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方式研究

2024-02-26 17:18许海燕康卫东王玲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困境创新发展

许海燕 康卫东 王玲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南通民间艺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YB1741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文环境瓦解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根基,原有的传承主体锐减、传统艺术内涵丧失、传承路径单一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严重挤压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使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高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品质大幅提高,“时髦”的文化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则越来越少,不少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因此需要认识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和困境,着眼于现代视角,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方法:虽然当代文化呼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融合,但是随时代发展的流变,民间艺术面临枯竭、遗失、衰微等问题。因此,探索多样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依然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重大任务。结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凝聚了地方民众的智慧和情感,它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又是追寻传统记忆、丰富人文生活的载体。传统民间艺术于普通民众之中形成、发展、成熟,是一种极具广泛性和地方特性的文化形式,对塑造地区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民间艺术必须在把握根本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属性。除了通过政策法规保护传承之外,还需要构建数字化传承路径和其他创新型传承发展之路,凝聚各方传承主体力量,拓宽民间艺术发展空间,使其持续绽放光彩。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传承;困境;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5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它源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汇集了民族智慧与情感,逐渐成为一种类型丰富、熠熠生辉的艺术形式。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既反映了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又是传承民间习俗和人文情怀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民间艺术深刻诠释着我国文化的璀璨与厚重,对现代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传统民间艺术体现了民族文化底蕴与内涵,对塑造地区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更寄托了民间手工艺人的情感,也是民间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的体现。一直以来,如何传承民间艺术是我国发展文化事业所面临的艰难课题,传统艺术存在稀缺性,在传统和现代文化博弈的过程中产生了传承困境。

1 传统民间艺术的特征

传统民间艺术内容广博、种类丰富,既有泥塑、雕刻、剪纸、版画等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又有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竹筒等器物。从历史源流层面来看,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反映地方文化形态、精神思想、物质生活的载体,还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1 原发性的创作形式

传统民间艺术源自民间,侧重反映民间生活习俗,因此其创作形式体现出原发性特征。比如创作材料多取材于木、贝壳、陶土、棉麻、竹子等自然物料,以彰显民间艺术的粗犷、天然与率真;内容表现上,通常以田地耕作、树木花草或祈祷平安健康等为主题,寄托民族情怀及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传统民间艺术的原发性特征,其作品能够给人以心灵震撼和充满生命力之感[1]。

1.2 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传统民间艺术源于民众日常生活,这也决定了其具备实用性,能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鲁迅称其为“生产者的艺术”。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民间艺术不断超越实用性这项单一功能,逐渐融入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审美思想,在造型、色彩、技法、材料等各方面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为大众提供了美的享受和体验。比如拥有流畅多变的线条与亮眼色彩的年画,其图式种类极其丰富,如合家欢、春牛图、戏婴图等。千百年来,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传承民族信仰和文化流通的载体,还是当代节庆活动中五彩缤纷的点缀之一,是民众喜闻乐见且具有一定情感依赖的审美方式[2]。又如彩绣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它在民族服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民间手工艺者开阔的审美思想和灵活的编织技艺使其在绣线的交错、重叠下产生华美而不艳俗的色彩效果,其利用色彩的深浅交融与更迭随传统民间服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1.3 多样的表现类型

民间性与地域性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鲜明特征,此外,因为其依赖丰富多样的民间生活和民族情感而产生,所以多样性成为民间艺术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涉及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且各种艺术形式在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庞大的传统民间艺术体系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皮影、剪纸、变脸、捏面人、吹糖人、核雕、空竹等,都是大众熟知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们是技艺表现形式独特且意蕴深刻的文化瑰宝[3]。但不可忽视的是,种类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同样存在小众、滞后的缺陷,传统审美理念与现代流行的艺术追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导致很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传承载体,如濒临失传的苗族花鼓戏、布依族木偶戏等。因此,种类丰富既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优势特征,又为民间藝术传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 推进传统民间艺术现代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传统民间艺术具备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这种艺术形式不断被挖掘、重构、创新,其多元价值得以在不同空间展现。比如经济价值的创造,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大众喜爱,同时,旅游产业将民间艺术塑造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了大量客流,进一步肯定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应用价值。大力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有利于反映各地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维持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有助于不断强化大众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如今,各个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民间艺术蕴含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出来,开辟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使民间艺术发挥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全面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和文化深度融合。传统民间艺术是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其艺术构思和创作经验为现代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了参考启示。例如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会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提取设计灵感,民间艺术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色彩、符号的使用,都为现代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并赋予其生动的情感底色。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是创造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赢局面的重要选择[5]。

3 传统民间艺术现代化传承的困境

3.1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博弈产生传承困境

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全面更新,传统理念和内容不断被拆解,与现代文化展开了碰撞和博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体现在原有文化功能的消解甚至被替代上。传统的民间艺术往往是小范围群体所维系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原有社会群体的关联性逐渐消解,新的社会机制出现,相关社会功能同样面临考验,需要人们尝试构建新的秩序。在新旧文化的碰撞和作用下,传统内容要面向现代更新。正因如此,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逐渐衰微,如何实现现代化更新是其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6]。

3.2 现代文化的冲击致使传统民间艺术日益衰微

随着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民间艺术原有的边界逐渐被打破。这种文化演变促使根植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微,具体体现在传统内涵的丧失、传承路径的断裂、生存根基的瓦解等方面。首先,民间艺术的传统内涵逐步丧失。源于民间的艺术往往具有寄托情感和凝聚人心的力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民间艺术深厚的底蕴被忽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依赖和尊崇逐渐弱化,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危机。其次,传承主体和传承路径断裂。一方面,民间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功能难以发挥,且无法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民间手工艺人对制作民间艺术品的积极性降低。加之很多民间艺术学习难度大、技艺复杂,少有人乐意投入心力,最终使得部分民间艺术陷入后继无人的局面。另一方面,多元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压缩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式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外部环境[7]。由于缺乏改造和更新的经验,所以易出现对传统的扭曲或一味向现代审美妥协的问题,致使民间艺术的内涵发生异变,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3 单一的传承方式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需求

传承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不仅艺术形式独特,而且具备文化和社会功能。以往主要采用自然传承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因为传统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融入民族文化生活,大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内在联结,精神上高度认可,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基本是自然流传,没有明确的传承计划和组织保障。比如很多民间艺术家会自发传承技艺,在集市、村舍或者家庭中展示相应艺术形态,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播范围。

此外,很多传统民间艺术依靠家族和团体口耳相传,以学徒制的方式推动其传承发展。在民间艺术传承中,学徒制这种传承方式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在有效传承民间艺术精髓和技艺的同时,注重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上述两种方式在传承价值、传承时间、传承空间等方面具有局限性,且传承方式单一,导致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无法应对时间流逝和大众多元文化需求的考验。客观困境使得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较大的考验,需要着眼于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来形成多元传承路径,并进一步开发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赋予其新的发展活力。

4 传统民间艺术现代化传承路径

4.1 政策法规下的基础传承路径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艺术既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又是构建乡民文化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组织与个体层面来说,其都具有现实价值。因此,得到价值认可的传统民间艺术受到国家关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艺术的社会化回归和政策性保护。多项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唤醒了大众对民间艺术的关注热情,还为现代民间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例如,2017年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提出“构建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我国乡村振兴计划中同样强调了“支持农村地区传承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化”的任务。由政策法规支持的传承模式正不断更新理念和思维方式,顺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以强化其传承效果。各地政策法规鼓励深度挖掘和研习传统民间艺术,以打造具有特殊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的民间艺术。例如,2022年1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一方面要求分类整理地区内的砖雕、剪纸、木版年画、泥塑等民间艺术资源,精准提炼文化属性;另一方面提倡在本地区培育一批民间艺术特色劳务品牌和“非遗”特色公共品牌。可见,新时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开始突出文化视觉符号与个性文化品牌的构建,促使民间艺术在原有生存空间实现新发展[8]。

4.2 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传承路径

民间组织的自发传承、民众的口耳相传是以往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传承手段,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单一的传承手段很难保证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能够经久不息地流传下去。为避免小众民间艺术失传,我国开辟了多种传承路径。比如颁布政策法规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专项管理和保护;使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教育领域,培养传承意识,研究民间技艺,培育传承人才;政府和民间团体组织比赛、演出、展览等活动,大力推广传统民间艺术,既巩固民间艺术在老一辈人心中的地位,又极力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使更多人关注并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行业融合趋势与市场环境作用下,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不能止步于此。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通过文创产品、动画电影、游戏产品等来传承民间艺术。创新的传承路径促使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回大众视野,赢得大众认可。手工艺的复兴、国潮的盛行以及民間工匠精神的倡导,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开辟新的传承路径的外在表现,它将被赋予新的文化符号和功能,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和文化环境中。

4.3 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传承路径

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逐渐与各个行业实现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行业发展格局。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探索出了数字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路径,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转化表现形式及传播手段等,推动民间艺术传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打开了新局面,为大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如今,我国着力强调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将成为赋能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技术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对其进行数据化整理和保存。例如,部分传统民间艺术开发了数字化保护项目,民间艺术团体、博物馆、文化馆等部门联动,国家层面衔接地方,建立了综合性、多主体参与的数据库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转化方式,即创造性表现形式的开发。这种传承路径强调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民间艺术内容,打造出衍生和虚拟的表现形式。例如电影《白蛇传·情》即运用数字影音技术来转化民间艺术——粤剧的表达方式。同时,云锦、古琴、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开始与现代游戏动画制作技术进行跨界合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手段来展现璀璨夺目的传统民间艺术[9]。

可见,数字化传承是借助技术力量来创新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扩大传播面积,使小众的、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被大众熟知。因数字化技术强大的驱动力和应用价值,关于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手段被逐步开发,如利用融媒体的传播手段突破地域限制,创造虚拟民间艺术传播空间;组织云演艺、云节庆等数字化的民间艺术观赏场景,推动民间艺术与大众互动,以唤醒经济市场活力。

5 新时期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式

5.1 顶层设计,规划传统民间艺术的长期发展方式

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文化领域的专项课题,也是长期的文化发展工程。为规范推进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并取得实质成果,要针对“发展传统民间艺术”这一任务进行顶层设计,部署宏观实践战略,如依托文化符号构建发展传统民间艺术,顶层设计包括四个环节:第一,通过社会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从中提取核心的艺术文化符号;第二,参考专业历史文献与民间文化资料,研究民间艺术视觉元素中的文化特征,深挖其精神内涵;第三,融合当代审美要求与视觉设计理念来创新表现民间艺术的视觉符号,如着眼于吉祥纹样这一民间艺术元素,设计者要充分把握纹样的形态特征、演变历程、制作素材、肌理色彩、表现规律,以及设计应用的方法;第四,构建区域传统民间艺术设计发展的完整思路和实践路径,凝聚各方力量来推动其落实。

从顶层设计层面探索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之路,需要强调艺术符号的提炼、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多路径的应用,并在学校、企业等的助力下使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自成体系。以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吉祥纹样为例,在完成视觉元素提炼和表达方式研究后,需要整合河北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符合当代审美且能够呈现河北文化底蕴的纹样符号。其中包括重构边纹、四方连续、迭对等纹样,以充分展现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将设计创新后的民间艺术符号推广应用至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服饰等上,打造出可以彰显河北民间艺术特色的文化符号,支持传统民间艺术多路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顶层规划中的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接地气,在时代文化精神的导向下,既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特质,又展现地域个性文化风格,最终打造出兼具艺术、文化、实用和经济价值的文化符号,使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创新应用,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新风尚[10]。

5.2 技术赋能,不断激活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数字化传承是传统民间艺术现代传承的重要路径,但这一模式正处于开发探索时期,关于传统民间艺术数据库的建设,对艺术资源的全景式展现,创新性传播等路径亟待进一步完善。如前文所述,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民间艺术发展传承,实现了对其形态的创新性转化,赋予民间艺术形式和样态时代意义。这种发展方式需要依赖动画制作技术和智能化的移动终端设备,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传统民间艺术跨越圈层和时空与大众交互对话,文化产业提炼出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内容,结合数字技术打造虚拟体验项目、动态展演空间。动作、视觉、声音的完美结合,营造出立体化、真实性的艺术体验感,打破了传统民间艺术口耳相传的局限性,使其能在游戏、影视动画、舞蹈表演中展现新的魅力。然而,数字化技术赋能民间艺术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如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资源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缺少系统性的整理和规划,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大多较为分散;有关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符号缺乏创意表达,与大众的互动不足,未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数字媒介为传统民间艺术构建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但是总体上并未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数字信息符号,在群体中的传播力量微弱,特别是与当代青年群体未实现有效对话。面对数字化传承中的困境,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持续探究数字化发展方式,寻求有效的民间艺术数字化内容创作和传播手段,在网络空间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此外,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民间艺术创新发展具备动态演进的规律,加之现代人审美标准的提升,借助数字技术来发展民间艺术必须遵循现代文化运行规律,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原生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作用,持续拓展数字化传承路径与发展形式,使其可以融入大众的数字文化生活中。此外,在应用数字技术的同时要平衡好与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组织团体需要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形成数字化创新思维,主动寻求民间艺术创作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手段,推动传统民间艺术打破传承僵局,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绽放新的光芒。

5.3 融合发展,拓宽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空间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生动反映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而传承好绚丽多姿、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的前提是认识到民间艺术的深刻内涵,从而构建出大众熟知和认可的文化视觉符号。在以传承为目标积极塑造个性民间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民间艺术在视觉表达、内涵挖掘、价值表现方面未取得突出效果,开发、研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方式不成熟。可以说,被裹挟的民间艺术,其韵味容易被忽视,过于注重民间艺术的视觉化表现,违背了原來的传承目标。因此,在现代消费社会,传统民间艺术在极力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中要注重内涵挖掘,利用创造性的转换方式确保民间艺术兼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由此完成本身的叙事,形成持续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6 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传承打破了单一的保护机制,在政策法规、主体融合、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传承,多样化的传承路径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使诸多民间技艺重回大众视野,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持续发挥魅力,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提升开放性和创造力,更新内涵功能,在守护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推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开辟更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保持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姜黎.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及其传承路径创新[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1):92-94.

[2] 刁玮,李雪艳.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落地”:文创产品的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1(6):68-69.

[3] 张志如.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兼论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J].公关世界,2020(21):20-23.

[4] 陈利斌.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徽雕艺术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4):131-133.

[5] 李婧.传统艺术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J].区域治理,2020(2):248-250.

[6] 王荔.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0-81.

[7] 吕娟霞.甘肃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2018(18):32-33.

[8] 张尧,谭浩楠,栗惠英.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创新新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7(21):248-249.

[9] 郑则凌.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传承的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17,8(3):183-184,189.

[10] 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4):131-132.

作者简介:许海燕(1980—),女,江苏如皋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装饰设计。

康卫东(1960—),男,江苏如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装饰设计、民间艺术。

王玲(198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困境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困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