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与公共空间更新★

2024-02-27 02:54徐诗媛刘志宏
山西建筑 2024年5期
关键词:村落广场道路

徐诗媛,刘 晓,刘志宏,2

(1.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传统村落都拥有较长的历史背景,无数代人在此生活,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至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物质形态及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经济等价值[1]。鄂西地区位于三峡腹地,绝大地区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部分地区隶属于宜昌市,是湖北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传统村落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截止到2019年公布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恩施州的传统村落共计81个。由于复杂的山丘地形,为了耕作,当地人们选择在山坡上建房,平坦地区用来耕作,也是因为地形才让恩施州的传统建筑与文化遗产得以较好保存。

以往人们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和建筑遗产的保护、村落的整体规划与新型产业活化上,而目前学者们已逐渐认识到景观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同样重要[2-3]。胡最、刘沛林等率先从文化基因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化基因对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关注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4-5]。要了解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需要先了解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和文化要素[6]。

随着现代高速发展的文化冲击,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都遭受了大大小小的破坏,许多文化遗产都亟需保护和传承。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鄂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却颇少[7-8]。鄂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建筑文化、风俗习惯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大多研究都对其有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但对鄂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研究却不多,同时也缺乏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融入公共空间更新的研究。因此,需要识别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基因体系,来针对性解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1 鱼木寨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鱼木寨位于湖北省与重庆市的交界处,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四周群山环绕,坐落于武陵山麓的鸡头峰上独立成寨(见图1),500多户聚居人口为土家族。这里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其中的土家古堡、寨墙、雄关、古墓、栈道和古民居等等均保存完好,被誉为“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土家山寨”(见图2),风景或雄伟壮观,或曲径通幽,鱼木寨因此于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保存完好的建筑遗产都让鱼木寨的活化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2 鱼木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提取与解读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指村落中的文化因子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它承载着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2]206。识别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要提取村落的景观特征。刘沛林等从民居特征、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布局形态5个方面切入[9]。郑文武等通过识别间接影响传统村落景观形成和直接反应传统村落景观两大视角,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布局形态、建筑景观4个方面提取11个因素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体系[2]207。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鱼木寨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特征、聚落格局特征、公共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特征4个角度切入,深入挖掘并提取鱼木寨独特的景观基因体系(见图3),并对鱼木寨公共空间进行景观基因植入式的更新改造。

2.1 生态环境特征

过去居民对于躲避灾害的考虑,将鱼木寨建在山巅,四面悬崖绝壁。鱼木寨因地制宜,顺应山势改山地为梯田,并种植以水稻、苞谷为主的农作物,四季不同景,形成了特色的梯田景观。寨内盛产水杉、马桑树、枞树等乔木,水杉树是本土一大特色,水杉林间的古道则是历代村民上山的必经之路。鱼木寨自然资源和岩石资源丰富,建筑材料通常就地获取,大量采用乡土材料减少了建筑的建设成本。

2.2 聚落格局特征

鱼木寨没有明显的轴线布局,建筑依山而建(见图4)。当地先民为了防止土匪进入,在鱼木寨东西两侧建起了厚厚的寨墙包围,由石块堆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也形成了鱼木寨独特的村落空间格局。

恩施气候四季分明且湿气重,因此鱼木寨民居十分重视防雨防潮、通风和采光等。建筑大多位于山坡向阳面,坐北朝南,保证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其次建筑内部设有天井、通透的厅堂和连通的廊道,这让建筑内部的排水、通风和采光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鱼木寨民居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利于排水,建筑较深的出檐形成了一个个檐下空间,同时也是街道与建筑的过渡空间。屋檐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较深的出檐也有效避免了日光直射,形成了舒适的活动交流空间。

2.3 公共空间形态

鱼木寨活动空间的存在形式大多为点状存在,同时沿道路两侧的线性活动场地也常被村民利用起来。鱼木寨东西两侧道路构成环线连接寨内各个活动空间,东侧道路分出数条树枝型次级道路形成路网。线性道路连接起居民和活动空间,是鱼木寨居民的活动“骨架”,例如村口小路、连五间路、墓群路等。村落内部几种典型的线性道路空间结构分为山地梯田间线性道路空间、建筑邻侧线性道路空间、林地观景线性道路空间(如图5所示)。

公共活动广场分别位于寨内东侧主要道路沿线上,有六吉堂前广场、双寿居旁小广场和连五间院落空间,这些广场承载着居民大型活动集会时容纳多人的任务(如图6,图7所示)。

2.4 社会文化特征

鱼木寨还保存着许多传统习俗,例如“牛王节”“女儿会”等。很多传统活动都会在公共活动空间举行。鱼木寨的建筑装饰纹样有蝙蝠、葫芦、寿桃,寓意福禄寿;“品”“回”等字形纹样图案象征着升官加爵、幸福好运等,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由于土家族“生死同穴”的观念,在鱼木寨内部墓葬建筑随处可见,很多墓葬建筑与民居间距不到1 m(如图4所示),这也体现了土家族人在面对生死时的豁达与洒脱[10]。这些文化统一构成了鱼木寨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3 鱼木寨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3.1 公共空间使用率低

恩施州的发展让很多鱼木寨居民选择离开乡村去往城市生活定居,这让鱼木寨逐渐出现了村落“空心化”的现象,留在鱼木寨的更多是老年人群,整个村庄活力不足,因而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也大大下降。鱼木寨的人口流失不仅仅让空间内部活力不足,也让鱼木寨的土家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承,土家歌舞也没有时间和空间施展,村民的活动逐渐变得趋同且单一,鱼木寨的非物质文化逐渐销声匿迹。

3.2 基础活动设施不足

村民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下,对环境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目前鱼木寨的传统建筑保存相对较好,空间格局保留较为完善,但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内部分交通状况较差需要修缮;村内公共活动空间使用率低,许多空间经历了长久的风吹日晒雨淋已经荒废;小广场内缺少活动设施,活动方式单一;村内没有公共照明设施等。

4 鱼木寨公共空间营建策略

在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更新营建中,探讨的重点是对活动空间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的规划,通过利用不同的功能性质对广场区域进行划分,从而满足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但对鱼木寨这类沿着等高线分布的传统村落而言,民居建筑常呈线性不规则排列,分布在道路的两侧且每户之间相距较远,因而公共活动广场除了重要节日外使用率较低,使用较多的是民居檐下空间、道路及道路两侧的小面积活动空间。因此在鱼木寨公共空间的更新营建中,需要整体考虑道路线性空间与小广场的联系性,再分别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微更新,完善基础设施。

4.1 街道空间和小广场空间的串联

注重鱼木寨聚落格局的整体把握,不破坏现有格局。鱼木寨建在山地地貌中,高高低低不规则的场地在充分利用下,能丰富景观层次,开拓更大的景观视野,因此需要对整体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续不断移步换景的效果。在已有的道路关系下顺应等高线串联起民居和小广场,同时可以融入鱼木寨故事加强空间的联系性和趣味性。

4.2 公共空间整体更新策略

综合考虑鱼木寨整体风貌和民俗文化,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整体风貌把控、乡土特征保留、基础设施完善、民俗文化融合四个方面的更新(如图8所示)。

4.2.1 把控整体风貌

针对鱼木寨中公共空间的更新需要考量鱼木寨整体的建筑风貌和色彩风格,新的设计不能跳脱出整体的氛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原场地搭配相得益彰。新的设计中,高度也应当与鱼木寨整体高度适配,不可破坏整体建筑环境。同时从微观层面,村落内部的标识引导系统、照明系统等都需要与村落整体风貌保持一致,与景观融为一体。

4.2.2 保留乡土特征

鱼木寨内的土家族人十分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因此在现存的环境中许多材料都来自于当地。在空间更新中,也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有特征。使用相同的材料对道路或广场地面进行修复,多使用鱼木寨当地盛产的岩石资源进行加工利用,使地面铺装样式风貌保持连续性。在植物配置上,也要多使用乡土植物和鱼木寨的特色树种,例如水杉、红豆杉、樟树、马桑等乔木,野杜鹃、野菊花等灌木草本,通过营造丰富的高度层次和时间上的色彩层次来满足鱼木寨人们活动时的视觉感受。乡土物种的运用既能分隔和围合不同的空间,也能很好地联系自然环境。

4.2.3 置入基础设施

鱼木寨依山而建,独居特色的梯田景观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新中可以通过模拟梯田形态设计出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设施,例如层叠的花池、弧形的座椅、特色构筑物等等。设计中需要首先考虑鱼木寨居民不同时间的活动需求,并结合现代审美眼光去创新性地更新改造。

4.2.4 融合民俗文化

鱼木寨在建筑装饰方面有许多吉祥含有祈福寓意的雕刻,公共空间更新中可以将这些融入公共空间的铺地、基础设施、构筑物中,在原有的场地基础上融合当地文化元素来发扬并传承鱼木寨的传统文化。其次在公共空间可以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首先需要保留一块硬质广场来承载节假日的众人集会活动,其次可以在广场周边竖立可互动的文化栏等等。再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打造具有独特鱼木寨记忆的文化空间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并向外推广鱼木寨的传统文化。

4.3 不同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

4.3.1 道路两侧线性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线性空间的更新通过场地功能划分,鱼木寨中的三个典型线性空间分别是梯田间的道路两侧的线性空间、建筑邻侧的道路线性空间、林地观景道路两侧的线性空间。

梯田间道路两侧空间的主要功能为耕作劳动,进而产生了休憩的活动需求,因此可以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定的休憩座椅;同时由于梯田的山体形态,形成了良好的单侧观景空间,适合设置木制或其他乡土材质的观景平台,提供眺望美景舒缓疲劳的休息观景区域。建筑邻侧道路周边的空间主要功能为交通通行,在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设置鱼木寨的文化科普展示栏,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林地观景道路主要功能为观景,郁郁葱葱的环境非常适合放松休闲,而场地中缺乏相应的休憩和活动设施,因此可以间隔设置休息座椅,并结合文化展示栏打造文化景观长廊(如表1所示)。

表1 道路两侧线性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4.3.2 小广场点状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鱼木寨点状公共空间主要有两个:连五间前广场空间和六吉堂前广场空间。连五间前广场空间范围较小,场地杂乱,但居民常常汇聚在此聊天,而空间中也缺乏基础设施,因此可以置入适当的休憩座椅和文化展示空间来丰富场地功能。六吉堂前广场面积较大,场地平整但缺乏活动设施,空旷的广场空间缺少提供活动的区域。考虑到鱼木寨居民重要节日集会的需求,可将广场中的局部空间保留作为多功能活动区,平坦的空间既能满足日常运动等活动需求,也能满足传统节日集会时容纳多人的需求。周边利用高差设置居民休闲观看的台阶,台阶与座凳结合丰富空间形态。其次可在靠近梯田的一侧设置文化展示和面向梯田的座椅,满足观景的需求(如表2所示)。

表2 小广场点状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在空间的更新中,还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基础设施中除了休憩观景外,路灯、垃圾桶等小细节的设置可以大大提升居民幸福感,空间中的植物配置,也可以柔化硬质空间强硬的边界,给居民带来舒适的体验;植物种植可多采用乡土树种例如水杉、马桑树、枞树等。地面铺地可以结合传统纹样设置,加强与鱼木寨传统风貌的联系。

5 结语

不仅是鱼木寨,更多传统村落的景观地域性特征正在逐渐减弱。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在如火如荼地推行,但不论如何改造,其本质都是传承地域文化。本文总结了鄂西地区鱼木寨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下遇到的困境,从景观基因的视角,挖掘出鱼木寨生态环境、聚落格局、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并提出更新中要保留村落的原始特征面貌,结合当地的景观特征融合传统文化,进行因地制宜且创新的更新改造,以期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参考借鉴。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场地景观基因特征,各方共同努力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才能让传统村落空间活起来,让文化活起来。

猜你喜欢
村落广场道路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在广场上玩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