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
摘 要:景钟在中国钟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管子》记载黄帝做五钟,其中之一就是景钟,此后中国历代史料记载中多有关于景钟的记载。景钟曾作为乐钟、铭钟、礼器出现,史料多见于记载乐制的部分,至明时改作太和钟。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对比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史料中对景钟、太和钟的相关记载,研究不同时期景钟的文化脉络;第二部分探讨由景钟到太和钟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景钟;太和钟;黄帝;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5
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历史极为久远,据考古研究发现,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钟是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陶钟,距今大约五六千年。随着青铜铸造技术发展,商周时期青铜钟极为盛行,历代均有制造并使用。由于铜钟质地坚固、不易被腐蚀,因此出土、传世的铜钟不胜枚举,著名的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永乐大钟等。
钟历经千年,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使用,古籍中多见记载。钟大小不一、用途不同,有用于音乐演奏的乐钟,也有传递声音信号、报时所用的寺观钟。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钟被用于祭祀、朝会、军事、日常生活等多种场合,经常出现于古人绘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人们赋予了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景钟则是中国钟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
1 景钟的文化脉络
1.1 先秦时期
目前搜索史料中的景钟,最早见于《管子》和《国语》。《管子·五行篇》载:“昔黄帝以其缓急作立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黄帝根据声音缓急制定了五声,用以规范五钟。五声调和完毕,再建立五行,用以规范天道运行的规律,确定五官来规范人的地位。人道与天道和谐了,天地的美好就会油然而生。管子在书中阐述了五声与五钟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五行相生的思想,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后,才能产生天地间的美好事物。《国语·晋语七》载:“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於景钟。”晋景公为表彰魏颗的功勋,铸景钟以记其事。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共出现过两种不同用途的景钟:一种为乐钟,通过赋予景钟音律,使其与天道、人道产生了联系;另一种为铭钟,成为记录历史信息的载体。
1.2 秦—唐时期
秦、汉、唐时期有关景钟的记载多出现于诗词当中,铸钟及使用情况的记载较少。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在《答临淄侯笺》中写道:“铭功景钟,书名竹帛。”唐代大家柳宗元诗中有:“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唐代散文家独孤及诗中有:“及时当树勋,高悬景钟铭。”唐代诗人李群玉则有:“日见帝道升,谋猷垂景钟。”
此类诗文中景钟之含义已不仅是作为记载历史信息的载体了,文学家们赋予了景钟这种物质载体以人文内涵,使其成了建立功勋、得到褒奖的代名词。
1.3 宋元时期
①北宋、南宋时期。有宋一代,文化空前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史料中关于景钟的记载颇多,梳理过后据不完全统计大致有以下五类:
第一类:有关景钟铸造时间的记载。史料中有明确记载铸造时间的景钟分别是宋徽宗时期制定大晟乐景钟以及宋高宗时期景钟,在《玉海》中以皇帝年号进行区分,称为崇宁景钟和绍兴景钟,后世也多以此称呼。崇宁景钟为大晟乐乐器,铸造时间为宋徽宗崇宁三年或四年,绍兴景钟作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史料整理如表1。第二类:有关景钟形制、律调、铸造方法的记载。景钟的形制在史料中记载比较统一,高度上,崇宁景钟高《文献通考》《宋史·乐三》均载为九尺,《宋史·樂五》载在制作绍兴景钟时考证了崇宁景钟高九尺,以九九之数,实际尺寸为八尺一寸,以此制作了绍兴景钟。造型上,“垂则为钟,仰则为鼎”“拱以九龙”“立于宫架之中”。律吕上,《文献通考》《宋史》《玉海》均记载为黄钟之正,《宋史·乐五》还记录了在制作绍兴景钟时段拂等以皇祐二年大乐的黍尺为准,印证了景钟为黄钟。音色上,史料均记载“音韵清越”,可知景钟声音悠扬动听,清秀拔俗。铸造方法上,在铜液中加入玉屑炼制,使之“精纯之至”,由此才能“音韵清越”。史料整理如表2。第三类:有关景钟含义解释的记载,有两种不同解释:一是景钟即大钟,《文献通考》《玉海》《宋史》均有此记载,唯有功绩显著者才可能铸造景钟;一是景钟即白钟,《文献通考》中记载“昔黄帝作五声,正五钟……四曰景钟,昧其明……《淮南子》谓孟秋之日,西馆御女白色,白采撞白钟是也。”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详细说明了黄帝五钟青、赤、黄、景、黑,景指的是白色并非“大”。第四类:有关景钟使用方法、使用场合的记载。《文献通考》《宋史》均有景钟为“乐之祖”的记载,景钟只于天子亲郊时使用,其他场合轻易不能使用。使用时景钟置于宫架之中,郊祀时皇帝斋戒完毕,离开青城斋殿时,撞击景钟,到皇帝进入大次时钟声停止;祭祀完毕皇帝乘舆回青城,撞击景钟,进入端诚殿时钟声停止。在《文献通考》中记载更为详细:皇帝自斋宫诣坛则撞击景钟,用以召唤至阳之气,到达祭坛时景钟声停止,众乐奏响。祭祀完毕,皇帝升辇时再次撞击景钟。《宋史》更是明确了景钟仅在天子郊祀上帝时使用,由乐正撞景钟,明堂祭祀时不使用景钟。第五类:有关景钟铭文的记载。崇宁景钟、绍兴景钟均有铭文记载,崇宁景钟铭文由张康国撰写,绍兴景钟铭文由秦桧撰写,主要大意均为歌颂当朝,点明铸造景钟的目的,并指出景钟为众乐之始,为天子禋祀专用。史料整理如表3。
②元代。早在至元元年时,元政府搜集散佚在寺观民间的金代乐器时,就曾记载有景钟发现,《元史》记载:“其完者,景钟二,镈钟十六,……。其不完者,景钟四,……。”后清人《续文献通考》对此有过讨论,认为元至元元年收集到的金代景钟应为北宋崇宁所铸造的崇宁景钟,而不应为绍兴时期铸造的秦桧做铭文的绍兴景钟。但元代祭祀用乐并无景钟的踪影,只有镈钟磬在元初使用宋、金旧器,元代中期才有增加,但宋金旧器仍旧一起使用。由此我们也可得出推论:元代时期的景钟应为宋代旧器,并未在各种官方用乐活动中使用,且两宋时期铸造的景钟数量很多。
1.4 明清时期
①明代。明代史料中关于景钟的记载多为对前代景钟的史料摘录,铸造景钟的史料几乎未见;记载最多的是明洪武六年,按照宋景钟形制铸造大钟,名为“太和钟”。《明会要》《明史·乐一》中关于太和钟均有详细记录,大钟的形制明确说明是“仿宋景钟”,尺寸以九九为数,高八尺一寸,建楼于圜丘斋宫之东北,使用方法为悬挂起来,在郊祀中使用,皇帝驾动时鸣钟,升坛时太和钟声停止,众乐器奏响;礼毕升辇时钟声再起,等导驾乐演奏时钟声停止。这与《宋史》中记载的景钟演奏方法一致。关于太和钟的定名《明会要》中也有说明:大钟造好后有礼官援引黄帝五钟的历史作为依据,请求朱元璋为此大钟定名为景钟,但朱元璋并未同意,理由是“景钟”为古钟名,应该更改,并取了《周易》中“保和太和”之义,将大钟定名为“太和钟”。洪武十七年,太和钟曾有一次改制,高改为“四尺八寸五分”,口径改为“三尺六寸五分”,纽高“一尺四寸五分”,重量达“二千七百六十一斤”。
明初建都南京,太和钟悬挂于圜丘斋宫东北角钟楼之上,到明永乐迁都北京时,按照南京郊坛旧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并建斋宫钟楼于斋宫东北角,使用方法未有改动的记载。使用场合上,太和钟不再像景钟一样悬于宫架之上,而是悬于斋宫钟楼之上,悬挂位置相对景钟来说更加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时期的太和钟未见有关于音色、律吕等方面的记载。由此我们可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乐制时,景钟的部分功能以“太和钟”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但由于尺寸减小,加之宋、明时期的度量衡不同,太和钟的律调可能不再是“黄钟之正”了。
②清代。清代大量史料记载了前代铸造和使用景钟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史学家对景钟的情况多有梳理归纳,如《续通典》中将宋代铸造崇宁、绍兴景钟,元代搜集到金代景钟到明代仿宋景钟铸造太和钟的史实进行了详细记载,《续文献通考》中还对元代至元元年搜集到的景钟进行分析,认为至元元年时南宋未亡,乐器不应流入北方,因此元代得到的景钟应为北宋崇宁所铸的。
清朝入关后,继续使用了明时建造的天坛,斋宫里的太和钟也得以保留,使用方法与明代相同,对于太和钟音色、律调仍旧未见记载。
2 景钟人文思想分析
从先秦时期景钟产生,到明代朱元璋弃景钟改作太和钟,铸造、使用景钟的历史长达千余年,其中文化脉络基本清晰,《宋史》《元史》《明史》中均将景钟收于乐志,属于金类乐器。不同时期的景钟作为当时社会人文思想的物质载体,其铸造、定名、使用均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密不可分,古人将景钟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此达到自身的目的。
①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景钟作为人文思想载体的萌芽阶段,此时期景钟出现了两种用途:
一是作为乐器,见于《管子·五行》。《管子》一书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战国时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落,各诸侯不断扩大自己势力,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从而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大变革。《管子》就成书于这一时期,书中内容庞杂,集法、儒、道、阴阳等诸家观点,《管子》中将景钟与五声、五行联系起来,阐述了管子对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理解。黄帝作“五声”以正“五钟”,景钟即为五钟之一,“五声”“五钟”“五行”“五官”依次出现,互相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五声用以正五钟,五钟用以使五声调和,这一基本条件满足后,才有后面的五行、五官出现,从钟声正到天时正、人位正,体现出音乐对于自然界的影响和对人教化的作用,进而才能产生人与天的和谐,最终实现天地之美的产生。《管子》强调了“天地之美”产生的先后顺序,这种秩序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体现,“礼”与“乐”的结合,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是作为铭钟,见于《国语·晋语七》,记录了魏颗的功勋。钟作为金属乐器,有质密坚固、不宜腐朽、益于长久保存的特点,将功勋记录于钟上,寄托了古人希望功绩流芳、功勋不朽的美好愿望。历代均有铸钟纪事的记载,晋景公所著的景钟也是此用途。
②汉唐时期。先秦时期的景钟对于后世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唐时期景钟成了功勋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自古“士”思想的体现,文人士大夫渴望在朝堂一展政治抱负、为国尽忠,他们将对建功立业的渴慕化作诗词歌赋,以景钟指代建立功勋,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
③宋元时期。两宋时期,景钟作为雅乐乐器多见于史料记载。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曾多次铸造景钟。崇宁景钟铸造于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正处于北宋末期,政治形势动荡,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宋徽宗决定制定新礼乐以提升国家声威,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稳固,经过长时间的君臣讨论及准备工作,景钟铸成。绍兴景钟的铸造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南宋建立之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宋高宗赵构需要重振礼乐,举行规模庞大的祭祀活动,以彰显自身皇权的合法地位,由此铸造了景钟。
景钟从铸造之初即被赋予了诸多“礼”的思想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景钟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礼器,作为国家礼制的实体象征出现。北宋大夫刘昺指出景钟为“乐之祖”“非常用之乐”,他还援引“黄帝五钟”的记载进一步将“景”解释为“大”,只有功勋卓著者才可使用。两宋时期,景钟成为天子的象征,只有天子亲祀圜丘时才可使用,景钟敲击完毕,众乐才可演奏,加之崇宁景钟和绍兴景钟均有铭文纪事,颂扬了君主的丰功伟绩,可以说宋代的景钟集乐钟、礼器、铭钟三种功能于一身,成了宋统治者思想文化的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统治阶层为了自身利益需求,对“黄帝五钟”加以有目的的解释,在宋代已出现不同的看法,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就曾在他的笔记作品《能改斋漫录》中对景钟的解释加以辨误。吴曾认为五钟均是指五方颜色而言,景并非“大”,而是“白”,因此景钟指的是白钟。但此观点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并无用處,因而不曾被重视。
元朝时期虽有景钟实物,却是宋时旧物,蒙古统治者对景钟并未过多重视,使景钟失去了原有作用。
④明清时期。明朝创立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生产力和社会秩序破坏严重。特别是在元朝统治下,蒙古族极力压榨汉族的财富和资源,导致底层民众生活极为痛苦。朱元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君主。朱元璋敬天爱民、重视农业生产的治国理念对明朝初年恢复经济、促进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建国之初即开始进行祀典礼乐的制定,朱元璋亲自参与此项礼仪活动,洪武六年,仿宋景钟形制铸造新钟,钟悬挂于祭坛斋宫钟楼,使用方法也与宋景钟相同。礼官以“‘景大也”,也就是“功勋卓著者铸景钟”为理由请朱元璋为新铸钟定名“景钟”,以此来颂扬朱元璋创业之君的美名,而朱元璋则认为古钟名不合时宜,改为了“太和钟”。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时营建北京天地坛,史料记载“悉如旧制”,太和钟悬挂于天地坛斋宫钟楼上,到清代入关后继续沿用。在功能上太和钟保留了景钟作为礼器的功能,不再作为铭钟纪事。
太和钟如今仍悬于天坛公园斋宫东北角钟楼二层之上,钟体上部收口处为宝相花瓣纹,下面两排饰为口字形回纹等位连续图案,仅有“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铭文。
从“景”到“太和”,钟名的修改含意深远。“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太和”是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以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是宇宙自然的自在的和谐,与人类自为的和谐的统一,是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和谐,是至上、至美的和谐。朱元璋不再以铸景钟来颂扬自身伟大功绩,这种转变回归了最初《管子》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地之美的理念,重申了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自古礼制思想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使国家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安康,这对于明朝初年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朱元璋敬天爱民思想的体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景钟到太和钟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文化脉络和人文思想,可知:景钟自先秦时期产生时即被赋予了“礼”的思想,用途上分为乐钟和铭钟两种;到唐代时景钟成为功勋的代名词;两宋时期景钟作为巩固统治阶层皇权的重要工具,礼制思想得到强化,作为众乐之祖,景钟仅在天子周围使用,成为宋代圜丘祭祀中的独有乐器,集乐钟、铭钟、礼器功能于一体;至明代朱元璋铸造圜丘用大钟,弃“景”字不用,改作“太和”,清代继续沿用,功能上保留了乐钟和礼器的作用,文化脉络清晰。纵观景钟历史,不同时期的政治家根据自身政治目的赋予景钟不同的功能和含义,使之成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载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形态和政治家的个人思想,其中“礼”的思想贯穿始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对如今的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过程中仍有几点疑问:
①宋代景钟的数量。宋代景钟“惟天子郊祀上帝则用之”,使用场合极少,且铸造景钟乃是一项重大的礼仪活动,根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曾铸造过两次景钟,一为崇宁景钟,一为绍兴景钟,但元初曾发现宋景钟六枚,却不知为何。
②太和钟的律调。宋景钟的律调在史料中记载比较清晰,两宋时期铸造的景钟为黄钟律,但太和钟的律调究竟为何史料并无记载。《明史》中曾记载明初铸太和钟时仿宋景钟制,推测这一时期太和钟应为黄钟律,而到了洪武十六年,景钟改制,减去了4/10,音调推测应变高了一些。
以上疑点仍需进一步搜寻史料加以印证解惑。
参考文献
[1]王桃桂.古钟的多重教育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22-23.
[2]陈望衡,张文.《尚书》中的中华美学之源[J].湖北社会科学,2021(11):90-97.
[3]韩高年.春秋时期的铭论与铭体[J].文学遗产,2009(6):119-122.
[4]吕蔚.走出盛唐:安史之乱与盛唐诗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词典编纂中心.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21-322.
[6]纪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370-1425.
[7]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193.
[8]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564-565.
[9]汪子骁.两宋雅乐研究:以雅乐发展趋势为中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0]张春义.刘昺及《大晟乐书》辑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1-100.
[11]纪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552-850.
[12]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94.
[13]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766.
[14]龙文彬.明会要[EB/OL].[2023-10-12].http://www.guoxuedashi.net/guji/zx_4228035avwr/.
[1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5-1506.
[16]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6.
[17]纪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640-645.
[18]万英敏,龙婷婷.《管子》音乐思想研究[J].殷都学刊,2011(1):141-144.
[19]屠立晨.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以大晟乐为中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0]陆晓彤.《乐书·八音》与《文献通考·八音》比较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6.
[21]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员会.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