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格宁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能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短视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媒介来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因时而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短视频内容短小精悍,传播快,传播模式便捷,符合广大网民使用移动手机端的日常习惯,更贴合当下受众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特点,很多人一刷起短视频就根本停不下来,无形中占用和消磨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该特点也使高校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接收并理解相关信息,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极高的信息传播效率和极强的灵活性。
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民不仅是网络短视频的浏览者,更是网络短视频的制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分享日常、展示自我、自黑搞笑、跟风模仿等,使得短视频内容极其丰富,主题多样,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每个网民都能在短视频评论区、弹幕区发表个人观点,并“@”其他好友前来观看、点赞、转发、讨论,无形中就形成了“裂变式”的传播[1]。通过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分享感受,实现“一键式”地发布和共享,个体的自主性得以扩大,满足了个体的社交心理和需求。
“短视频‘无孔不入’‘见缝插针’般的传播机制,使得大众在闲暇时间浏览成为常态”[2],其滑动播放、无间断播出的播放模式使得各类短视频“无缝连接”,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受众黏性极强。广大用户基于自身现实生活,用最平凡和最真实的故事来进行内容创作,直击受众心灵深处,形成强大的情感共鸣,使得传播范围极广、传播程度极深。
随着短视频这一媒介新形态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抢占和扩展这一新的教育阵地,将这一当下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新形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多载体发展。
短视频的兴起,使得教师也有了在镜头前展示自我的机会,摆脱了传统教育形式下古板的“权威者”形象,摇身一变成为容易走近大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引路人。而学生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短视频记录生活,交流观点,也有利于教师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构建上下联动、双向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提供了有利平台。
短视频集受众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知觉为一体,融合了图文、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关注和观看,使得传统教育下“单调的命令、指示、说教”转变为“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平等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模式”[3]。同时,短视频的传播机制还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极大延伸了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观看其中的海量教育资源和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扩展。
在短视频传播中,平台会自动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定位受众的兴趣和喜好,从而根据“算法推荐”为受众推送其更愿意观看、点赞和转发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的不同,对于短视频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待,而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刚好可以实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滴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信息传播呈现出极强的“去中心化”特征,比如“传播主体的人人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以及传播方式的自我化”[4]。映射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生不用依赖教师就能自主、便捷地获取信息,使得教育者的专业角色受到冲击,大大削弱了教育者的先导权和主动权,考验着教育者的综合能力。
短视频资源的丰富性、传播的高速性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其内容的影响,而当下各类短视频多如牛毛,内容良莠不齐,使得人生阅历较浅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大多时候以一种宏观叙事的话语表现出来,受教育者往往难以从心底真正理解并有效运用。短视频的广泛传播使得不少网络流行话语出现,如“666”“yyds”等,体现出“无厘头”的文化特点,对主流教育话语体系造成冲击。
本文通过统计陕西某省属高校代表性短视频平台的相关数据(见表1),如作品数量、粉丝数、关注量和点赞量前三的作品内容和数据等,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和典型案例,尝试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对校园短视频平台和作品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表1 陕西某省属高校代表性短视频平台的相关数据
通过观察下述数据不难发现,关注量和点赞量是成正比的,学生关注量最高的,往往点赞量也最高,且学生喜爱的短视频作品内容主要集中于师生出镜类、网络热点类、校园生活类。从以上结论出发,结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以及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困境,尝试探析短视频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要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实施“优创计划”,不断促进“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优质短视频作品的创作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网络安全专题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微电影大赛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短视频创作活动中。注重线上线下一体贯通,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围绕学生的网上冲浪点、视觉冲击点、情感共鸣点,吸引学生加入优质短视频作品的构思、创作、互动、传播中,真正提升短视频作品在网络育人工作中的实效性。
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传递主流价值观,打造主旋律短视频作品。坚持“以小见大、久久为功”的工作思路,紧跟时代热点、网络热潮、校园热度,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用小人物彰显大情怀,创作集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质短视频,让网络育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注重教育内容的原创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自主开发有益的教育资源,从内容层面牢牢把握主动权,“优化教育内容‘供给侧’,满足学生‘需求侧’”[5]。
围绕传播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深耕兵工文化和挖掘校园文化,探索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语言,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短视频呈现出来。不断向内探寻,整合育人资源,深挖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校友等典型代表和先进事迹,形成“琢玉榜样”系列,邀请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广泛认可的师生代表出镜录制微党课、接受采访等,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作深刻讲解和评价,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正面引导校风、教风、学风,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落于细微之处。“‘四种文化’的旗帜引领+‘关键时刻’的砥柱中流+‘日常教育’的从不缺位+‘西工小剧场、校园手势舞、仙工十二时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尝试,使得优质的短视频产品供给成为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有力支柱。
作为校园生活中的动态信息传播和日常社交的重要新型载体,短视频日益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的新手段,各类短视频平台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以“西工琢玉网”微信视频号为短视频育人主渠道,衍生出“XATU小易学长”账号,全面进驻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平台,主动抢占各类网络育人新阵地,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各二级学院创建设立“XATU新生代”等院级网络育人短视频账号,在学院层面发挥作用、引领学生。同时,鼓励辅导员进一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青听格颂”等辅导员个人网络育人短视频账号也应运而生,形成“西工琢玉网”领衔、多元融合、上下联动的“校-院-班”短视频网络育人平台立体矩阵,成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常用常新、常教常新、常学常新”的理念,坚持将“学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省内外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方能牢牢掌握各类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将学生点赞量高的作品认真打磨,积极投稿到各类平台参与比赛和活动,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校网络育人影响力,打造一张闪亮新名片。
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把握短视频传播规律与特点,充分发动师生力量,发挥文化浸润功能,才能真正使得网络育人效果落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打造一批形式新颖、参与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务求实效,获得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有益成果。加强短视频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话语权研究,不断总结凝练,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一代的学生成长发展当中,为大学生打造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健康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短视频这一媒介新形态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直面形势、主动担当、开拓创新,通过师生共创,高效联动;紧跟热潮,坚持原创;立足校园,深挖爆点;抢占阵地,丰富形式;打造名片,提升素养;落地有声,营造氛围等举措,找到短视频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