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构建

2024-02-25 02:11:19傅亚强
高教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教师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系统阐述钉钉子精神、科学思维、教师师德、人民幸福感、“两山”理论、自我革命和不忘初心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理论过程中,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领悟自我成长与百年奋斗目标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教师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173-0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nd the teaching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ramework of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pirit of driving nails,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ers' morality, people's happiness, "Two Mountains" theory, self revolution and never forgetting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and helps students unequivocally know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cultivate what kind of people,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growth and the centennial goa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sychological theory.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sychological Bas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framework;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1] 337-340。心理学基础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要充分匹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用心理学原理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支撑心理学原理,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全过程,鼓励师范生掌握知识传授与品德培育的心理学原理,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升华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心理学基础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教师教育新思路和新机制。

一  学习意识的思政教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252-254。师范生要努力进入静心学习、刻苦学习、知行合一的学习三层境界,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即使“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灯火阑珊处”領悟真谛[3]。

(一)  钉钉子精神的心理基础

理解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素养,是指导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心理的教学要深入体现学习的意义,培养师范生的“钉钉子精神”[2]251,这种精神的心理机制包含:意志自觉、动机激励、元认知监控、知行合一。

学习的基础是意志的自觉性。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底线教育、阳光教育改革,通过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体验、内化、表达的过程,落实以学定教,实现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者的潜能开发,体现学习者的内在价值[4]。在学习心理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师范生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诸如学科前沿发展、学科教学新方法、教育新理论、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将全部精力致力于培养有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热爱国家,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接班人。

学习动机以自我发展需要为基础,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在漫长的育人生涯中,教师有必要始终维持满腔热情,持续地学习专业理论与教学技能,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不间断地革新教学方案。

学习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难免遇到困难与挫折。在此情景中,师范生需要借助元认识策略持续地监控学习进度与成效,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调整学习方法和内容,借助社会支持,确保学习跃过高原期,进入新的发展通道。

学到的知识,既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师范生需要多了解国家与社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了解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地协调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形成和谐的自我同一性,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方向感与意义感。

(二)  科学思维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2]244-245。思维能力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成分,是教师理解知识、领悟教学的基础。科学思维的心理基础可以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思维是高级心理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育人均依赖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教学可以展示逻辑命题的各种类型。例如,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圆锥和圆柱体等底等高,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充分且必要条件:如果给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还可以展示推理规则,如: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辩证思维是指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5]。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例如,用矛盾观去分析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基础知识与前沿信息的统一;用重点论发现学生的关键特长、知识的关键缺陷、教学的薄弱环节;用全面观点,评价学生的多元发展成就,解释知识的丰富应用场景。

思维教学应着力突出创新思维的概念理解与领悟。师范生要成为创新思维者,善于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提出疑问,构建假设,反复检验,善于变通。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堂课、一次作业开始,以发现新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理论与材料,以新的组合方式和呈现形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

二  幸福感的思政教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54-35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劳动来创造。

(一)  幸福感的心理基础

幸福感是在比较社会、国家宏观发展和个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对自身与家庭需要满意程度的认识评价,包含纵向价值增益判斷和横向的价值差异比较[7]。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性本质的共同基础是利益和需要,这应当是理解自然世界、人类生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原理。因此,师范生有必要理解老百姓和师生的需要,理解教师获得幸福的途径。

中国人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基础。在需要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国情,归纳中国老百姓的需要:小康富足、出行便捷、病有良医、老有所养、子有所教、公平公正、有难相助、蒸蒸日上、国家强盛、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老百姓的需要是具体的,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中国人民对高水平生活的需求不断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深化;需要满足与否的认知评价是多维度的,群众会比较自己的付出和收入的比例,会和周围的人比较,也会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更会比较自身发展与全社会发展。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幸福感,更要挖掘学生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因此,有必要归纳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基础:新奇、游戏、肯定、支持、表扬、模仿、成功、进步、友谊、关心。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双向性,比如新奇需要,既指获得新鲜、奇特的知识,也指希望自己能展示新奇的表现;关心需要,既指希望获得关心,也指愿意关心他人。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肯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基础,也是学业进步的动力源泉。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导向性,新奇需要是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友谊需要是其社会担当的发展方向。

人民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提升幸福感:全面关注祖国新发展,体验民生改善,不断追求公平公正;积极了解学科新发展,坚信自我成长的力量,设置多样化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自我发展长远规划,以小步积累换取大成就;对成功采取积极内向归因,对失败采取努力归因,在反思中体验目标感与获得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时排解消极情绪,以长远眼光和开放格局理解教育、接纳学生[8]143-156。通过需要理论的学习,师范生真正领悟幸福的教师教出成长的孩子。

(二)  “两山”理论的心理基础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两山”理论是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动阐述,塞罕坝林场建设、毛乌素治沙正是中国人民践行“两山”理论的经典例证。

环境心理学认为优美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改善视觉功能,满足心理需要,缓解精神压力。首先,自然之绿色特别适合人类视觉系统。人类来源于自然,成长于自然,远眺郁郁葱葱,使眼睛处于放松状态,缓解视觉疲劳,保护视力,令个体更好地投入学习与工作[10]。

其次,绿水青山是人们最基础、最美好的需求之一,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会令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一沿青溪可让三两儿童嬉戏半日,捉鱼、筑坝、追逐、浇灌,其间规则、友谊、协作、忍让、分享均得到萌发。

再次,绿色环境相比于人工环境更能缓解个体的压力,缓解抑郁、焦虑情绪,降低心理疾病的风险,使个体体验更乐观、更愉悦的生活态度[10]。

三  人格健全的思政教学框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227-279 。

(一)  补足精神上的“钙”

精神上的“钙”是高级的自我意识,是优良品德引领下的自信、自强、自尊和自立。自信意识认为:我会取得成功的;自强意识认为:我要不断进步;自尊意识认为:我的劳动成果是有价值的;自立意识认为:我应遵从有意义的目标,将自我价值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师范生的人格修养是未来教育工作的精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争做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具有高尚精神品质的人民教师。每天早晨、晚上,马安武老师带着多半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足球队,在海拔2 300 m的土操场上训练,共同谱写山区留守儿童的幸福童年。杨丙俊老师到山里砍来树杈,在堂屋里支架搭板,代替课桌凳。又买来油纸,围住堂屋前后的风口,带领学生搭棚盖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兴学施教。

于漪认为,教师须激情似火、须师爱荡漾、须功底厚实、须开拓创新,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的“六要”相契合。由此,可以总结出优秀教师的精神之钙:乐观豁达、正直无私、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幸福和谐、宽容接纳和勤奋务实。师范生要坚定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信念,在教研活动中,在师生交流中,倾听学生和同行的意见、建议,将学生的痛点、学科的空白点作为反思、创新的目标与方向,实现个人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二)  教师专业品德的心理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新时代,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品德心理教学可以引入优秀教师的典型范例。例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张桂梅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追梦人生,为学生留住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贵州羊福民族学校陆永康老师,36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地跪着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用一双“船鞋”支撑起山区孩子的读书梦。

结合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品德的内在成分。师德的认知基础是:孩子的成长是我的责任,我要培养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用的人。师德的情感基础是: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看到孩子违反纪律令我痛心。师德的行为基础是:我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我帮助孩子走得更远,我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师德的评价基础是:崇尚分享、利他与团结,反对利己与伤害他人;崇尚终身学习发展,反对“躺平”与自我放弃;崇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反对金钱至上、享乐至上。

师德养成是道德内化过程,它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不断完善个人道德品质,最终成为自觉活出善的师德能动者[11]。师德养成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目标,教师应将学生看作不容任意侵犯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发泄欲望和情绪的工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不侵犯学生利益,避免做出有违师德的举动。师德养成依靠道德反思达到完善的水平,反思是教师自我剖析的理性思维活动,涉及自我知觉、自我分析、自我监督和自我纠正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利己到利他的道德观念转变。

四  国家意识的思政教学框架

新時代的中国是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集合体;又是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的集合体。国家意识具有十分丰富且具体的内涵,师范生应形成清晰的国家意识,其中核心内容是文化自信和不忘初心[12]。

(一)  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可以包括:信息吸取、意识形成、价值观确立。

心理学教学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丰富的强国信息。例如,中国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其外表面绘制了一只萌萌的国宝熊猫,该图案可以很好地说明知觉理解性。约三千年前的甲骨文能让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大致识别,汉字的传承很好地说明了知觉的恒常性。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桥隧全长55 km,其中主桥29.6 km,远眺大桥的景象可以很好地说明立体知觉的线条透视线索。

意识是在准确地、深入地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和组织,形成的概念结构。以教育事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实践,具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改革开放40余年,一大批基础教学改革相继展开,如自学辅导教学法、情境教育法、目标教学法、愉快教育模式、主体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共享等,使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14]350-483。师范生只有认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将其与自我发展相互参照,才能形成对祖国发展的自信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心理学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依据国家需要指导自己的教案设计,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指向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初步建立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

(二)  不忘初心的心理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89-92。初心是在人生的起点所树立的理想和确立的信念,是人一生奋斗和渴望抵达的目标[15]。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初心由意志过程、品德特征、信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意志过程是一个人从小萌发的纯真愿望:超过同伴、跑得最快,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争上游、争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不断升华:学到知识、学到真本领,想办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拒绝金钱所诱,拒绝利益所迫,心怀初心终不悔。

初心的品德特征是意志过程的导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守住初心十分依赖这样的品德:勇敢坚强、忠诚无私、廉洁清正、仁慈善良、勤奋用功、团结相助、简朴节约、谦虚谨慎和慷慨大方。但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可能因养成陋习,而偏离初心:胆小退缩、狡猾诡诈、贪财求利、凶狂作恶、默守陈规、趋炎附势、奢侈浪费、傲慢狂妄和自私吝啬。美德与陋习相互对立,前者社会褒奖、后者社会贬斥,教育的扬善止恶功能要在品德养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初心保驾护航。

初心的信念体系由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组成。价值观回答这样的问题:金钱获取与利他贡献谁重要?人生观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该走什么样的路?是奋斗之路,还是索取之路?坚守吃苦之道,还是享乐之境?世界观回答这样的问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权的人、有钱的人,还是有成果、有贡献的人?能力越强、社会责任越大吗?在课堂上充分广泛地讨论三观问题,以论辩是非,以论定初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 郝华.深刻理解“钉钉子精神”的时代意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5):32-36.

[4] 郑毓信.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数学教学的关键”——中学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的关键”[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21(10):3-6.

[5] 张茹茵,程丽双,费金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科学思维模式的建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2):1.

[6] 刘静.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思维方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12.

[7] 韩凤芝.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70-72.

[8] 胡忠英.做幸福的教师——教师幸福感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9] 杨莉,刘海燕.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07-111.

[10] 马明,蔡镇钰.健康视角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研究——健康效用及设计应对[J].中国园林,2016(11):66-70.

[11] 吕琦,代建军.论师德养成的内在机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9(7):29-31.

[12] 张文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70-72.

[13] 肖楠楠.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体现的人民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1-26.

[14] 石欧.中国基础教育60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 傅小兰.不忘初心守正出新?——试论个体的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心理过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8):887-895.

基金项目: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心理学基础”(浙教函〔2021〕47号)

作者简介:傅亚强(1975-),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