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最能帮到人的地方

2024-02-29 08:42薄世宁魏倩
青年文摘(彩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属医学医生

薄世宁 魏倩

薄世宁是一位有400万粉丝的“网红医生”。他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副主任医师,除了临床工作,也一直在做医学科普。

以下是薄世宁的口述:

ICU到底“神秘”在哪儿

我是一名I C U医生,在过去22年里,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我在医院工作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早上8点开始查房,然后开医嘱,根据病人的情况为他们做治疗,超声、穿刺、调节呼吸机参数、气管镜、气管造瘘……吃饭时间休息一小时,下午继续处理各种情况,组织会诊……5点再次查房,汇总意见,修改医嘱……

从2018年起,业余时间里,我又多了一项工作:医学科普。在I C U里见过太多生死,我明白医学科普的重要性。

为了减少病人的医院感染,也为了医生护士更能集中精力,I C U通常是封闭管理的,家属仅能在探视时间见到他们的亲人,这给了I C U一些神秘的色彩。I C U里面有各种各样复杂的仪器,病人的病情经常出现“剧变”。但I C U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医生们在给患者做着哪些治疗?那些昂贵的机器和药能救命吗?我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的确,从设备方面,I C U利用各种最高级的仪器和药物, 还有各种生命支持系统, 能精准地把人的血压、心率、血氧,甚至乳酸、电解质等指标调节到理想数值。这是给患者的恢复提供时间、创造条件。在人员方面,I C U医生都经历过漫长的,甚至可以说是“魔鬼式”的训练,这样才可以独立值班。

I C U也是规则和指南最多的科室,怎么“过床”搬动患者、怎么控制血糖、怎么补液? 护士怎么执行医嘱?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这里是最能体现现代医学发展以及现代医院运作模式的地方。

但如果一定要我总结,ICU里那些神奇的“逆转”是怎么发生的?我还是要说,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医生的救助和病人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两点缺一不可。

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爱你

我曾经在短视频里分享过一个病例。2017年,我在夜班期间收治了一位3 8岁的创伤性大出血患者,因为交通事故全身多处受伤,出现了失血性休克,尽管所有出血的血管都结扎了,创面还在不停地渗血,血压也很低。进入ICU后,我们马上给他上了呼吸机,开始输血。

但快速输血一小时后,他的血红蛋白浓度只略微升高了一点,体温则不升,血液的P H值也变得越来越低。我开始有了不祥的感觉,在临床上,大出血的患者会进入“死亡三角”,也就是病情持续恶化,出现凝血衰竭、体温降低和酸中毒。进入“死亡三角”的患者,病死率高达84%。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不想放弃,不停地给他输血……两个半小时后,最后一袋血也要用完了,我知道,我要失去他了。患者的血压在一点一点往下掉,心率则不停地加快,监护仪发出“当——当——”的警报声, 而我只能麻木地看着腹腔引流管里的血, 陷入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之中。

可就在这时,我发现,引流管里,血液的流动速度越来越慢……患者的出血奇迹般地止住了。这是出乎我意料的转折,如果从医学上解释,除了我们为他争取的时间、大量输血创造的凝血条件外,他的获救正来自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出血时,人体血压会下降,以减慢出血速度,同时外周血管会收缩,肾脏会停止排尿,所有这些都在为病人争取时间,直到最终止血。

那条短视频,光评论就有7万多条。有人说,“原来,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爱你”;有人说,“好想对我身体里的细胞说声对不起,我还每天抽烟喝酒熬夜虐待你”。从这个角度看,疾病面前,医生和患者是最亲密的战友。

ICU是最能帮到人的地方

当医生第5年起,我开始习惯和家属说一句话:“我在这里工作5年了,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临床,请你相信我……”在我看来,正确决策的前提是要快速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

2023年,我开始说:“我在这里工作22年了,一天都没离开过临床,请你相信我……”

要增加信任,除了把专业度展示给家属,还要把医生的善意表达给家属,告诉他,你真的是在为了病人努力。

有一年,我们收治了一位66岁的破伤风患者,刚入院时,他的儿子问我,治疗大概要多久,我说“要等毒素作用慢慢消失,通常四周左右”。但四周过去了,他的病情没有痊愈,家属说,真的没钱了,希望即将破灭,他们想到了放弃。

可我认为病人希望还很大,这时候放弃太可惜了。怎么让他们留下来,怎么给病人再争取一线生机?

我告诉他们,破伤风的治疗确实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治愈后不会留下后遗症。我说,我每天盯着病人,在安全的基础上,能少一次化验我就少做一次,我会拼命给你们省钱。你们已经熬到现在,或许马上就能见到拐点。我每天让他们通过视频看到病人,看到病人的笑。最后,家属哭了。他们听从了我的建议,选择坚持。患者后来很快便痊愈了,他现在又在四处找零工贴补家用,他说,是家里人的不放弃救了他,他自己也要努力。

我太喜欢这个专业了,我觉得ICU是最能帮到人的地方,也是最让医生们感到有成就感的地方。

我曾经救治过一位41岁的男患者,这个患者两天内全部器官都衰竭了。我每天守在病人床旁,监测他的生命体征,纠正休克,治疗重症感染,做连续性体外血液净化,腰椎穿刺……10天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那天我高兴地跑到I C U门外,告诉家属,患者病情已经好转,脱离了危险期。这位穿着朴实的女人立即转身,对着楼道里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喊:“快去上学去,听到了吧,你爸好了!”她说,孩子已经很多天不肯去上学了,每天都在I C U门口等,等他爸,冬天多冷啊,飕飕的风,晚上再冷他都不肯回去,这下可好了,孩子终于能安心去上学了。

这不就是这个专业最大的收获吗?

总是在安慰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不可治愈。经常有人问我,我们和死神斗,很多时候或许是蚍蜉撼树,这一切到底值不值?

值不值呢?医学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我们每个人都终有不可治愈的一天,我们永远不能用结果去反推过程。治疗的过程也是一种治疗。医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给人们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首先是给患者,让他们感受到家人和医生的努力,让他们心安。这个时间也是给家属,治疗病人的过程也是在治疗自己,有了这段时间的不放手,家属的爱心才得以表达,情感才得以释放。

不放手,不是不理性地对抗死亡,而是在任何阶段都不抛弃,不抛弃希望,不抛舍内心,在亲人即将离去时,缓解他的痛苦、滿足他的心愿,这同样是不放手。就像我对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家属说的那样:“这两年你们的努力我知道,花了那么多金钱、精力、时间,我们已经为老人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时间,接下来,尊重老人的意愿,带她回家,这才是最好的治疗。”最终,他们听从了我的建议,老人回到老家,在自家的炕上离开了,她走得很安详。

年轻的时候,我不喜欢安慰这个词,我觉得作为医生,提安慰是一种妥协,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追求治愈。但现在,我意识到,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治疗,都是为了对人的安慰:治愈疾病是安慰;缓解痛苦让人更有尊严是安慰;在不可治愈时的放手,更是人对人的终极安慰。

栋梁//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与鱼/图

猜你喜欢
家属医学医生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最美医生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学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