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4-02-26 17:21崔珺梁金鹏刘璇蒋小凡田原马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乡村振兴

崔珺 梁金鹏 刘璇 蒋小凡 田原 马涛

摘要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開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关键词 耕读教育;涉农高校;乡村振兴;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S68-4;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3-0107-04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CUI Jun    LIANG Jinpeng    LIU Xuan    JIANG Xiaofan    TIAN Yuan    MA Tao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an opportunit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ba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ultivated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who are “learning,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and maked 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isting educational base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base,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cluding developing new practice bases, forming a high-quality guidance teacher team, enriching the form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strengthen school land cooperation, off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we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reat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Key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gricultural related univers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耕读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传承耕读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可将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和加强耕读文化建设等任务举措放在重要位置。

耕,即从事农业生产;读,即接受文化教育。耕读教育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耕养家”“以读兴家”“耕读传家”。实践中,耕读教育在农林等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不足,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与部分生产实践脱节,部分学生的“三农”意识有待加强;为基层培养服务人才的力度不足等。涉农高校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主体,要以扎根“三农”的方式开展“知农、爱农”教育,而耕读教育就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怎样做好并利用好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践行耕读教育,成了现阶段涉农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以现有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化耕读教育主题,以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5项举措为出发点,结合耕读实践,优化现有实践基地,并拓展新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感和务实作风的新型农业人才提供参考。

1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现状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参观型、科研型和文旅融合型。安徽黄山地区现有实践基地及周边可作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区域分析如下。

1.1 参观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参观型耕读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博物馆、农耕遗址和传统古村落。安徽黄山现有博物馆如表1所示,这些博物馆类型丰富,展品多元,收藏的许多文物与农业农耕文化相关,具有一定的耕读教育意义。黄山地区的农业遗址包括桐子山遗址、蒋家山遗址、众家山遗址、休宁县松萝山古茶树和祁门中土坑遗址等;与农业相关的村落约10个,包括黟县西递、宏村、屏山村、南屏村和关麓村,徽州区唐模村、呈坎村,歙县棠樾村、渔梁村,休宁县黄村等。

1.2 科研型耕读教育基地

科研型耕读教育基地依据建设主体可分为3种类型,即高校主导型、企事业单位主导型和共建型。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园内划拨圃地供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属于高校主导型教育基地。涉农专业与市内相关单位进行合作,由相关单位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属于企事业单位主导型基地。其他教育基地均属于共建型基地,如国有林场,主要承担涉农专业的野外实习实践。

1.3 文旅融合型耕读教育基地

文旅融合型耕读教育基地具有双重属性,是兼具文化与旅游功能的新型农业基地,包括观光休闲、民俗休闲和休闲度假3种类型。周边的文旅融合型基地较多,如四月乡村农艺场和水云间生态农园等新型农业基地等,兼具观光、采摘及生态科技;农事体验型民宿休闲型基地,如行知农场、五丰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较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型基地是悦榕庄等。

2 耕读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基地可以作为耕读教育场所开展耕读教育实践,但在利用率、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体验感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2.1 利用率方面

黄山周边各类耕读教育基地数量丰富,但是利用率有待提升。耕读课程可以开设在涉农博物馆、农耕遗址和古村落等地,给学生讲解农耕文明发展、农耕文物发掘、农耕遗迹考古以及农具制作等知识,让学生参与农具制作、体验农业实践活动。实践中,多数教学实践活动主要设置在校园圃地内进行,即便是共建型耕讀教育基地也存在一定限制,其多以课程实践为主,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激发。科研型耕读教育基地设置的活动多以研究课题为导向,因而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能,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升。文旅融合型耕读教育基地的盈利性较强,耕读教育的公益性、成效性有待加强。因此,校园周边的可利用耕读教育基地虽然数量多、类型丰富,但是使用率有待提升,耕读教育基地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仍须探索更加多元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耕读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人员配备方面

耕读教育需要建立优秀师资队伍。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人员充足,参与耕读教育教师结构多元,整体耕读教育队伍素质过硬,才能保障耕读教育的基础扎实。现阶段,耕读教育基地主要以教师管理参与,共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人员配备有待丰富,以促进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具体表现在后勤保障有待加强,实践活动安排需要更加多元,实践活动效果仍有提升空间。耕读教育实践师资队伍包括基地人员和教师两个部分,因此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多元化建设,提高实践基地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以进一步提升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的水平,保证学生耕读教育的高水平进行。

2.3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前往基地实地调查发现,现有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首先,基础设施较为陈旧,校内圃地的部分基础设施是建校时期规划建设的,使用时间较长,需要维护维修,且很多设施无法展示新的农业栽培技术。其次,在共建基地的基础设施中,住宿条件和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2.4 体验感方面

耕读教育基地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程实践,实践项目存在形式单一、体验感差、参与度不高等情况。首先,校园内基地设置的耕读教育活动的前期参与度较高,如圃地除草、翻地播种和栽后管理等,但是很多活动中栽植的植物(如瓜果蔬菜)成熟期在暑假,学生不能参与后期的收获过程,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实践活动持续时间长,体验感有待提升。其次,实践活动均在户外进行,主要是农耕文化的体验,室内实践活动有待丰富,如可以增设徽派盆景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和豆腐制作技艺等实践活动教学,以实现实践活动项目多元化。最后,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授者与学生的互动有待增加,指导教师或基地人员在做好示范的同时,应为学生指出实践活动中的注意要点,并总结其中的待改进之处。

3 耕读教育基地建设

3.1 开拓新实践基地

对于已经建设的实践基地,可以依托校地合作、校村合作和校企合作,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完善,利用合作项目打造参与度高、体验感好的校内实践基地。这既可以改善实践基地环境,也可以通过合作,增强实践基地技术软实力。同时,还可以与社会组织、涉农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增加新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充分挖掘耕读教育资源,打造多类型、可推广的实践基地样板。涉农高校可以通过校地、校村和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

3.2 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队伍的组成包括涉农专业任课教师、开展耕读教育的基地工作人员以及聘请的专业领域人员。在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组建过程中,首先,要求涉农专业专任教师不断学习农业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训练;其次,加强对基地工作人员的培训,利用校地合作项目,组织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多元化的培训和进修,如任课教师进入基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线下培训,组织基地人员参加慕课或其他平台的在线学习,提升其专业素养及专业水平;最后,聘请专业人员参与耕读教育实施工作,让企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专家、劳动模范等参与到耕读教育中。由此组建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性强且能做好耕读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

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招募部分志愿者参与其中,扩充耕读教育基地服务工作队伍。为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可定期对其开展相关培训。

3.3 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

依托校园周边的博物馆、农业文化遗址、现代农业园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开设一批学生喜爱、基地受益及社会赞誉度高的耕读教育内容。通过农业文化讲解、农耕活动参与等方式打造体验感强、互动感好且引人入胜的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如涉农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设计开展晒秋文化展、茶文化体验节、饮食文化节和昆虫标本展览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耕读文化体验活动。

3.4 加强宣传

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耕读教育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学生理解耕读教育的文化内涵,让耕读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加强学生对耕读教育的认同感,同时扩大耕读教育的受众面。

4 结语

耕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耕地,与土地近距离接触,与农业面对面,浸润乡土文化,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农、知农与爱农”,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情感,助力乡村振兴。本文探索通过校园内外耕读教育基地建设,开设契合学生特点、适应新农科发展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建设既是耕读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为学生树立“以耕养家”“以读兴家”“耕读传家”观念、培养其劳动意识的重要平台。

综上,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開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赵敏. 关于地方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改进路径的思考: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讨论[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107-111.

[2] 秦玮苡,马云天. 耕读文化传承:意义、困境与策略: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J]. 教育观察,2020,9(44):138-140.

[3] 叶敬忠,刘娟,李玉梅,等. 彰显特点与特色的差异化理路:涉农高校“六位一体” 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109-128.

[4] 青平,吴晓斌,刘震.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1-9.

[5] 李迎军. 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2022,8(增刊1):54-58.

[6] 朱生东,赵蕾. 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315-320.

[7] 张玲. 从“悬浮” 到“融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基于鲁西南乡村教育的调查[J]. 济宁学院学报,2022,43(4):102-107.

(责编:杨 欢)

基金项目 黄山学院校级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2021SJJD02);安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sx152);安徽省教学团队项目(2021jxtd271);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1402,2021jyxm1416)。

作者简介 崔珺(1986—),女,安徽桐城人,讲师,从事园林专业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9-12

猜你喜欢
新农科乡村振兴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