫接种主要针对健康鸭,根据疫苗说明书方法使用,免疫期间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缓解应激和不良反应,开启的疫苗0.5 h内用完,接种器械做好消毒处理。坚持科学用药,严格遵守药品用法、用量,根据当地发生疫病情况制定养殖场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见表4)。

2.4.2 防害设施

鼠、蛇、猫、犬、蚊虫等动物是多种疫病的贮藏宿主和传染源,进入鸭舍会威胁鸭群安全,应做好防范。一是采用环境控制,做好养殖场周围环境清洁卫生,鸭舍内饲料不乱堆乱放,修剪杂草,加强粪便管理;二是采用机械控制或屏障,设置障碍物阻止动物进入,如设置地沟网、防鼠门、纱窗,清除或修整垮塌房屋,填补洞穴;三是采用药物、器械灭害:常用的有鼠夹和捕鼠器、粘贴板,或在安全区域放置化学药物进行灭害。

2.4.3 养殖档案管理

养殖档案对养殖生产、防疫、诊疗、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及时准确记录,主要包括养殖生产记录(圈舍号、品种、存出栏数量、进出场日期),饲料及添加剂、兽药使用情况(时间、名称、产地、批号、用量、停用情况),消毒记录(时间、场所、药品名称、剂量、方法、人员),免疫记录(时间、名称、厂家、批号、剂量、方法、人员),诊疗记录(时间、圈舍号、数量、病因、方法、人员),防疫监测记录(时间、圈舍号、数量、监测项目、单位、结果、处理情况),病死无害化处理记录(时间、数量、处理原因、处理方法、人员)及粪污处理等情况的记录。养殖档案的建立对于养殖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贯彻落实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保障,是建立健全动物标识与疫病防疫可追溯体系的1项基本手段,我国《畜牧法》也对养殖档案建立的重要性作出了明确说明。通过完善养殖档案的建立,可以有效分析雏鸭存出栏、投入品的实际状况,并为养殖提供指导性意见。养殖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的养殖档案,进一步提高养殖管理效率,总结养殖经验,推动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2.5 粪污治理

鸭群排泄的粪便不仅影响养殖场自身环境,并且对周边水体、土壤、空气、生物造成污染,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技术,根据养殖场规模及条件选择适合的治理方法。目前主要以沼气池发酵、离心分离、堆肥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建议笼养鸭采用自动粪污收集系统,产生的粪污可通过固液分离和干湿发酵无害化处理,确保粪污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再利用,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的“四化”综合利用。

3 育雏效果

按照雏鸭的生理特点对雏鸭进行科学饲养、细致管理,严格执行养殖规程和方案,为雏鸭营造1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雏鸭健康生长。笼养雏鸭与传统放养雏鸭相比可降低料重比5%以上,同时改善雏鸭饲养环境条件,加强疫病防控,成活率提高至96%以上,可使鸭出栏时间缩短10~20天;实现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通过在周边还土还田和商业化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笼养育雏鸭优于传统育雏方式,已成为养鸭业的主流趋势,是提高养鸭经济、生态效益的良好途径。

猜你喜欢
雏鸭鸭群粪污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