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对中国城市发展反哺作用的研究

2024-02-27 02:54
山西建筑 2024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空间建筑

王 鲁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设计是在完成创造性活动之前所作出的预先计划,可将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的规划技术与策划流程理解为设计。建筑设计涉及的类别包括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建筑设计等,本文主要讨论的设计领域是建筑学专业下的“城市设计”。

18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显著提升的生产力水平、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使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发生了深刻改变,欧美国家进入了大规模城市更新时期,豪斯曼的巴黎改建、霍华德的“花园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等实践和理论令人瞩目,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可以说当时城市的发展和变革为城市设计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当然,如“横滨21世纪未来港”等在内的优秀城市设计同样也促进了城市发展。中国在经历了城市快速扩张,逐渐从粗放的“增量发展”转变为精致的“存量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与西方国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受西方国家中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启发,论证中国语境下城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反哺作用。

1 何谓“城市设计”

讨论城市设计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反哺作用,首先要明确“城市设计”的定义和内涵。

1.1 西方语境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起源于19世纪中叶,二战后,各个国家经历了重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但直至今天,国际上都没有对于“城市设计”的准确定义[1]。在西方语境中,城市设计被看做建筑与建筑之间、城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一种合理安排和空间上的艺术处理,它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法应对城市问题,是一种政策性框架和动态过程。城市设计是介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中间领域,是空间和形式的动态形态学,既具有建筑属性又具有规划属性,是一个边界不断变化的充满活力的领域。

1.2 中国语境下的城市设计

在我国,“城市设计”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80年的中国建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对于城市设计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引入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我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理论逐渐开始发展。目前,在中国语境下,城市设计更多的是城市综合环境的设计,注重空间形态与空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决策和作用过程。例如,王建国先生在《城市设计概述》中提到“从广义上讲,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社会空间环境设计,即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本文讨论的城市设计是中国语境下的城市设计。

2 中国城市发展为城市设计的成长提供条件

2.1 在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机遇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理念虽然在1980年才被提出,但中国城市建设的实践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2]。但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匠人营国”到明清北京城建设再到首都计划甚至到建国后的苏联模式城市建设,我国并没有实际的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发展势在必行。正是如此,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得以获得成长的试验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城市设计处于启蒙阶段,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当匮乏,因此学界主要通过引入西方已有城市设计理论成果填补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而引入方式主要为翻译外国文献与著作,例如《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市镇设计》(F·吉伯特著,程里尧译)、《城市印象》(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2]11。这些理论虽然并非完全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但确实为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做了理论基础。

到了80年代末期,在有了足够西方理论学习之后,中国学者开始尝试思考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前文提到的我国学者对于城市设计的相关论述大多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80年代末期是中国城市设计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

20世纪末期,除学术理论层面的发展,中国的城市设计领域也逐步进行了一些实际设计和建造探索,例如1983年的上海虹桥新区城市设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正沐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采用分解成片、多中心的结构模式,虹桥新区是上海总体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设计的手段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规划区域内的建筑进行规范的法定的控制,控制内容包括:容积率、用地面积、建筑密度等基本技术经济指标和建筑形态;第二点是合理构建城市的三维空间,用不同高度的建筑、不同形式的建筑进行组合,围合出满足人们视觉要求的城市空间[3]。上海虹桥新区城市规划采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结合的方式(见图1),相比过往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突破性的开始尝试利用城市设计的手段解决问题。

2.2 在城市更新阶段城市设计的发展机遇

在经历了建国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集聚扩张,新城大量建设以及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期的旧城改造之后,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尤其是2015年以来,城市增长速率放缓,从宏观历史时空角度,城市化进程决定我国进入了新区开发与建成区更新并存的城市建筑阶段;从微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角度着眼,从十三五开始,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被更加严格的进行管控,城市规划由增量增长开始转变为存量增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市更新也将从纯粹的着眼于物质环境而逐步着眼于更加综合而广阔的社会领域。

当前中国城市所处环境,促使了更加符合我国实情的新理论和实践发展。1992年,清华大学与UBC共同举办了旧城保护与发展主题的相关研讨会,研究国际上与城市更新、旧城保护等相关的内容,并就中国国情下的更新策略进行讨论;1995年在西安召开的旧城更新座谈会上,学者广泛认为中国的城市更新将会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2005年以后,国内学者开始认识到城市发展应具有合理的速度,提出了对于历史城区等的保护问题[4]。

除了与城市更新相关的理论快速发展与健全,实践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上海西岸的城市更新为例,“上海西岸”位于徐汇区,是该区滨江地区准备打造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区域。它原本交通设施极为丰富,是上海众多民族企业的聚集地,但由于上海城市的快速开拓以及新型交通形式和交通枢纽的发展使得上海西岸功能结构逐渐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区域整体逐渐萧条没落。面对这种状况,上海西岸开始了城市更新的实践。从文化创意产业植入、滨水景观营造、历史遗存保护性开发、低碳城区建设等新设计方式入手,积极进行结构转型,吸引一批例如龙美术馆、西岸艺术保税仓库等文化机构进驻,在将城市空间与文化品质结合的同时,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西岸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中国城市首次对CORNICHE理念的运用;对于徐汇区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生也是当时国内的一种新探索,后来徐汇滨江作为“低碳发展实践区”,并颁布了具体的实践方案[5]。上海西岸产业布局如图2所示。

3 设计反哺中国城市发展

3.1 对城市文化的推动作用

城市文化可以说是城市发展宝贵的软实力,也是城市发展所能依托的珍贵资源,城市设计是使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合理化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以来,由于前期过多追求城市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加之定位的不清晰或管理者的误判和忽视,导致中国许多城市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文化价值没有被充分彰显。城市设计则能够通过其专业的手段和技术,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创造性的建设城市文化环境。

以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11号地块为案例。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内有保存完好的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包括外国使馆、名人故居等一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11号地块所在区域交通十分便利,能够与周边商圈建立密切联系(见图3)。作为一个存量城市设计,11号地块的设计立足探寻原有历史文化根基、展示民国文化特征,在城市空间当中植入城市文化。其设计着力点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氛围营造,将产业定位为民国风情的婚礼体验,地块内部包括婚庆主题广场、文化展览区、商业服务区,并保留原有居住功能与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建立起宜人的慢行系统[6]。11号地块的城市设计从文化主题出发,在回应并提升地块民国文化的同时,很好的利用了与周边商圈的友好联系以促进地块的经济发展。

3.2 对城市资源的整合作用

在现实城市当中,存在众多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众多空间(正负空间、公共私密空间、不同功能空间等等)以及众多社会问题,而其之间相互割裂,设计则是将这些资源、空间、问题进行整合并实现高效利用的手段[7]。近些年来,我国愈加紧张的国土资源,日益增加的城市密度,使城市品质出现危机。日本早在几十年前便拥有众多高密度城市,其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将大量城市功能集合在紧缺的城市用地中,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手段是建设城市综合体与建筑综合体,这一方式在中国香港也有所体现。

我国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居不下,如何实现土地类型的混合使用以及用地的立体化设计和创建三维城市是香港当前城市发展和土地高效利用正在着重探索的问题。香港建设有包括太古广场等在内的许多建筑综合体,将城市中常见的相互独立且不同功能的建筑进行组合,组合而成的体量能够包含多种混合功能,诸如交通、娱乐、办公等。相比于独立的建筑个体,混合体的不同功能部分之间能够实现联动,产生交流,从而实现建筑综合体的高度整合,保证其完整性和整体性。在复合型城市中,人们多数在多层复合的层面上进行社会生活。其实城市设计在香港的整合作用不仅仅是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在更大的层面上是建筑、城市、交通三大要素的统一整合,实现了三者的一体化发展。在香港,城市综合体设计的整合功能解决了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短缺等复杂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基本的出行问题,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的共赢模式促进了商业经济繁荣,更好地推动了城市中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8]。综合体功能在垂直方向上的布局与整合策略如图4所示。

3.3 推动城市更新:从消极空间到积极空间

前文提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更新”阶段,前期的城市快速扩张留下了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为城市设计提供了试验田,而城市设计也通过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将城市中废弃的消极空间转变为符合时代背景、具有实际价值的积极空间。以旧工业区城市更新为例,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众多的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其中工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众多旧工业区废弃,而我国旧工业区用地比重偏大,若不妥善进行再更新则会面临巨大的资源浪费进而阻碍社会发展[9]。

陕西钢厂更新改造的城市设计就是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陕西钢厂位于西安东部郊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钢厂极大地促进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然而21世纪伊始,陕西钢厂因种种原因破产,其所处周边土地随着其衰落而逐渐被闲置,公共空间十分匮乏,交通系统不完善,整个地段萧条不堪。因此,陕西钢厂的更新改造设计从厂区老建筑改造切入,结合教育、商业、休闲娱乐、文创产业等多功能,打造具有工业区形象特点的城市街区。确定其空间结构为“一心、双轴、五片区”,并对工业区界面进行控制,同时利用工业区原有废弃设施,打造工业主题艺术装置。更新改造后的陕西钢厂展现出更加符合西安当今时代特点的风貌,改变了原有地段丧失活力、萧条不堪的局面,为城市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10]。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为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步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不断探索前进的城市设计可以挖掘城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本质,激发城市发展潜力;可以将不同资源不同空间进行整合,形成社会中的复合空间系统,推动社会的交叉发展;设计也可以将城市中“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赋予土地更多新鲜活力,在为消极空间赋能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更新,从而做到反哺城市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仍然存在着许多处于瓶颈期的问题,如何在城市设计中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应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需要每一位建筑师不断探索,更好地建立起城市设计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良性互促反哺关系。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空间建筑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TOD/城市更新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