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

2024-03-01 13:01:47马伊颀
出版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

马伊颀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进路。学术期刊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忘本来中寻求转型发展的价值底蕴与实践面向,在吸收外来中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面向未来中以学术精品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把握继承与发展的现实逻辑关系,明晰学术精品的价值内涵与界定类型,以铸就精品文章、精品栏目、精品期刊为旨归,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术期刊 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学术期刊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媒介载体,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在力量。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关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联结传统与现代、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桥梁纽带,是新时代新文化的缔造者、传播者,是敢于、善于、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阵地、学术传承高地、知识汇聚园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明确任务、廓清路线,学术界、期刊界、教育界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学术期刊提升原创能力、实现融合转型、促进学术交流、深化交流互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和坚实内在底蕴。学术期刊担负着学习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使命任务,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习近平文化思想走进读者心中、引领读者实践,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握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充分践行“第二个结合”,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铸牢学术根基,在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中铸就更多传世精品。

一、不忘本来:“第二个结合”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底蕴与实践面向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夯实价值底蕴。一方面,学术期刊所展现的传播知识、弘扬学术、文明对话等功能的核心支撑在于“第二个结合”。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化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才能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互鉴中把握主动权、焕发新生机。在学术期刊生产周期中,编辑通过理论学习而外显于信息挖掘、选题策划、作者遴选、定向约稿,进而作者领会约稿意图、明确写作方向,再融入自身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与学术智慧,最终形成一篇闪耀新观点、展现原创力、引发广泛思考的学术论文,这些都是对文化凝练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编辑通过审稿、编辑加工流程,对作者所交文稿进行优化与完善,思考约稿初衷是否完整呈现、文稿价值是否符合预期、新的选题是否就此形成,在与作者或专家交流中碰撞出新思路、延伸出新方向,这些亦是对文化延续的创新性发展。只有将这一过程不断地推进、往复、循环,运用学术眼光判断选题价值、把准文稿方向,形成坚实的价值底蕴,才能让学术期刊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中葆有学术定力、彰显学术魅力、体现原创实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蕴含的实践性,是学术期刊把脉“第二个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它是流动、变化又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指导实践的面向更是一以贯之的。学术期刊要让枯燥的、艰涩的学术语言“活”起来,就必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实践动能、汇聚实践力量的声音,改变传统叙事逻辑和话语方式,用读者能听懂、喜欢听的情感表达加强沉浸式体验、引领实践新方向。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音频的方式演示、讲述出来,请作者将所著文章的学术观点、研究脉络、论述框架、案例分析录制成短视频/音频,并内置于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或官方平台中,实现文字浏览向阅听作品的实践转向,不仅提升了学术论文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关键在于让文本更易懂、理论更生动,还加强了作者、编辑、读者的连接与互动。目前,已有不少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都开通了相应功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学术语言的通俗易懂、知识传播的融合转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应用方向。

近年来,学术期刊通过专题策划的形式来践行坚守价值底蕴、深化实践面向等理念,在引领学术热点研究方向、推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保持学术定力的同时体现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例如,博物学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学科建构与理论发掘意义,二者的联结创新研究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融合传承的内在要求与精神意涵。随着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通过优质博物学图书的出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物学图书品牌,《出版参考》杂志率先策划《聚焦博物学图书出版》专题,通过发挥图书出版优势,引导人们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广泛传播博物学理念和相应的人生态度,为社会民众建立生态意识,不仅向出版业界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亟待关注的重大课题,[2]而且为“第二个结合”指向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路径可能。

二、吸收外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擘画战略蓝图

2022年4月,习近平總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3]有学者指出,未来的重要课题都将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展开,学术期刊既要吸收优秀外来理论,也要将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4]学术期刊肩负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其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夯实学科发展基础,为学术期刊选题策划锚定方向。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物理学、天文学、科技、文学、艺术学等学术理念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学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的深入探索,我国学者逐渐看到了西方理论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适应性”,不仅不利于形成独立的学科主体性,而且对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缺乏实践主动性。这在新闻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声音不绝于耳。学术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三大体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尤其是近两年来,相关主题探讨已经成为众多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重点关注领域。例如,《中国社会科学》设置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天津社会科学》组织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编辑》策划的《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专题研究》等,均运用栏目配置、专题策划等形式,从西方理论借鉴、吸收外来经验和促进学术转化等方面对建构我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系统思考与深入阐释。

其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期刊研究相伴而生,为学术期刊之间交流互鉴谋划方案。学术期刊需要关注同类期刊和交叉学科的研究面向,不仅可以尽可能避免同质化选题重复输出,而且能够为各自走出差异化办刊道路做好规划,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相关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问题的观照,这就为学术期刊之间加强业务交流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科技与出版》网络首发的《自主体系与创新变革: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新时代十年》《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概况、总体性判断与展望——基于经济学代表性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基于代表性法学学术期刊的观察》,就是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话题为桥梁,实现了出版类学术期刊与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类学术期刊在刊物研究、学科交叉与学术对话等方面的突破。以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互鉴共促期刊集群发展、推动形成学术共同体,助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三、面向未来:以学术精品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智能时代背景下,虽然随着VR、AR、元宇宙等新产品样态的普及与大数据、云计算、ChatGPT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导致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介式微,但是技术的迭代升级,并不意味着改变图书、报刊作为知识传承和文明延续的媒介功能。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仍旧要回到学术期刊的功能与定位来思考。对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学界业界目前暂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从学术性、独特性、有机性、论争性与影响力五个方面判断与衡量一份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与水准,可能更易让学界与业界达成共识。[5]笔者认为,这五个方面如果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共同指向了“内容”本身,这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意涵与核心所在。只有通过高水平研究,转化为高质量成果,才能形成高品质内容,进而升华为学术精品,[6]历久弥新,成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与鲜活注脚,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首先,厘清学术精品的价值内涵,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明确目标。学术精品,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体现原创能力、具有创新理念、研究脉络清晰、有效指导实践的高质量文章。有学者对出版精品作出了全新的诠释,有别于传统概念理解,从习惯性观念层面出发,鸿篇巨制有精品,短篇力作也有精品,只要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国际国内读者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就可以称其为出版精品。[7]《文史哲》主编王学典认为,对于一篇文章,衡量其价值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功力;二是看是否有见识、思想、洞察力,是否见解深刻,是否能使人明白一些事理。[8]这些为我们厘清学术精品的价值内涵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也就是说,学术精品不在篇幅大小,而在于它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于它能够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在于它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洞察,传世经典贵在“精”。学术期刊只有厘清学术精品的价值内涵,才能秉持办刊宗旨、坚守办刊方向,明确自身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稿件,精准判断每一篇来稿的学术含金量,客观评价每一位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不错失任何好稿,也绝不放任“劣币驱逐良币”。只有通过不断地优中选精、打磨优化,再将一篇篇学术文稿打造成一个个学术精品,以每一个单篇的力量为支撑,进而往复叠加,提升学术期刊整体质量,助力高质量发展。

其次,明确学术精品的界定类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养分。厘清了学术精品的价值内涵,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哪些作品可以被界定为学术精品。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评选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启发。一方面,“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充分展现奋进之姿,汇聚凝练中华民族精神。例如,获得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的——《学术界》刊发的《从八大关系深度领悟百年大党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刊发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的《〈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等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更加展现了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实践回应。[9]锚定时代主题,记录社会变迁,展望发展图景,历届获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的作品在回眸历史、着眼当下、晓畅未来的进步阶梯中,为学术精品的界定与鉴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谱写中华文化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学术界、期刊界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作为“出版界三大奖”之一,聚焦出版领域全产业链发展,关注主题出版、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等业务板块,观照数字技术为传统出版带来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强调精品传承与融合转型。例如,《中国编辑》刊发的《论编辑的价值》《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三谈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两篇作品,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和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究其原因,在于两篇作品精准对焦《中国编辑》杂志“编辑与出版”属性,对于广大编辑同仁寻求职业认同、找准实践方向、弘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廣与普及意义。尤其是《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三谈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一文,用一系列经典作品案例为读者梳理了品牌图书、品牌系列与品牌强社的关系,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追根溯源的历史脉络,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丰盈的、立体的出版精品从创意生成到精雕细琢再到出版上市的全过程,而且将编辑为他人作嫁、甘坐冷板凳的工匠精神内嵌其中,唤起读者对传世精品背后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编辑精神的共鸣。该文自发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众多编辑同仁将其视为打造精品图书的实用良方。由此可以认为,学术精品所追求的必然是获得国家级奖项、得到读者的认可与好评,但这只是在其出版或发表后一段时期内的短期规划,真正长远的目标则是让精品力作代代相传,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做好这样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的是编辑智慧的凝聚、学术精品的汇聚,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夯实底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丰沛养料。

新时代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明确“第二个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把握继承与发展的现实逻辑关系,于守正创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吸收转化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于凝练升华中打造更多传世精品,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经典,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单位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科学导报(2023年92期)2024-01-06 05:44:0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