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中的情感共同体建构探析

2024-02-26 17:18冯超张凌然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乡村振兴艺术

冯超 张凌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化设计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中情感共同体建构和实现路径研究——以湖北武汉蔡甸区龙家台村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CY2205

摘要:目的: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解决乡村发展困难等问题,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发展中,成为一种新型的乡村建设方式。艺术设计创造力强,能够整合乡村资源、改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然而,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村民主体性缺失、人才紧缺、文化活动表面化等问题。方法:文章从艺术乡建中“艺术—村民—乡村”的情感认同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性研究、分析实际案例、实地调研等方式,挖掘艺术的潜力,构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解决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情感化设计与艺术教育。在情感化设计中,要简化村民的认知过程与满足其情感需求等。同时,要加强乡村的情感化建设,主要包括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尊重和保护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等方面。在艺术教育方面,要向村民普及艺术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减少年轻劳动力流失等。结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应从多方面予以考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村民、乡村之间的情感共同体构建也是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结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3

2023年2月13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支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部署的重大战略。

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村民主体性缺失、人才匮乏、文化活动表面化等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创意产业逐渐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艺术设计在创意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与支持。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创业产业,具有创新性、创意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通过艺术设计,可以重塑乡村形象,凸显乡村品牌的优势以及创新乡村文化等。当前,较多研究展示了艺术设计在乡村的重要性。计雨晨发现,公共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多元形式融入乡村建设中,强调了其在地性和公共性,从而有效建立了乡村振兴与艺术设计间的联系。同时,他还发现农村建设和公共艺术的结合具有一种积极的双向促进趋势。孔超通过对近几年金山地区开展的吕巷镇壁画村项目、农民画村文化活动、枫泾物产品牌形象设计等农民画赋能当地乡建等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运用农民画艺术语言打造壁画等公共景观,助力鄉村环境美化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艺术介入乡建的探索路径和实践模式。

然而,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一艺术形式介入方法,或对于振兴内容(人才、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的局部研究,对于艺术乡建中艺术、村民、乡村之间的情感共同体建构缺乏深入研究,对于乡村振兴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因此,本研究从艺术乡建中“艺术—村民—乡村”的情感认同角度出发,采用理论研究、实际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挖掘艺术的潜力,构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 情感设计,以村民为主体

利用艺术设计推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村民的认知过程与情感需求。艺术设计应以情感化设计为基础,以村民为主体,提升其对艺术设计的认知[1]。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这影响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考虑到村民的认知问题,首先应简化认知过程,即通过简单明了的艺术设计以及易于理解的活动规划,减轻村民的认知负担,减少学习成本。其次,应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爱好,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艺术设计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最后,艺术设计应考虑到村民的差异性,包括年龄、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等,使艺术具有普适性,有利于艺术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中。

要想满足村民的情感需求,应重视艺术设计在乡村的情感化建设。首先是村民参与。通过村民参与合作,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实际需求和问题。应与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成为设计的积极参与者。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参与感,也能提升艺术产品的实用性。例如,虎形山瑶族乡曾是湖南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里,湖南大学的帮扶团队积极推广花瑶文化和创意产品,以此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帮助乡村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经济收益,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2]。再如,上海的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是由已经荒废的村宅复建而来,复建过程中保留了老住宅的徽州古村落风格内核,在巷窄墙高的原址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演绎。其次是乡村建设。设计应该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或项目。应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增强乡村的凝聚力。最后,尊重和保护村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是以村民为本进行设计的重要方面。具体可以通过融入当地建筑风格、艺术品、传统手工艺等方式来展示和保护当地的独特文化。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教授团队设计的“中国土家泛博物馆”项目突破常规的博物馆设计思路,因地制宜,将贫瘠山脉变成乡村景观,将彭家寨土家村落整体融入设计中,将传统村寨改造、集镇风貌提升、村落景观规划、特色民宿打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地域特色文化和美丽乡村新面貌。泛博物馆建成后已成为当地旅游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3]。

总的来说,在乡村改造过程中贯穿情感化设计的内核,改造主题内容符合乡村的历史文化,能使村民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延续历史文脉。在改造形式和材料选择上应符合村民认知,引发共情,以此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发展中。

2 美育建设,以育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加大,乡村民众对物质生活方面更为重视,忽略了精神生活。对成年人来说,沉重的生活压力造成的是艺术认知的缺失。而对孩子来说,艺术教育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艺术课程缺乏、硬件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同时,乡村居民对艺术教育的实用性存在疑虑,且难以感知到艺术教育对他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现实影响[4],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和认可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影响艺术与乡建融合的重要因素在于艺术教育的普及。乡村艺术教育成为艺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面向村民普及艺术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艺术与乡村发展结合[5]。其中,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是制约艺术教育的关键因素。对此,乡村必须正视城乡艺术教育资源不均与乡村人员结构失衡的问题,充分考虑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弘扬和普及,以推动在地文化传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减少年轻劳动力流失。

为此,本研究设计了“艺乡情愿——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结合蔡甸区张家湾街道龙家台村的实际发展现状,基于以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实践、艺术展览等内容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改善乡村人文艺术发展不足、年轻劳动力极易流失的现状。项目将一座拥有70多年历史的传统老建筑打造为美术馆,以展示艺术家及大中小学生在实践、研學阶段的艺术作品,是本区域第一座将艺术家与大中小学生作品无隔阂进行展示的美术馆。“艺乡情愿——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旨在建设一个高度开放且具有共享性及乡村风貌的文化艺术中心,涵盖美术、音乐、电影、手工制作、全媒体传播等多元化的艺术门类,既为艺术大师们及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与义务教育、课外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创意研学基地,也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平台(见图1、图2、图3)。美术馆以当地具有70多年历史的传统建筑为载体,旨在打造本地文化生活与乡村理想生活的艺术生态圈,并且进一步辐射到周边民宿、生态湖等当地产业中。通过“中心+辐射”这一模式带动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吸引人才,改善乡村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而实现以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实践、艺术展览等内容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改善乡村人文艺术发展不足、年轻劳动力极易流失的现状。

图1 陶瓷材料制作空间

图2 绘画创作空间

图3 综合手作空间

美育建设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等方面。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文化,能在广袤的乡间逐渐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此外,部分产业还成了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在乡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发展良性循环,打造乡村特色。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加强乡村艺术教育,能使乡村的产业结构更完善、基础更为夯实,也更有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3 结语

艺术乡建始终要考虑艺术、村民、乡村之间的情感构建。在艺术乡建实践过程中,既要考虑村民的参与性,让村民拥有自主意识,为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坚持加强美育建设,促进艺术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发展,让村民深入了解艺术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美玉,杨建雯,田睿.乡村文化旅游IP形象的情感化设计[J].工业设计,2023(1):113-115.

[2] 张嘉琦.“金融+旅游振兴”道路下农户融资问题分析:基于隆回县虎形山瑶乡实地调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11-113.

[3] 李保峰,黄晶,谭文骏.数字化时代的标准化与定制化:以中国土家泛博物馆为例[J].当代建筑,2023(7):20-24.

[4] 徐瑞生.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S3):38-39.

[5] 吴凤婷.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浅析[J].艺术评鉴,2022(6):15-18.

作者简介:冯超(1979—),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张凌然(1998—),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情感化设计乡村振兴艺术
纸的艺术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