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灵魂基因”研究

2024-02-26 17:18解悦李明术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解悦 李明术

摘要:目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当前面临严峻的传承困境。文章挖掘并提取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使之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受环境、时间等因素影响,保留建筑最本质的特征,为今后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引导,最终对其实现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提升恩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方法:文章引入生物学基因概念,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研究对象,此处吊脚楼指传统民居建筑,不包含公共建筑,以此探讨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等方法,整理并总结不同时期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特征,分析其演变过程,并提取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结果: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不断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萌芽、初步成型、成熟定型、自发改造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结论:文章挖掘出了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4个“灵魂基因”。首先,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属于决定性因素,在设计中起关键作用;其次,建筑结构对内部结构进行调节,以满足设计所需;最后,建筑细部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体现本民族特色。这四者由大到小,共同作用,凸显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特色,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  “灵魂基因”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0 引言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恩施咸丰、宣恩等县,地处偏僻,山多地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所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居住文化。土家族吊脚楼出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类型繁多,不同地区的吊脚楼有着相同的建筑基因,同时又各具特色。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木构架、木装修,而重庆汉族多采用竹、木材料,黔南布依族聚居地区因木材短缺,多用石料。從结构构架来看,吊脚楼分为捆绑式和穿斗式两种类型。其中,重庆汉族吊脚楼采用竹木捆绑式,而侗族、湘西及恩施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吊脚楼均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其中,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具有独特之处:当地出挑使用曲栱或板凳挑等架构,其中还包含土家匠师独创的架构——“将军柱”。土家族吊脚楼是独具匠心的民居建筑,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1]。

目前,学术界对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基因的生成与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生物基因理论引入其建筑研究,将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看作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运用科学原理,将建筑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建筑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建筑基因”。挖掘并提取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期望解决其建筑风貌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保护与弘扬建筑“灵魂基因”。

1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面临的传承困境

1.1 “灵魂基因”缺失,建筑风貌混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土家族吊脚楼成为旅游景点,化身为符号化的文化象征。当地相关部门推出的仿古风样板房,风格样式、构造手法及匠造文化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未凸显本民族建筑特征。由于当地缺少专业人才对建筑进行深入调研,所以无法精准挖掘建筑的“灵魂基因”,导致建筑风貌混乱。在当前旅游同质化时代,常出现与其他地区吊脚楼建筑风貌区分不明、张冠李戴等错误建设问题。

1.2 功能需求改变,拆建矛盾突出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是当地居民唯一的住所。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吊脚楼建筑功能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当地年轻人,他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此外,由于吊脚楼结构复杂、建造费用高、维护成本高等原因,现代化建筑被土家人认为更经济实用,这导致当地建筑拆除与新建矛盾突出。

1.3 传统技艺失传,建筑文化褪色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吊脚楼逐渐被水泥房取代。恩施土家族人民感情淡化,建筑精神文化也逐渐褪色。当地工匠大多转行,吊脚楼的匠造技术逐渐流失。仍操旧业的匠人修建吊脚楼时不再“说福事”,行业规范变得宽松,宝贵的民俗技艺逐渐消失。同时,当地年轻工匠稀缺,无人传承现象严重。

2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演变历程

本文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不同时期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风貌的特征,将其演变分为4个阶段来阐述,有助于挖掘和提取其“灵魂基因”。

2.1 建筑风貌萌芽时期

在唐宋以前,土家族吊脚楼处于萌芽时期。土家地区基本不受封建王朝管束,土家先民仍处于半原始时期,与自然抗争能力差。为了生存,土家先民主要以穴居、巢居、早期干栏这几种形式居住,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

2.1.1 穴居与巢居

如今,原始建筑被普遍认为是“南越巢居,北朔穴居”,而巢居与穴居都是原始土家人的居住形式。穴居是土家人最古老的居住方式之一。现保存较完整的土家穴居是恩施船头寨,此遗迹展现了土家人的洞穴居住方式,建筑以岩洞与木构砖瓦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文化融合。恩施鹤峰容美土司遗址内有土家族岩洞中最独特的建筑,其衙署以自然溶洞建造,洞内凿筑鱼池、石台等构筑物。巢居是土家先民的另一种居住方式。原始巢居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屋巢以居,以便狩猎。当时技术有限,土家人以天然树木为柱,在相邻大树间悬空架起横木,并用葛藤捆绑牢固,其上铺以篱笆或树干,编织草排、树叶为壁,屋顶盖以树皮、树叶或茅草。由于树木易腐烂,难以保留,所以巢居遗迹留存较少,仅存大量文字记载。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从森林向地面迁移,仍仿照巢居形式建房,用巨木代替天然树木,离地数尺以居,楼下用以圈养家畜。

2.1.2 干栏与吊脚楼

据史料记载,巢居是干栏建筑的原型。干栏式建筑在恩施土家族聚居区分布广泛,从当地建筑遗迹中发现,干栏式房屋室内已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出现了多种干栏式建筑类型分支,其中包括侗族鼓楼、土家族吊脚楼等类型。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适应复杂的地形,建筑一侧完全依附在峭壁与坡坎上,另一侧由柱子支撑。其建筑布局特征为“人居其上,畜养其下”。

2.2 建筑风貌发展初步成型时期

土司时期,住宅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土司为了彰显权势,大量建造土司署。其建筑装饰绮柱雕梁、砖瓦鳞次。唐崖土司城遗址规模宏大,建造技艺高超,是当时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其下属官吏的住处,虽然可以竖梁柱,四周立上板壁,但不准盖瓦。一般土民只能建木架屋,编竹为墙,室内陈设简单,无座椅床榻,以火床为中心,不分室居住,火塘便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房屋用树皮或茅草盖建,如果有盖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当时,宗教建筑十分兴盛,其中包括以祭祀功能为主的土家族摆手堂。恩施现存最古老的来凤县舍米湖摆手堂有别于其他寺庙,规模较小,用石材砌墙,屋顶采用“人”字披黑瓦。建筑简约大气,无雕梁画栋。

2.3 建筑风貌成熟定型时期

雍正四年起,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被流官管理制度取代。改土归流之后是土家族吊脚楼的分水岭,各地流官严禁男女混杂坐卧“火床”。同时发出“弛盖瓦之禁”,即土民盖房,亦可盖瓦。另外,土家族与汉族不断交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建筑技术水平提升。这一时期的吊脚楼建造较为开放,演变出多种形式。从建筑平面形制上主要分为单吊式、钥匙头、双吊式、四合院这几种基本形态;从材料上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木、土木、石木、砖木。屋顶多为悬山式,覆盖青布瓦,深出檐。建筑外墙多为木板墙,也有部分采用石垒墙或土坯墙。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装饰主要在挑柱、栏杆、门窗等部位,技法多样,简洁精美。

2.4 建筑风貌自发改造时期

土家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单一的民族,其吊脚楼也随之发生变化。堂屋已普遍设立,并配以香龛;翁姑子媳居室已分开;等等。过去土家人生活以传统农耕形式为主,建筑功能围绕农耕生活方式展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家人更倾向于现代化住房。传统宗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制度逐渐弱化,堂屋神柜和神台都被拆卸,仅保留神壁作为信仰崇拜。这一时期,建筑和空间的演变都是自发形成的,更强调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如火塘、堂屋逐渐被现代意义的厨房、客厅取代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土家人建造新房或改造原有房屋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功能变得多元化:新民居一层改造成商铺或储物间,堂屋改造成接待大厅,顶层改造成阁楼,等等。新民居大多采用院落式形式,屋顶多为斜坡顶。

3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灵魂基因”提取

建筑“灵魂基因”是独立于时间、环境等因素变化之外,相对核心、稳定的建筑基因。这种稳定不变性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本文提取4个建筑“灵魂基因”: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以及建筑细部。这四者由大到小,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建筑特征与文化精髓。

3.1 建筑布局

3.1.1 散漫型聚落形态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群是不规则的弹性族群,没有体现对称、向心、内聚或明显的轴线关系,而是自然结合,呈现出较为散漫的聚落形态[2]。但土家人建房时很讲究宅基地“龙脉”及住宅方位选择,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选择宅基地的基本条件。在建房之初,土家人便请风水先生择地,选择一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的好屋场。

3.1.2 “坐山远水”形态

土家族有谚语:“只有靠山,才能做得起人家。”和其他民族相比,土家族与山表现出更为紧密的关系,村寨紧贴后山或顺山而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与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与湘西吊脚楼临河而建有所不同。其选址一般近山远水,不占或极少占用平坝,灵活取势。对居住而言,山比水要更加稳定一些。因此,“坐山远水”是为了防范水灾、野兽及敌人的侵袭。

3.2 建筑形式

3.2.1 “走马转角”

“走马转角”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形式的主要特点。它指吊脚楼吊出的外围部分与平地平齐高度形成回廊,以此连贯房屋前后。同时,人可以牵马从回廊上走,因此被称为“走马转角楼”。若是平地起吊的吊脚楼,与楼枕平齐的外围回廊则是围绕房屋前后或侧面形成的完整回廊结构。土家族吊脚楼的山头回廊上建造斜坡屋顶“思檐”,与回廊一起组成“龛子”[3]。它不仅是房屋内外的中介,还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

3.2.2 “坡屋顶”

“坡屋顶”是土家族建筑特色,主要是悬山顶加檐排的形式,出檐较深。悬山顶有助于保护山墙,免受雨水侵蚀。同时,屋顶坡度设计为30°左右,更利于排水。出檐深远不仅可以保护墙体、遮阳挡雨,还能丰富层次,增强美感。与重庆吊脚楼悬山顶不同,土家族是悬山加披檐的形式,这不仅能保护前后山墙,还能顾及左右两侧立面墙体,实用精美。

3.3 建筑结构

3.3.1 “将军柱”

“将军柱”是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灵魂基因”之一。它位于正屋与厢房屋脊线的交接处,将两房结构一体化,并承担来自正屋、厢房两方屋盖的重力。此外,“将军柱”还可选择落地或不落地,以此决定磨脚屋的实用性。因此,“将军柱”不仅可以将磨脚屋变得更为实用,还起着连接正屋与厢房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土家族特色。

3.3.2 “板凳挑”

“板凳挑”可凸顯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特征。“板凳挑”是由龛子外的挑瓜柱转变为檐下“燕子楼”的挑瓜柱,最终才形成“板凳挑”构件。它在建筑结构中起着支撑挑柱与檐口荷重的作用。由此承重,使前檐挑柱可以不落地,从而减少柱子对地面的阻挡,增加檐下场地的使用面积。“板凳挑”以简洁实用的设计处理空间结构,体现了土家人的智慧。

3.4 建筑细部

3.4.1 门窗

恩施海拔较高、冬季寒冷,为了保温,当地开窗较小。四川等地为采光通风,开窗多而大。同时,门窗是土家族吊脚楼装饰的重点部位。普通人家多采用木雕门窗,大户人家则采用石雕或砖雕。门的装饰以门扇为重点,其中包含细木榫接格栅门、木板镶拼雕花门等。窗的装饰以窗棂为主,多采用菱形或正方形直棂窗、木雕花窗等形式。门窗雕饰题材多为龙凤、如意等纹样,简洁和谐。

3.4.2 挑柱

挑柱不仅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构件,而且柱子、柱头的装饰凸显了建筑特色。当地能工巧匠常将柱头雕成精巧的旋钮形或金瓜状,有利于雨水滴流、防潮防腐。柱身多饰以云回纹、龙凤纹,与汉民族官式建筑“垂莲柱”柱子的悬空排列类似,灵动质朴。

4 结语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是山地建筑的优秀代表,蕴含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民俗风情等营造智慧。其建筑“灵魂基因”的形成在发展中协(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调共生,适应了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本文总结其建筑特征,并提取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灵魂基因”,为其建筑形式提供有效引导与管控,保护和传承恩施地域文化及建筑“灵魂基因”,弘扬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良皋.吊脚楼:土家人的老房子[J].美术之友,1995(4):28.

[2] 马磊.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J].华中建筑,2009,27(11):144-146.

[3] 石庆秘,倪霓,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核心技术及空间文化解读[J].前沿,2015(6):109-116.

作者简介:解悦(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风貌、旅游规划。

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