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 要:费县是琅琊颜氏的族望地,是颜氏子孙世代回望的老家。孝悌里、颜林、鲁公庙等都和颜真卿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费县颜真卿文化的历史见证。新建的颜真卿纪念馆成了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厚重的颜氏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文章立足实地研学,考察了鲁公庙、孝悌里、颜林等地的历史渊源,并对费县与颜真卿的文化关联予以详解,彰显了“族望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是研学活动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访碑研学;费县;族望;颜真卿文化;传统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40
紫荆关是沂蒙山腹地的一大关口,位于蒙阴县和费县的交界处。说它是关口,是因为它的地势险要,山路盘桓上下,落差有数百米。又因它是两县交界,古时人烟稀少,山高林密,常有盗贼出没于其间,往来客商视其为危途,故称关口云云。
从紫荆关往南,山势呈八分之势,山脉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行去,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口,像一圈椅背簇拥着山前广阔的平原地。沂蒙公路穿过紫荆关,关口早已变通途。一路向南,经过董泗公路、日兰高速、鲁南高铁等几条东西向大动脉,行驶不到30千米,便到了奇石遍布之地。在东西向展开的两组丘陵之间,这里便是费县的县城了。
县城夹在两组丘陵之间的谷地,东西长,是费县全域天然的南北分界。北部高山下行,经平原而来,水量充沛,河皆向南流;南部丘陵起伏,错落有致,水皆向北行。南北而至的水系在县城附近汇流东行,入沂河。两条大河穿城而过,一条是护城河,另一条是温凉河。温凉河由南向北穿行城里,在县城偏北部折而向东,划出一个大弯,水面开阔状如玉带。在河道的环抱当中有一个村子,就是鲁公庙了。
1 走近鲁公庙
现在的鲁公庙村以前是个庙,是祭祀之所。鲁公指唐代的颜真卿,这里就是祭祀他的地方。
颜真卿是琅琊颜氏的后人。安史之乱初期,他在平原郡太守任上联络诸郡,一起抗击叛军,有首义之功。颜真卿为人忠义凛然,刚正不阿,威武不能夺其节。在此后的唐代政坛上,颜真卿不论是处于州郡之远还是居于庙堂之高,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浩然中正的儒家精神。唐代宗时,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为“鲁郡公”。兴元元年(784),李希烈部叛乱,廷议招抚。众人皆知此行凶险而无人敢应,七十六岁的颜真卿毅然接旨,奉诏前往招抚。李希烈反志已明,威逼利诱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凛然拒贼,大骂不止,最终被叛军缢杀在龙兴寺。颜真卿死后,三军为之痛哭,朝廷为之辍朝,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司马光称颜真卿为千古忠臣义士,“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后人对他人格的敬仰显然要早于对他书法的追摹。北宋政坛激烈的朋党之争,使颜真卿身上所承载的政治道德价值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斗争双方都需要利用颜真卿来强化自身的道德优越感。而与之同时,颜真卿书法的历史地位也被认识并确立起来。欧阳修珍视颜真卿书法,更多的还是源自对他人格的敬仰,认为收藏颜真卿的字可以想见其为人,受到精神的震撼;朱长文、苏轼、黄庭坚等人则一再推崇颜字,认为“诗至于杜子美、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天下之能事毕矣”,将颜真卿书法推到了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立的至高地位①。南宋理学家朱熹等人更是将颜真卿的字与人合为一体,以学颜字为荣。“以人论书”正式成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的重要品评标准。
颜真卿去世之后,颜氏后人一直在家庙中祭祀他,在他的族望地费县也是如此。但到了北宋元祐初年时,颜氏家族的“唐鲁郡颜文忠公庙”已经年久失修、香火不继了。随着元祐党争的态势愈趋激烈,朝廷也明确认识到颜真卿对教化官僚和百姓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予以大力宣扬。在此背景下,由政府主持建设的鲁公庙在全国各地建成,费县鲁公庙就是其中之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费县县令杨元永下令重修鲁公庙,并将颜氏家族的鲁公庙由孝悌里(今费县诸满村孝悌里)迁到县治(今鲁公庙村)。新修的鲁公庙不再是颜氏的私家宗庙,而祭祀活动也由政府来组织进行,这就是带有公祭性质的公庙了。在公庙建成之际,新庙记碑也得以竖立起来②。
碑阳《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图1)由曹辅撰文,秦观书丹,碑阴为《鲁公仙真记》,米芾撰文并书丹,皆一时圣手。碑阳记载了费县改建鲁公祠的缘由及经过,并述颜氏先祖及颜氏双忠(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事迹,将其精神广为传扬、教化后世。
费县鲁公庙的建立只是当时全国公祭颜真卿的一个缩影。据记载,各地所建的纪念颜真卿的祠堂有数百座之多,一时间蔚为风气。至南宋末年,颜真卿的人格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正如牟巘所言:“吴兴多贤守,在唐颜鲁公以名节著,人皆曰‘吾邦鲁公也。余则曰‘天下鲁公也。”是的,颜真卿并不仅仅属于某时某地或者某家某族,他真真切切成了传之万代的“天下鲁公”。
元、明、清三朝,费县历经战乱,鲁公庙在不断修复中得以保护继承下来。康熙三十九年(1700),费县知县将“鲁公庙”改名为“双忠祠”,用以纪念颜杲卿、颜真卿兄弟,这也是当时着力宣扬忠义精神的时代缩影。但“鲁公庙”的名字由来已久,也就一直在民间沿用着。1997年,费县人民政府根据旧藏的碑文拓片复刻了新碑,并将其立于温凉河东岸的鲁公庙村南首,使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从而赋予鲁公庙以新的时代气息。
任岁月更易变迁,温凉河畔的鲁公庙得以长久屹立,世世代代的费县人都在用心呵护着它,传承着鲁公的忠义精神。
2 走进颜真卿纪念公园
在鲁公庙村的西南方向,溫凉河宽阔的水面对过就是颜真卿公园了(图2)。颜真卿公园始建于2010年,是一座占地面积187亩(约124666.67平方米)的唐式建筑群。
从南门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颜真卿书法广场。广场上奇石林立,体积硕大,依次镌刻着数十件颜真卿的传世书迹。广场的北侧是数百块巨石叠加垒成的巨型雕塑,意为山高水长。而在它前方的正中位置,就是执笔抚剑的颜鲁公雕像了。宽博伟岸的书迹与斑驳古朴的奇石融为一体,尤显出博大雄健的颜书气象。《东方画赞碑》《祭侄文稿》《大唐中兴颂》《争座位帖》《乞米帖》《颜氏家庙碑》等几件书迹刻石在颜书中最具有代表性,它们矗立在园中,向我们讲述着颜真卿忠义凛然的人生经历。
《东方画赞碑》书于天宝十三年(754),时颜真卿在平原郡太守的任上。此时他早已看出安史叛军的企图,背地里开始积极备战,但表面上他却在忙于书写《东方画赞碑》碑文,让人觉得他只是一介书生而已,从而迷惑了叛军的奸细。平原郡首义抗击叛军,颜真卿掀开了他壮丽人生的第一页。《祭侄文稿》书于乾元元年(758),在安史之乱中殉国的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得以归葬,而颜季明只余头颅了。颜真卿哀泣这“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家庭悲剧,愤怒于孤城围逼之际贼臣观望不救,悲愤叹惋之情奔涌于胸中,执笔草就此祭文。渴笔重墨,一泻千里,哀痛之情溢于笔端,令人震动心弦。而今真迹尚存于世间,后人仰称其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书于广德二年(764),是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信中直斥郭英乂在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颜真卿为功臣名将力争应得的座位次序,其忠义之气令人畏而仰之,颜真卿的立朝之风于此可见一端。而观其笔墨之精深、气度之雄壮,已在二王书法之外独树一帜。北宋四家书法均胎息于此,谓其冠绝百世当非虚语。《乞米帖》书于永泰元年(765),言“拙于生事,举家食粥”需要向朋友乞米度日,其为官清廉之风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③。《大唐中兴颂》书于大历六年(771)。由元结撰文,颜真卿楷书刻在湖南浯溪的崖壁之上。颜真卿楷书大书深刻,博大宽宏,独立于天地之间。“大唐中兴”是颜真卿的人生信念,代表了他书法的最强音。《颜氏家庙碑》书于建中元年(780),颜真卿此时已人书俱老,且又是为父亲撰书的家庙碑文,尤显持重端严。千载之后,《颜氏家庙碑》再立于故土此园中,其间讯息,亦令人思之慨然。颜真卿一生碑版书迹众多,而上述几件碑刻就大约可以概述其生平了。
颜真卿书法广场以这几件书迹为叙事主题,串联起其他数十件颜书碑刻,有序陈列在园中(图3)。漫步其间,随处可见雄逸奔放的书法与奇拙朴重的巨石融为一体。它向我们讲述着颜真卿悲壮的生平往事,忠义精神脉脉流淌于其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广场的西侧是颜真卿纪念馆,馆中展示着琅琊颜氏的历史沿革,也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五十里之外的颜氏故宅。曹辅在《新庙记》文中写道:“唐鲁郡颜文忠公有庙在琅琊之费,距县治东北五十里,曰诸满村。”北宋时颜氏家祭颜真卿的庙宇是在颜氏故宅,也就是今天的诸满村孝悌里。早在汉代时,颜氏先祖即世居于此,成为当地的一方望族。东晋南迁之际,颜氏家族的一支(颜真卿家族)南迁到江苏句容,后辗转于南京、西安等地,最后定居在西安的万年县;没有南迁而留下来的颜氏后人则一直居住在孝悌里的故宅,孝悌里也因此成为颜氏后人世代回望的族望故土。在孝悌里北边不远处,便是琅琊颜氏世代归葬的林地了。护林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也就有了今天的“颜林”村。颜杲卿、颜真卿兄弟死后,“颜林”为他们建有“衣冠冢”,这既是老家对他们的接纳和纪念,更是漂泊在外的颜氏子孙魂归故里。
广场北侧依次坐落着鲁公湖、鲁公祠、鲁公阁等诸多建筑。置身于此,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但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晦,公园内到处都是市民们的身影,这里其实更是现在费县人的休闲游历之地。先贤与市民同在,他早已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了。先贤的精神永照,为后人所敬仰与怀念,这才是颜真卿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天下鲁公”,他属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早已化被四方,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了。颜真卿,又岂是仅仅被供奉于祠堂庙宇之中呢?
3 关于费县和颜真卿
作为琅琊颜氏的族望地,费县重视对颜真卿文化的传承,也一直在努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费县组织人员整理、研究颜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召开了六届“世界颜氏宗亲大会”,凝结起世界颜氏宗亲的族望情结。并连续举办了多届“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和颜真卿文化研讨会。费县在播撒颜真卿文化的同时,也将颜真卿与费县的血脉亲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现在总还是有人在质疑,说费县既不是颜真卿的出生地,也不是颜真卿的工作地,甚至颜真卿一生当中也没有到过费县,而费县硬要说颜真卿是费县人,这显然就有傍名人之嫌了。
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经济还谈不上发达,文化也并非根基深厚,的确好像不应该与颜真卿这位历史名人有任何瓜连。说的人多了,也好像真的让费县没有底气了。
但究竟是怎样,其实还得请颜真卿本人来澄清一下。颜真卿一生碑版众多,题名无数,但只要是在正式的题名前面,颜真卿总会郑重地写上“琅琊临沂”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跟随了颜真卿的一生,也一直跟随着他的家族成员,世世代代未有改易。这四个字所指向的就是蒙山南麓的费县,就是费县这片土地上的孝悌里、颜林和鲁公庙等等吧。
颜真卿的出生地是在当时的京兆万年县,按现在的话说,他可是拥有了首都戶口的人。从颜真卿开始往前数,他们的家族已经离开费县有数百年之久了。费县这个遥远的地方,到底还有什么让他们为之魂牵梦绕、念念不忘的呢?在《颜氏家庙碑》中,颜真卿还以侄孙颜颂被封为“费县男”来告慰先父,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此情悠悠,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费县。费县是他们的族望所在,是他们的根须所在,是他们真真切切的老家。
族望依归,这是中华民族家族亲情的核心。知所从来,才会心有牵念、心有敬畏、心有托付,才会形成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族望文化,更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人们的共同认可和尊重。北宋元祐政府在费县修建鲁公庙,是对琅琊颜氏文化的遵循与认可。而元、明、清诸朝也一直在费县修缮保护鲁公庙,宣扬颜氏文化和颜真卿精神,这当然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费县和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费县人民一样,淳朴而低调,平和而内敛。费县人民一直在小心呵护和宣扬着鲁公文化,其实只是源自一个朴素的念头:对于前来认祖归宗的他乡游子,费县从来都不会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没有忘记老家,老家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可贵情愫呢?
“天下鲁公”,颜真卿是中华民族的鲁公,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我们共同仰望和尊敬的人格形象。他属于“天下”的中国人,他属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天下何其大,费县和其他世代传承鲁公精神的地方一样,尊敬先贤,纪念先贤,共同将鲁公精神传之久远。
注释
①张颖昌.宋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24-27.
②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费县旧志资料汇编[G].费县: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3:45-46.
③黄本骥.颜真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