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中关于南宋芦溪创建书院记录的不足与补正

2024-03-01 18:08邓里陈六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州府萍乡周敦颐

邓里 陈六如

摘 要:南宋时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大为兴盛,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在此大背景的影响下,创建濂溪书院、濂溪祠,汇集周敦颐著作出版,成为各地理学推崇者的重要选项。周敦颐在萍乡芦溪任监税前后四年,民间自发建立萍乡第一座书院—濂溪书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历史久远,几乎所有地方史料对这些情况的记载说法不一、含糊其词,至今无法说清楚,作者通过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相关记载,予以梳理、补正。

关键词:南宋萍乡;濂溪书堂;出版周敦颐著作;地方史料;补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3

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独立教育系统,唐玄宗时期出现,发展于宋代。南宋时期,因程朱理学的盛行,各地纷纷建立祭祀周敦颐的祠宇,或者祠庙与书院、书堂合一的祭祀、讲学场所。就是此时,在萍乡芦溪建起第一座以祭祀周敦颐为主的祠庙。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有李燔作《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这是萍乡创建书院类建筑最早的记载。其始建于南宋,名“濂溪书堂”。这座有详文记录的濂溪书堂,不仅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萍乡县志》及民国《昭萍志略》中没有记载,在明正德、清康熙、咸丰、同治《袁州府志》和清雍正、光绪《江西通志》中也无记载,书院的名称则冠以“宗濂”,始建的时间、创建的相关人事也统统含糊其词。鉴于此,笔者查阅部分地方史志和古籍,初步梳理芦溪濂溪书堂的相关历史。

1 地方史志对南宋萍乡建书院记叙的不足

研究地方史,地方史志往往是最佳参考资料,地方史志是经历代多级地方官员和当地士子的精心搜罗、剔削而编次成册的。但不可否认,地方史料的建立并不受重视,编撰时代既不久远,许多条目仅靠口碑录入,准确度不高,加上天灾人祸等,原始件或成残卷,或被毁灭殆尽,重新编撰,其舛误更加在所难免。以宗濂书院为例,地方志对其记载显然不足。

一是明、清袁州府志记载。

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四《学校·书院·社学附》载:“宗濂书院,邑东二十五里芦溪镇。按沿革录云:宋濂溪周先生监税是镇,尝立书院镇西,以授门人。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邑治南立濂溪书院,皆祀焉。元末兵毁址存,弘治间知府朱华重建濂溪祠堂。”①

康熙《袁州府志》卷三《祠庙》:“濂溪周元公祠,在邑东芦溪。旧为过客憩驾之所,明万历戊寅巡抚都御史刘尧诲檄知府郑惇典、署邑同知陶之肖卜地改建今祠,规制稍壮,即元公故地也。万历间署县事通判陈启孙重修。”②

康熙《袁州府志》卷之三《学校·书院附》载:“宗濂书院,在邑东二十五里芦溪镇。按沿革录云,宋濂溪周先生监税是镇,尝立书院镇西,以授门人,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邑治南立濂溪书院,皆祀焉。元末兵毁址存,明弘治间重建濂溪祠。”③乾隆《袁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书院》载:“宗濂书院,在萍乡县东芦溪镇圣岗山下。宋周濂溪先生监税是镇,尝立书院以教授,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县治南立濂溪书院。元末兵毁,明弘治间知府朱华重建,其书院之在鎮者,亦于康熙甲寅兵毁,三十九年邑士吴来聘等捐建后栋,雍正元年重建前栋,六年被僧恭端侵占园基讼于官,七年巡道陈浩亲勘断还书院,勒石存案。今俱名濂溪书院。”④

同治《袁州府志》卷二《建置·坛庙》载:“濂溪周元公祠,在县东芦溪市。宋周子濂溪为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立祠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二十三年署县通判□璧孙修。”⑤同治《袁州府志》卷四《学校·书院》载:“濂溪书院,在县南宝积寺右,后改禁钟楼,今废。芦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书院。”⑥

二是清《萍乡县志》及民国《昭萍志略》记载。

康熙《萍乡县志》卷之二《学校·书院附》载:“一在县南宝积寺前右,曰‘濂溪书院,今废,禁钟楼遗址即其旧基。一在县东芦溪,曰‘宗濂书院,皆为宋监税课周茂叔敦颐濂溪先生设也。元末兵毁址存,明朝弘治间知府朱华重建。有王守仁孙燧留题诗,语具艺文。万历中,同知陶之肖署县,改建桥西,改宗濂祠曰濂溪,以春秋秩祀,又曰濂溪祠。”⑦康熙《萍乡县志》卷之三《庙祠》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镇。宋周茂叔敦颐先生号濂溪,谪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因立宗濂书院于镇桥东。有题咏诗语具艺文。万历六年,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相地徙建于桥西南。规制宏敞,春秋秩祀。乙未年署县事本府通判陈启孙重修;刘尧记。语具艺文。”⑧乾隆《萍乡县志》卷三《志制·建祀·庙祀》载:“濂溪祠,县东芦溪市。祀宋庆历时监税周敦颐。初在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檄知府郑惇典、署县事同知陶之肖徙建桥西南。二十三年署县事通判陈启孙修;国朝乾隆八年,绅士吴来泰等重修;乾隆四十八年,知县胥绳武查祠内岁租、基地,断归入官,备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圯(圮),巡检陆绳五率里人公修。参通志、府志、前志。”⑨乾隆《萍乡县志》卷五《志教·隶乡·书院》载:“萍有濂溪书院,县南门外宝积寺右,宋建,后改禁钟楼。其在芦溪市者,岁祀祠耳,非书院也。”⑩道光《萍乡县志》卷五《学校志·书院附》载:“濂溪书院,在县南宝积寺右,后改禁钟楼,今废。今芦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书院。”k道光《萍乡县志》卷七《祀典志·庙祀附》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市。宋周子濂溪为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立祠镇之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二十三年署县通判陈启孙修;国朝乾隆八年,绅士吴来泰等重修;四十八年,知县胥绳武查祠内岁租、地基,断归入官,备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圮,巡检陆绳五率里人公修;五十六年,署巡检龚景范清出基土,率监生林立郇、彭涛等再修。”l同治《萍乡县志》卷二《建置·杂祀附》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市。宋周子濂溪为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立祠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二十三年署县通判陈启孙修。”m

同治《萍乡县志》卷四《学校志·书院》载:“濂溪书院,在县南宝积寺右,后改禁钟楼,今废。今芦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书院。”n

民国《昭萍志略》卷二《营建志·坛庙·杂祀附》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市。宋周子濂溪为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立祠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二十三年署县通判陈启孙修;清乾隆八年,绅士吴来泰等重修;四十八年,知县胥绳武查祠内岁租、地基,断归入官,备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圮,巡检陆绳五率里人公修;五十六年,署巡检龚景范清出基土,率监生林立郇、彭涛等再修。”o民国《昭萍志略》卷六《学校志·书院》载:“濂溪书院,在县南宝积寺右,后改禁钟楼,今废。今芦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书院。”p

三是清代江西省志的记载。

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一《书院》载:“宗濂书院,在萍乡县东芦溪镇。宋周濂溪先生监税是镇,尝立书院以教授,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县治南立濂溪书院,元末兵毁,明弘治间知府朱华重建。”q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八《祠庙》载:“周濂溪祠,在萍乡芦溪镇。昔周子谪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遂立祠于镇之桥东。明万历间知府郑惇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规制宏敞,巡抚刘尧诲记。”r光绪《江西通志》卷七十四《建置略四·坛庙二》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镇,昔周子谪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即立祠镇之桥东。万历间知府郑淳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国朝乾隆四十九年圮,巡检陆绳五重建。谢志、县志。”s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建置略六·书院一·社学府》载:“宗濂书院,在萍乡县东芦溪镇。宋周敦颐监税是镇,立书院以教授,后人就其地建祠曰宗濂书院。国朝康熙十三年兵毁,三十九年邑人重建,雍正元年邑人增建。谢志、县志。”又载:“濂溪书院在治南,宋时建,元末兵毁,明宏治间知府朱华重建。谢志。”t

以上资料,最早的是明正德九年(1514)《袁州府志》,最晚的是1935年的《昭萍志略》。通观资料的记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芦溪宗濂书院的始建年代和创建人

以明正德《袁州府志》为代表,认为芦溪宗濂书院是北宋周敦颐始建书院。“宗濂书院,邑东二十五里芦溪镇。按沿革录云:宋濂溪周先生监税是镇,尝立书院镇西,以授门人。后人即其地建祠。”u清代《袁州府志》《江西通志》均作此记叙。

事实果真如此吗?度正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载:“庆历元年辛巳,先生时年二十五……,尝被台檄摄袁州芦溪镇市征局。鲜事,袁之进士来讲学于公斋者甚众。庆历四年甲申,先生时年二十八,部使者以为才,奏举南安军司理参军。”v李燔的《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中有周敦颐“摄征官,袁之士流就学于公斋者甚众”w。此两处不同记叙,除区别于“进士”“士流”之外,都记载到“公斋”讲学,“讲学”一词有研习的意思,既然来者都是进士、士子,学问自然不一般,因此吸引他们来到公斋,除相互间谈文论诗外,或许还有被周敦颐独特的理学见解所吸引的原因,但如果把这些人看成是周敦颐的门人则非常牵强。而对于周敦颐在萍乡建书院以教授门人的说法,更加毫无根据。以上度正、李燔的记录,均来自周敦颐的《彭推官诗序》,他说:“惇(敦)实庆历初,为洪川分宁县主簿。被外台檄,承乏袁州卢溪镇市征之局。局鲜事,袁之进士多来讲学于公斋。因谈及今朝江左律诗之工。坐闲,诵吉州彭推官篇者六七人,其句字,信乎能觑天巧而脍炙人口矣。”x周敦颐的这段记叙已经非常明白地说出了他在芦溪前后四年的生活日常,是“局鲜事,袁之进士多来讲学于公斋”。这里没有所谓“门人”之说,更没有创建书院之事实,而所谓“公斋”,指的应当是“卢溪镇市征之局”或办公与住宿的地方,不是指周敦颐个人财产。另外“后人即其地建祠”中“后人”是指谁,建祠时间是北宋还是南宋,均属模糊概念。

1.2 宗濂书院与濂溪祠的关系

康熙、雍正、乾隆时的省、府、县志的记载,都将芦溪宗濂书院和濂溪祠分成两处记录,甚至说成两座建筑。实际上,建于芦溪的濂溪祠和宗濂书院和南宋时期全国各地纪念周敦颐的建筑一样,都是祠和书院为一体的建筑,而且此类建筑大部分只有祠的功能,没有讲学的场所,也同样冠以书院之名,萍乡属于后者,这一点道光、同治、光绪诸志以及民国《昭萍志略》的记录无疑是正确的,而乾隆《萍乡县志》所说“岁祀祠耳,非书院也”非常正确。

1.3 宋代宗濂书院的具体地点

对于宋代宗濂书院的位置,多数记载都说“即其地”,有芦溪镇“桥东”和“芦溪镇圣岗山下”两种不同的表述。记载为“桥东”者,应该可予以认定,而记载为“芦溪镇圣岗山下”者,所在地实际为明万历以后改建在桥西或桥西南者。据《昭萍志略》载:“濂溪祠,在县东芦溪市。宋周子濂溪为镇监税,名士多从之游,后人立祠桥东。明万历六年,巡抚刘尧诲、知府郑淳典、同知陶之肖,迁建桥西。”y又据康熙《萍乡县志》所载明代万历江西巡抚刘尧诲《重建周濂溪先生祠记》一文说:“袁人世祠先生,祠在芦溪道旁……万历丁丑春,余自闽罢归,而道于袁,驲吏具午食祠中,往谒先生遗像……家诸(居)数月,有命抚江西,再过先生祠,窃自许下袁州守郑惇典议徙建,卜地得芦溪市北圣岗山麓……自戊寅夏五月至冬十一月而祠成。”z由此,所谓“桥西”就是圣岗山,为明代迁建地址。

综上,北宋周敦颐在萍乡并没有建书院教授门人,后人在周敦颐的办公地点“公斋”“即其地”建书院(祠)的具体人和时间模糊不清,地点在“桥东”,至于以什么桥为参照物则不详,尚有待考证。

2 南宋芦溪濂溪书堂(祠)创建

中国国家图书馆著录为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有大量关于各地建濂溪祠(书院、书堂)的记载,其中卷十一附录有李燔作《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详细介绍芦溪濂溪书堂创建的重要相关内容。

2.1 濂溪书堂创建者、创建时间、地址及规模

李燔作《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载:“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过萍乡,儒冠候迓,狎至毋进益恭。邑大夫商侯,劳之郊,延之学,属之为学子讲说,则更异其特然也。又三年,学长胡君安之过予庐阜之麓叙旧,既出商侯书,且言:‘应孙试邑,无庸书,再考不敢弭吾学道爱人之心。比因臨江别驾张侯耕,得闻濂溪先生周元公,尝摄是邑庐溪镇官,巳属镇之士黄唐臣及其从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这段文字点出三个事实:临江别驾张耕,因得知周敦颐曾在芦溪任职,倡建濂溪书堂;主持创建者是芦溪镇学者黄唐臣及其侄子天佑、天麟;创建地点和建筑规模是“得地大圆驿之前,高明萧爽,山会川至,竹木畅茂,輙效九江书堂,为屋三十楹”(涉及的人物介绍见后)。大圆驿,明显是古代官方驿站的名字,具体地址现已无法确定,应是一个有山有水、竹木茂盛、幽静宜人的地方。书院的架构规模是仿照“九江书堂”“为屋三十楹”。楹,在建筑术语中有“间”和“柱”的意思,从其“前为祠堂……屏以光风霁月之楼。堂之左右为斋,曰‘志伊曰‘学颜,下至椸湢,以次悉备”的记叙来看,此“楹”实际上是指“柱”。至于该书堂选择在芦溪镇,而不是萍乡县城的原因,是因为“邑距镇几两舍”(古代一舍30里),不方便芦溪人“以时展敬”。

濂溪书堂的创建时间,以李燔的《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中嘉定甲申(1224)“道过萍乡”之“又三年”进行推算,时间为宝庆三年(1227),实际创建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李燔说:“通守潘侯传,适摄郡事,实助其役。”潘传,据《袁州府志·通判》载:“潘传,宝庆元年任。”显然宝庆元年(1225)就是濂溪书堂在建时间。在江西,濂溪书堂的创建仅晚于九江。据陈孔硕《濂溪书院记》载江州濂溪书院建于嘉定四年(1211),较之萍乡,早14年。在《古心摄江西仓日行下州县建濂溪书院牒》中有“今袁州萍乡县与江州,皆已建立书堂”之语,说明九江、萍乡是南宋时期江西地方建立濂溪书院(堂)最早的郡县。古心,即江万里。《宋史·江万里传》载:“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白鹭洲书院创建于淳祐元年(1241),此时江万里在吉州军任上,下创建濂溪书院牒,是在淳祐二年(1242),此时江万里在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任上。

2.2 濂溪书堂的功能性质

文题定名为“濂溪书堂”,行文中则说“建祠于彼矣”,因此濂溪书堂实际是一栋祠与书堂相结合的建筑。而“前为祠堂,中设元公遗像;旁列明道先生程纯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横渠先生张公,紫阳先生宋(原文为宋,实际应为朱)文公,南轩先生张宣公,从以拙堂,屏以光风霁月之楼。堂之左右为斋,曰‘志伊曰‘学颜,下至椸湢,以次悉备”。表明濂溪书堂是一栋以祠的功能为主,中间为堂、左右为间,体现萍乡地方特色的“四栋三间”式建筑。而“下至椸湢,以次悉备”说明祠旁另有舍屋,是供人展拜之前洗浴的地方。

2.3 李燔此文(含曹叔远跋尾)中相关人物

李燔(1163—1232),字敬子,南康建昌(今江西修水)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任岳州、襄阳府教授、江西运司干办公事等职。年轻时跟随朱熹学习,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在考亭书院(朱熹创办)、岳麓书院任教,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宋史》高度评价李燔“居家讲道,学者宗之”,与黄干并称“黄、李”。史臣李心传赞誉李燔为“当今海内一人而已”。胡安之,萍乡人,生卒年不详。据《昭萍志略》载:“胡安之,字叔器,北隅人。受业朱子,经史疑义,多所著述。郡守程公许,葺南轩书院,聘安之主席,学者称自斋先生,推为理学正宗。”黄唐臣、黄天佑、黄天麟叔侄三人,目前省、府、县志书不见有记载。

潘传,据明正德《袁州府志·名宦》载“潘传,字才甫。四明人,宝庆初通判袁州,摄州事。”同志“通判”条载:“潘传,宝庆元年任。”又据光绪《江西通志》载:“潘传,字才甫。四明人,宝庆元年通判袁州,下车摄州事,听断精明,庭无留讼,而待士尤加意焉。七越月,新守视事,协赞尤多,人谓倅贰之贤,前此无出其右者。”宝庆元年(1225),潘传受命任袁州通判,到任后摄州事,前后七个月,在“摄州事”期间,对于芦溪濂溪书堂“实助其役”。新守曹叔远于宝庆二年(1226)上任后,潘传继续协助曹叔远,获得“人谓倅贰之贤,前此无出其右者”之赞许。

张耕,据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载:“《介庵张居士文集》七卷,右张耕字莘翁之文也。莘翁,嘉泰壬戌进士,终于清江别驾。”又“《渌江志》十二卷,右嘉定中邑令张耕修。”可知张耕,字莘翁,宋嘉泰壬戌(1202)进士,曾任醴陵县令,去世于清江别驾任所,著作有《渌江志》十二卷、《介庵张居士文集》七卷。关于张耕的籍贯,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查嘉庆《萍乡县志》记载“嘉泰二年壬戌科傅行简榜:赵汝鐩、张耕”。李璠在《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里提到:“比因临江别驾张侯耕,得闻濂溪先生周元公,尝摄是邑庐溪镇官,巳属镇之士黄唐臣及其从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乾隆《袁州府志·原序》记载:“宗卿滕侯抚藩逾年,一新简陋,典章文物尤所经意,迺命郡博士林君护新、醴陵大夫张君耕,博访旧闻,蒐辑放失,随事编摩,胪分汇列,釐为若干卷。于是,一郡四县之事迹,粲然如指诸掌,锓木以永其传,迺属予为之序。……宋嘉定十三年十一月直龙图阁宜春张嗣古撰。”又据赵希弁《读书附志》载:“《宜春志》十卷,集八卷,《续修志》四卷,集六卷,右嘉定中守滕强恕修,郡人张嗣古序,《续志》《集》则嘉熙初守郭正己也。”据此,张耕为萍乡籍进士,在宋嘉定十三年(1220)受袁州知府滕强恕之邀,参与了《宜春志》的撰修,宝庆元年(1225)倡导芦溪创建濂溪书堂。

曹叔远,正德《袁州府志·职官》载:“曹叔远,宝庆二年任,见名宦”同志“名宦”条载:“曹叔远,字器远,瑞安人。少学于陈傅良,年十九,以春秋魁乡荐登绍熙第,久之,李璧荐为国子录,忤韩侂胄罢,通判涪州,守遂宁,营卒莫简倡乱入遂境,辄戢其徒无肆暴。曰此江南好官员也。入朝为工部郎,宝庆间出知袁州。减秋苖斛面米七千四百余斛,浚李渠,兴学校,惩嚣讼,邦称大治。以大常卿召除权礼部郎中,终徽猷阁待制,谥文肃。”

曹叔远于宝庆二年(1226)任袁州知府,此时,濂溪书堂已建成,李燔作记是宝庆三年(1227),曹叔远知道后作跋:“余既幸趣召去,将乞于朝赐堂额,尚来者毋隳废以永淑后学云。后九十日某再书。”可见,该跋作于李燔作记之后90天,是在他“以大常卿召除权礼部郎中”之际的绍定元年(1228)(浙江省温州“瑞安人物”),故有“将乞于朝赐堂额,尚来者毋隳废以永淑后学云”的想法和愿望。曹叔远对于濂溪书堂的建设亦出力良多,其跋文说:“余守宜春,邑士以颠末告,谂余书册,余不得辞,且助钱七百缗以讫其功。选堂长、计谕三员,并委县主簿总其事。”可见他来袁州知府任职时,有萍乡的士子向其汇报创建书院的详细经过,他不仅捐钱700缗,还为书院选择了三名日常管理人员,又安排县主簿为总管。

商应孙,除《昭萍志略·官师表》将商应孙与多人的任职时间,列在嘉定十四年(1221)栏内,并注明俱嘉定间任,没有其他相关记录资料。

李燔《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过萍乡,儒冠候迓,狎至毋进益恭。邑大夫商侯,劳之郊,延之学,属之为学子讲说,则更异其特然也。又三年(1227),学长胡君安之过予庐阜之麓叙旧,既出商侯书,且言:‘应孙试邑,无庸书,再考不敢弭吾学道爱人之心。”“商侯为淮西总卿、讳飞卿之从子,官九江日,相与办果州李侯道传敛殡惟谨,今复事此,可尚也已!”曹叔远的跋尾有“县令商君应孙实与经始,司直李公燔复为之记。”嘉定甲申年(1224)李燔经过萍乡时,县令商应孙亲自带领萍乡士子到郊外礼迎,并热情地邀请其到县学为萍乡士子讲学。商应孙此信写于嘉定甲申之“又三年”即宝庆三年(1227),据曹叔远的跋尾“縣令商君应孙实与经始,司直李公燔复为之记”。商应孙为芦溪濂溪书堂的实际参与者。至于商应孙前后四年间是否都在萍乡任上,从胡安之对李燔说“应孙试邑,无庸书,再考不敢弭吾学道爱人之心”一语来看,透露出商应孙并非朱熹学生、理学学者,但在管理萍乡士子上重视理学教育,如此评价,有可能商应孙这四年都在萍乡任上。至于请李燔写记的原因,从李燔所说自己与商应孙有同在九江做官时的交情以及称同为朱熹门人的胡安之为“学长”即可得知。关于商应孙的身世,仅见李燔“商侯为淮西总卿、讳飞卿之从子”,即商飞卿的侄子。据《宋史·列传·商飞卿》载:“商飞卿,字翚仲,台州临海人。淳熙初,由太学登进士第,任无为军教授,累官至工部郎官。”《蓦然回首—浙江古代名人述略二》载:“商飞卿、商逸卿四昆仲俱进士及第,成为临海宋代唯一的‘兄弟四进士。”由此可知,商应孙为浙江临海人,嘉定甲申十二年(1224)至宝庆三年(1227)在萍乡县令任上,重视理学教育,宝庆元年(1225)参与芦溪濂溪书堂创建。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证明,南宋宝庆元年(1225)在芦溪大圆驿建立了萍乡第一座祭祀周敦颐的书院—濂溪书堂。这座书堂因江万里的《古心摄江西仓日行下州县建濂溪书院牒》中“今袁州萍乡县与江州,皆已建立书堂”之语,时间上应当排在江西省创建纪念周敦颐祠宇书堂的第二位。濂溪书堂的倡导者是曾任临江别驾的张耕;负责承建者是芦溪士子黄唐臣及侄子黄天佑、黄天麟;参与筹划和助捐者,有摄袁州知府潘传(宝庆元年)袁州知府曹叔远(宝庆二年)萍乡知县商应孙(宝庆元年到宝庆三年),宝庆三年(1227)由萍乡籍理学家、朱熹弟子胡安之前往九江拜会同门李燔,并请其作记。该书堂是为祭祀理学名人周敦颐而设,配享者有程颐、程颢、张轼、朱熹。书堂建在山水相间、竹木茂密、幽静宽敞的地方,建筑风格类似于萍乡民居“四栋三间”,并配建有相关适用的舍屋。

3 结语

地方史志,尤其是县志,是研究当地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萍乡县志编修始于明正德丁丑年(1517),终于1935年,400余年来,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都有一个“视旧志,其所缀葺而厘正者居多”的过程,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或者不被前人采信,但其存在的史实价值则毋庸置疑,其中周敦颐的《彭推官诗序》、度正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李燔的《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江万里的《古心摄江西倉日行下州县建濂溪书院牒》、《濂溪先生大全集》中胡安之《书萍乡本大全集后》无疑是南宋时期萍乡发生的要事,对于地方史料的丰富大有裨益。

附:李燔《袁州萍乡濂溪书堂记》

燔之隶江西计幕也,洪之士相与言,江西士之近质者惟袁。未几,东湖书院成,十一郡之士来集,燔与教事证之,信。秩满言归,有士至自袁,扣所习,援经对如响,则重然之。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过萍乡,儒冠候迓,狎至毋进益恭。邑大夫商侯,劳之郊,延之学,属之为学子讲说,则更异其特然也。又三年,学长胡君安之,过予庐阜之麓,叙旧既,出商侯书,且言:应孙试邑,无庸书,再考不敢弭吾学道爱人之心。比因临江别驾张侯耕,得闻濂溪先生周元公,尝摄是邑庐溪镇官,巳属镇之士黄唐臣及其从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邑距镇几两舍,不容以时展敬,得地大圆驿之前,高明萧爽,山会川至,竹木畅茂,辄效九江书堂,为屋三十楹。通守潘侯传,适摄郡事,实助其役。前为祠堂,中设元公遗像,旁列明道先生程纯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横渠先生张公,紫阳先生宋(原文为宋)文公,南轩先生张宣公,从以拙堂,屏以光风霁月之楼。堂之左右为斋,曰“志伊”曰“学颜”,下至椸湢,以次悉备。庶乎邑之士民,有所风厉,可幸承流宣化之万一,敢累予记以开示之。燔,惟孟氏没,儒者出,而小异于世俗,则小震骇;大异于世俗,则大震骇。顾汉董氏、杨氏,隋王氏,唐韩氏,见谓安雅博洽,恳确奋逸,已不逃当世之损抑,况不为数子者,则其抵冒殊扞,当何如也。元公生舂陵,老庐阜,著书立言,神会心得。孔子之系易,即阴阳以指太极,为自末而缘本,逆推之也;元公之为图,表太极以统阴阳,为自本而之末,顺数之也。一逆一顺,或略或详,若各出而不同,实并行而不悖。真所谓广则圣之所未发,秦汉以下一人而已。然尚论其世,则自十五六时,友爱之笃,已孚于昆弟、姻?。甫冠,行义名称,有闻于时。主分宁簿,疑狱久不决,一讯立辨,士大夫交称之;摄征官,袁之士流就学于公斋者甚众;以至在南安,致使者之感悟;在郴县,致守长之愿学;在南昌,致邑人之喜;在合阳,致俊秀之群趋。莫辩博于荆国王公也,一旦相遇,共话连日夜,既退,精思至忘寝食;莫豪逸于眉山苏公也,作诗称述,既美,其为全德,又极之以造物之徒。展转考索,一无惊世骇俗之事。果何为而然也?姿之所禀者全,知之所诣者极,理之所造者深,德之所蓄者大。浑然全体,粲然大用。曾子所谓忠恕一以贯之,子思所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孟子所谓金声玉振集大成者也。窥之不见其迹,乘之宁有其隙哉?胡君其归,白尔长、告尔友、语尔邻里乡党,永惟斯堂之建,匪曰具文诵先生之诗,读先生之书,又尚论先生之世,则言与意传,理与事适,心与身融,忽不自知其有希圣希贤之功矣!二程张朱五君子者,言为世则,行为世法,庸非深有契于是乎?胡兄其亦归而求之。商侯为淮西总卿、讳飞卿之从子,官九江日,相与办果州李侯道传敛殡惟谨,今复事此,可尚也已!

曹叔远跋云:周元公首阐太极之训,为伊洛宗主,在在起敬。矧公尝为庐溪镇官,萍乡学者至今知所趋向,则书堂之建庸可后耶?县令商君应孙实与经始,司直李公燔复为之记。余守宜春,邑士以颠末告,谂余书册,余不得辞,且助钱七百缗以讫其功。选堂长、计谕三员,并委县主簿总其事。余既幸趣召去,将乞于朝赐堂额,尚来者毋隳废以永淑后学云。后九十日某再书。

注释

①u徐琏,严嵩.袁州府志:卷四:十:七七[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②李芳春,袁继梓.袁州府志:卷三:四四[M].刻本.1670(康熙九年).

③李芳春,袁继梓.袁州府志:卷三:三四[M].刻本.1670(康熙九年).

④陈廷枚,熊曰华.袁州府志:卷十三:二十[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⑤骆敏修,萧玉铨.袁州府志:卷二:十八[M].刻本.1874(同治十三年).

⑥骆敏修,萧玉铨.袁州府志:卷四:四十四[M].刻本.1874(同治十三年).

⑦尚崇年.萍乡县志:卷之二:九[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⑧尚崇年.萍乡县志:卷之三:五十一[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⑨胥绳武,欧阳鹤鸣.萍乡县志:卷三:二十一[M].刻本.1784(乾隆四十九年).

⑩胥绳武,欧阳鹤鸣.萍乡县志:卷五:十九[M].刻本.1784(乾隆四十九年).

k黄濬.萍乡县志:卷五:十五[M].刻本.1823(道光三年).

l黄濬.萍乡县志:卷七:六[M].刻本.1823(道光三年).

m锡荣,王明璠.萍乡县志:卷二:十四[M].刻本.1872(同治十一年).

n锡荣,王明璠.萍乡县志:卷四:二十[M].刻本.1872(同治十一年).

oy刘洪辟.昭萍志略:卷二:四四[M].刻本.1935(民國二十四年).

p刘洪辟.昭萍志略:卷六:二十六[M].刻本.1935(民国二十四年).

q谢旻,陶成.江西通志:卷二十一:十一[M].刻本.1732(雍正十年).

r谢旻,陶成.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九[M].刻本.1732(雍正十年).

s刘坤一,刘绎,赵之谦.江西通志:卷七十四:二十七[M].刻本.1880(光绪六年).

t刘坤一,刘绎,赵之谦.江西通志:卷八十一:二十四[M].刻本.1880(光绪六年).

v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年表一卷:三:三[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w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五:二六○[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x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六:五:一四九[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z尚崇年.萍乡县志:卷之七:三十[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三:二五九[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四:二五九[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徐琏,严嵩.袁州府志:卷六:九:一○三[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八:二三二[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一二五二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一二七八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刘洪辟.昭萍志略:卷九:三[M].刻本.1935.

徐琏,严嵩.袁州府志:卷六:四十:一三四[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刘坤一,刘绎,赵之谦.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二十六[M].刻本.1880(光绪六年).

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读书附志:卷第五下:二十八[M].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刻本.1722(康熙六十一年).

周继炘,陈建勋.萍乡县志:卷之十一:选举:进士:五[M].刻本.1811(嘉庆十六年).

陈廷枚,熊曰华.袁州府志:卷首:原序:一[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读书附志:卷第五上:二十九[M].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刻本.1722(康熙六十一年).

徐琏,严嵩.袁州府志:卷六:八:一○二[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徐琏,严嵩.袁州府志:卷六:三十八:一三二[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七:二六一[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出版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8):集部:宋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一二二二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郑瑛中.蓦然回首:浙江古代名人述略二[N].今日临海,2013-12-27(007).

猜你喜欢
州府萍乡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周敦颐赏莲图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