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渊
〔摘 要〕 “双减”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提质增效实现课后减压减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亟须铺筑高效提质增效之路。基于此,应对教学提质增效有深刻的思考,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造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从而通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打造高效互动课堂,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觉深层探究,在优质的学习环境中高效、高质量学习。
〔关键词〕 提质增效;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5 073-075
“双减”政策的落实重点在教师、难点在课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亟待破解“减负不减质”难题,迫切需要寻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学习质量的平衡点。因此,需要深入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策略,指导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思考
从数学学科教学工作的经验来看,数学理解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学生只有在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基于此,课业负担自然会有所减轻。但以往常态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效率低、学生理解不透彻,需要课后完成大量机械练习加强理解,使知识得以巩固,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长期保持数学学习兴趣,负担持续加重后,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而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主要包括数与符号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等板块,通过学生积极主动且深层次地探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加深数学理解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探寻数学本质,进而实现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此,应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造,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出发,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时,会对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依托优质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契机,加深知识理解与分析,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与水平,从而使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有了坚实基础,进而在减负的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提质增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双减”政策落实的重点是教师,因为教师对“双减”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模式、对待学生的态度。而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始终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在课堂上运用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予学生表达、展示个性的机会,充分认识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灵动的学习表现,才是持续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采取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不断迸发学习探究动力,从而实现扎实、高效学习。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以往已经学习过1~10各数相关知识,本节课知识要点与以往学习基本一致,需要学生掌握读、写、组成、大小比较以及顺序等,在课前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往学习知识,激活学习经验、知识积累等,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回顾为学生自主学习树立信心,也提供动力。但本部分知识难度有所提升,尤其是在数字的大小比较上,以往为一位数之间的比较或一位数与两位数之间的比较,如今转变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教师可以借助此契机,利用适当的难度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不断深入探究与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任务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数小棒”的方式完成比大小任务,感知与体验两位数大小的比较。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回顾学习过程,与同学互相分享学习经验,总结知识点。在此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师仅进行了指导、布置了任务,对学生的思考、学习行为无直接干预,学生可以自由地分析、表达、分享,从而对学习不再恐惧,对知识也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2.丰富实践活动,优化学习体验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当其理解知识点后,常规的练习活动将难以引起其兴趣,从而会出现对课堂学习热情下降现象,参与学习活动不再积极。面对此类情况,需要教师围绕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积极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仍以11~20各数大小比较为例,将知识点训练带入现实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如下:李奶奶有5个孙子,他们的年龄不同,分别为12岁、18岁、16岁、20岁、14岁,年龄越大每日需要摄入的营养与能量越多,李奶奶需要按照年龄大小为他们发放馒头、水果等食物,年龄越大发放食物的数量越多,但李奶奶遇到了困难,无法确定孙子年龄的大小,需要同学们提供帮助。虽然提出问题后学生仍会通过“数小棒”等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并非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其以帮助李奶奶为目标,心态会发生改变,在解决问题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既强化学习,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始终高效进行。
(二)打造高效互动课堂,促进学生深层探究
多元化学习与互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其可以打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使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创造生生互动契机,在同龄人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个性、能力自然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过程中有必要打造高效互动课堂,真正地实现课堂的平等、自由,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取知识,并在课堂上充分释放活力,通过主动思考与探究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1.依托教学情境,产生互动契机
课堂互动需要以平等、自由为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在互动中真实地表达想法,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让课堂爆发出强劲的学习驱动力。而创设教学情境是产生互动的关键契机。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对称的含义,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创设情境,视频中仅有一只昆虫的半个身影,它欢快地飞舞着,需要学生猜对昆虫的种类,其身影才能全部显现。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猜出了蝴蝶、蜻蜓等多种昆虫,继而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它们的共性特征。有的学生提出两侧翅膀是一致的,但也有同学反对,很多蝴蝶翅膀上的图案并不一致;当有同学提出沿着蝴蝶、蜻蜓的身体折叠后,两侧翅膀可以重合后,不再有反对的声音,基于此,由教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即对称。可以看出,当学生置身于相同的情境中时,虽然面对的思考现象也相同,但由于思维差异,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验证自己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学生会想要表达,从而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由此形成互动,而互动中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2.借助学习互动,促进自主探究
学习中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诸多困难的问题在彼此的交流与探讨中可以快速得到解决,因此,使很多学生乐于与他人一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以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模式给予学生更自由的探究空间,全面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同样是在《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出学习主题后,学生对“对称”产生了兴趣,很多学生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生活中其他对称的物品或图案。此时教师可以布置自主合作探究任务。任务一是观察体验、感受对称,给出天安门、青蛙、京剧脸谱等图片,小组内探究、总结以上图形在外形上的共同特点。任务二是总结并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在完成以上任务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对称”知识的感知,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总结规律,将具象的表现转变为抽象的知识点,实现了思维的跃迁。而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空间及时间,有利于减少学生心里的压迫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学习观念,不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方面产生更好的效果,进而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优质学习环境
现代教学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发挥的价值不可小觑,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不可阻止,顺应时代变化,借助新型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也是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主要为改善学习环境,以往教学中多以呈现二维平面图形、图表为主,但借助音频、视频、动漫、微课、线上学习软件等可以使教学有更多形式,教学服务有更高效的手段。如动態化、形象化、具体化地演示知识的形成、变化,展示知识之间复杂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1.用好技术,加深学习感知
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固然不容忽视,但过度依赖技术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技术应用要适度,做到用好技术、加深学习感知。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在教学之初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投放两个花坛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身围绕花坛跑,对比跑步距离长短。有些学生提出利用跑步步数比较,但不具有客观性,不同学生跑步速度、每步跨出距离均不同,步数自然有多有少。待学生思考过程中无明确思路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将立体花坛转为平面图形,旁边均有一个小人围绕花坛跑,很多学生在观看后立即想到通过计算周长可以更客观地比较,并在纸上勾勒、演示,试图分析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弥补语言描述上的不足,提高教学质态,教师需要重视技术的合理应用,营造逼真、客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知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均参与到理解、分析知识当中,保障课堂学习始终有效进行。
2.用活技术,优化学习模式
现代教学技术有多种辅助教学工具,其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基础,拥有诸多功能,教师需要灵活利用各种功能,丰富教学情境、教学资源,优化学习过程,打造新的学习模式。例如,在《圆》相关知识教学结束后,需要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支持下,由学生扮演“小老师”,与同学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系统地梳理知识,并将思维导图保存、发送至线上学习群当中,方便学生回顾。画图过程中,“小老师”率先提出问题,从圆的定义开始回顾知识点,总结出圆的认识、圆的特点、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中包含的小知识点。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彼此配合,学生不仅得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课堂充满激情;且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形成的思维导图也会成为脑海中难以消除的印记,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否则既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地,也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面临新的困境。因此,应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提质增效贯彻“双减”政策。鉴于此,需要教师理性看待“双减”,思考提质增效的核心与关键,能够从多视角出发,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学习条件、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实践的空间,进而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小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J].学周刊,2023(1):73-75.
[2]洪江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J].青海教育,2022(11):46.
[3]周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策略的探索[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7):29-31.
[4]黄荣元.“双减”不停步 提质增效加速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2(1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