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可视化分析

2024-02-28 08:34齐士坤徐明明张秀芳吴宗壁朱梦霞李淑贤骆家骐
全科护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外治法骨质疏松症发文

齐士坤,徐明明,张秀芳,吴宗壁,朱梦霞,冯 倩,李淑贤,骆家骐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与易骨折[1]。我国50岁与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9.2%与32.0%[2],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目前西医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骨矿化促进剂、骨吸收抑制药与骨形成促进剂,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属“骨痿”“骨痹”“骨枯”范畴[4],与脾肾亏虚有密切关联,血瘀为促进因素,外邪为诱因[5]。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措施,具有“简便廉验”优点[6]。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文文献繁多,其中临床研究类文献占比较高,但尚未见有可视化分析文献,说明该领域的文献梳理与数据挖掘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中现有文献资料,应用CiteSpace 6.1软件对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直观展示研究动态,为医护人员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在CNKI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Wanfang、VIP 与Sino Med中检索文献,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检索策略如下:(主题词=“骨质疏松”OR“原发性骨质疏松”OR“老年骨质疏松症”OR“绝经后骨质疏松症”)AND(主题词=“外治法”OR“针刺”OR“针灸”OR“灸”OR“耳穴”OR“贴敷”OR“按摩”OR“封包”OR“罐法”OR“足浴”OR“刮痧”),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中医外治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排除标准:1)文献与中医外治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度较低;2)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不全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4)会议论文、指南、科技成果、科普讲座等非研究型文献。

1.3 数据处理与转化

将检索出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 3.5软件,查重后由2名研究员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将筛选后的文献题录导出为Refworks-CiteSpace格式文件。

1.4 数据分析

将纳入的文献使用NoteExpress 3.5、Excel 2021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年份、年度发文量。应用CiteSpace 6.1软件将文件转化并以download_1格式命名;将转化文件导入CiteSpace 6.1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切片设置为1995—2023年,以1年为区分点;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机构、关键词;修剪方式保持默认值。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975篇,发文时间分布见图1。分析文献发表情况,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5—2003年发文量整体平稳上涨,2004—2007年发文量稍有下降,2008—2016年发文量迅速上涨,2016年达到峰值80篇,2017—2022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2023年因未全部纳入统计,因此短暂下降。

2.2 作者统计

统计纳入文献的作者,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数为709,连线数972,网络密度仅为0.003 9,形成了以欧阳钢、赵英侠等为核心的多个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依据普莱斯定律[7]:M=0.749×n max1/2,其中n max代表发文量最多作者的论文发表数量,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欧阳钢(19篇),计算得出M≈3.27,即发文4篇以上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共计32人,发文量共计210篇,占总发文量的26.42%,提示尚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仍需扩大核心作者人数并提升论文产出率。发文量前10位作者见表1。

图2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2.3 机构统计

整理纳入文献的研究机构,将机构下属学院、科室等并入机构,合并同一机构不同名称,如深圳市中医院统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研究机构关系合作图谱见图3。图中有395个节点,33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0 4,说明国内至少有395个机构研究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相关领域,但网络密度低说明各研究机构间相关合作较少,跨地域合作较少出现,多以同一地区中医药大学与附属医院合作为主。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福建中医药大学(23篇)、南京中医药大学(17篇)、上海中医药大学(14篇)、安徽中医药大学(13篇)、成都中医药大学(11篇)。

图3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机构关系合作图谱

2.4 关键词统计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相似关键词合并,如“骨质疏松”合并为“骨质疏松症”、“针灸”合并为“针灸疗法”、“穴位敷贴”合并为“穴位贴敷”,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见图4。图中包括620个节点,994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12 4,说明该图谱共纳入620 个关键词。针灸疗法、温针灸、电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高频中医外治法,高频关键词(前10位)见表2。骨质疏松症(0.92)、针灸疗法(0.32)、骨密度(0.1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0.17)、绝经后骨质疏松症(0.2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0.11)的中心性>0.1,说明在图谱中有较高影响力,为贯穿不同研究的枢纽。

表2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前10位)

图4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2.4.2 关键词聚类

同一关键词聚类中的关键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国内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领域共形成11个聚类模块,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见图5。每个模块代表一个聚类,模块Q 值为0.843 1>0.3,S值为0.945 8>0.7,说明本次聚类结构合理,结果可信[8]。11个聚类模块可归纳为以下4类。1)聚类#0、#1、#3为研究主题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聚类#2、#6、#9为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与观察指标:腰背痛、生活质量、骨密度。3)聚类#4、#7、#8、#10涉及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电针、温和灸、针灸疗法与穴位贴敷。4)聚类#5为文献类型。

图5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2.4.3 关键词时间图谱及突现词

将关键词出现年份作为X 轴,聚类为Y 轴,分析不同时间的研究重点与各关键词间的联系,见图6。图中显示:高频关键词大多出现在2005年前,主要有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针灸疗法、骨密度、腰背痛、电针等;2005年后高频关键词数目较少主要涉及生活质量、护理、机制研究等,说明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领域研究重点逐渐关注基础实验研究,观察指标不仅注重提升骨密度与缓解疼痛,也逐步重视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不仅仅只限于单纯应用某种单一中医外治法,还需配合中药内服或西药治疗,如补肾壮骨汤与阿仑膦酸钠等。随着前期关于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综述类与数据挖掘类文献产出量随之上升。

图6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时间线图谱

突现词指在可视化分析中代表某段时间内频数变化较高的关键词,共有25个突现词,见图7。突现强度排名前5位关键词:综述(5.78)、生活质量(4.06)、骨代谢(3.56)、穴位埋线(3.52)、雌二醇(3.45)。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热门干预措施:穴位埋线(3.52)、温针灸(2.81)、耳针(2.65)、蜡疗(2.56)、艾灸(2.44)。

图7 骨质疏松症中医外治法研究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图谱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文数据库现有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发文趋势看,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年发文量较之前稍有下降。国内研究团队对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领域保持较高关注度,欧阳钢团队、赵英侠团队在该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研究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团队间合作较少。卓铁军等[9-10]2000—2013年主要研究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2013年至今研究侧重基础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干预可以提高去卵巢模型大鼠的骨密度并可调节大鼠肠道菌群结构[11]。赵英侠等[12-14]研究方向为针刺对破骨细胞的影响,近年来通过挖掘已有文献资料发现补肾健脾中药及针灸穴位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动物骨、肌肉、脂肪等病理改变有良性调节作用,为“骨肉不相亲”理论提供了依据[15-16]。吴亚东等[17-19]主要研究方向为穴位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研究。

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看,研究机构多集中在福建、南京、上海、安徽、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力军,但各机构间合作联系不足,跨地区跨机构合作较少出现,各研究机构间应搭建沟通桥梁,加强研究成果交流,促进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深入研究。

从高频关键词与聚类方面看,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领域热点涉及以下几方面。1)高频干预方法:针灸疗法、温针灸、电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温针灸、电针与穴位埋线均属针灸疗法,选穴多以膀胱经、督脉、脾经与肾经为主,其中足三里、肾俞与脾俞的使用频次最多,针灸疗法不仅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病人骨形态学与骨生物力学,提升骨密度,还能调节骨代谢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骨生成[20]。穴位贴敷常选穴位为足三里、肾俞、脾俞、命门、关元等,常用药物为淫羊藿、伸筋草、透骨草、杜仲等[21]。2)常见症状与观察指标:腰背痛、生活质量、骨密度、骨代谢。李邗峻等[22]发现,雷火灸可缓解骨质疏松症所致腰背痛并改善腰部功能障碍。研究发现,将怀牛膝、女贞子等药物贴敷于肾俞、脾俞、阿是等穴位不仅能缓解腰膝酸软、疼痛等临床症状,还可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改善病人生活质量[23]。骨密度是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基于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的骨密度值为国际公认骨质疏松症诊断金标准[24]。骨代谢标志物依据骨代谢过程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分别反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评估以及监测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5]。3)重点人群:老年人与绝经后女性。老年骨质疏松症特点是低转换型,骨的破坏显著,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26]。刘永霞等[27]研究发现,应用骨碎补、补骨脂、桑寄生、杜仲、乳香、没药、鸡血藤等药物熏洗并结合蜡疗法可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腰背痛症状,提升病人生活质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28],艾灸可提升雌激素水平[29]、钙与骨磷含量,促进骨密度增加[30]。

分析时间线图谱及突现关键词:1995—2012年主要关注穴位疗法、耳针、针灸疗法、穴位埋线,其中穴位疗法突现最早,突现时间最长;2010—2019 年研究热点为热敏灸、电针、蜡疗、艾灸等方法应用,突现时间较短说明缺乏深入持久研究;2018年至今关注热点为温和灸、督脉灸、穴位注射与温针灸等,提示上述治疗方法仍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自1995年以来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领域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研究方式多为临床疗效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但各种外治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未来需通过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以往研究多重视治疗方法有效性,对外治法安全性关注较少,需对治疗方案行规范化研究,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研究团队间缺乏沟通交流,应加强研究团队间合作,促进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长足发展。

本研究不足:1)只对中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未纳入外文文献,在纳入文献上带有主观性,结果呈现具有一定局限性。2)仅对相关文献进行整体描述,没有深入分析,在后续研究中需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外治法骨质疏松症发文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