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效果及有效路径研究

2024-02-24 03:14王丽姝
传媒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川菜纪录片跨文化

王丽姝

饮食能够满足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这决定了饮食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是相同的。当前,大众传播时代下的人们借助图像、电视、电影等直观的影像媒介来获取和传播信息。如果说语言文化是一种倾向于理性的文化,那么视觉文化则更明显地诉诸感性。在重度影像化的社交媒体时代,基于饮食的认同可以成为文化跨越国界进行文化传播的良好纽带。

一、川菜纪录片国内传播现状(2010—2023年)

川菜类纪录片在各大门户网站及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美食频道占据重要位置,呈现数量增加、记录微观化、带动粉丝实体消费等多种传播特征。微观个体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与国家集体间的主流跨文化传播现象相比,具有渗透力更强、影响力更广泛的特征。有学者预测,未来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将从传统的象阵式向蚁群式转变。表1汇总了从2010—2023年,川菜类的纪录片出品情况。

表1 川菜纪录片出品情况

日活用户超过9000万用户的哔哩哔哩网站 (简称B站),日均视频播放量达到39亿次.在下属美食频道中,设置的五个标签类。其中,“美食侦探”一栏的13个小标签中,就有两个属于川菜,分别为:“川菜”与“四川美食”。仅以2019年出品的《川味·第三季》在B站上的数据来看,一共6集,装填弹幕3万条,投币量2.2万,可见国内观众对于川菜纪录片的高认可度。

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川菜门店数量达到32万家,远超其他地方菜系,川菜在全国的分布范围广、流行程度高,已经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菜系之一。 笔者着重探讨川菜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及有效传播路径。

二、川菜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效果

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互动,它的本质不在于对信息的再现或者描述,而在于对世界的形塑和建构。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传播不仅研究人的身份认同,也研究文化和民族的身份认同。

从基础认知、唤起情感,最后到消费并不是一个历时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共时性的深化互动过程。跨文化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在围绕传播内容的循环共振中促进文化认知、升华情感共鸣、推动行为实践,最终实现加深文化认同感的终极目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线上态度表达。 通过点赞量与订阅频道数量来查看用户对于视频的喜爱程度。第二,线上行为互动。视频评论中观众会寻找同类、表达认同与共享意义。第三,线下的购买、消费行为意向。抓住消费心理有利于开拓跨文化传播路径,寻找跨文化传播的综合效益。 四川地区构建跨文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应呈现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还应提高海外有经济能力的观众群来川旅游的消费行为。

从国外常用的社交平台:YouTube、X(Twitter)、Tik-Tok、Instgram上显示的搜索数据来看,前文中所列的十部纪录片观看人数都非常有限, 平均获得的点赞数及频道订阅数量均不足千。 可见川菜纪录片的海外传播效果非常有限。

三、川菜纪录片跨文化有效传播路径研究

传播的重点并不在于表面上的信息传递, 而在于信息的呈现和介入在观众日常生活实践中所扮演的建构性角色。 川菜纪录片需要把单一的美食视频做成高用户黏度的纪录片; 需要增强视频中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长久性、陪伴性的互动,才有可能占据海外观众的日常时间,成为一种惯习式的日常生活实践。为此,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力量、不容忽视的角色潜入到海外人们的生活中去。故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种新路径:

(一)尊重文化差异,应对认知障碍

1.跨越日常食物上的认知障碍

地区气候上的差异导致日常的蔬菜水果等物品有所不同。因而,在食材的烹饪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欧美观众的消极情感往往源于与自身饮食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认知障碍, 使得他们难以认同视频中的饮食文化,产生文化上的偏见,因而导致消极情感的出现。

川菜纪录片选材上应该规避认知层面的差异导致文化盲点引起的消极情感。 纪录片可以借助影像镜头特点与叙事功能突破具有文化偏见的狭隘传播机制。

2.跨越相似文化上的认知混淆。

由于东亚文化存在一些共同特征, 使得部分受众无法通过视频中的语音信息辨认出具体文化属性。 当下,“饺子、长城、中国结、书法、中医、功夫”这些行为文化符号已经走进了海外观众的视野中, 借助美食纪录片的微观故事生动地传递四川区域的特色文化,塑造友好、开放的区域形象, 逐渐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符号传播扭转发力,才可收获更佳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3.跨越语言文字上的认知障碍

前文中所提到的川菜纪录片中,例如《川味》系列纪录片能够使得海外观众理解食物的做法与简单的故事,但是语言上的障碍与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符号还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外观众的共情能力, 阻碍了深层次的文化传播。饱含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镜头语言:明月、江水、树枝、小鸟等,虽富含东方韵味美的场景深深打动了国内观众,然而海外观众缺少理解这些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凸显行为文化符号特色

1.凸显与烹饪方式相关的行为文化符号

行为文化符号蕴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海外观众对于行为文化符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烹饪手法受到观众赞赏, 引起了观众的实践兴趣。 四川地区烹饪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包含多种烹饪手法,还包含点卤、发酵、腌制等传统工艺。相似的行为习惯往往也会激发海外观众的共鸣。

2.凸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行为文化符号

极具四川传统特色的行为文化符号吸引了很多海外观众的兴趣,并成为其了解四川的起点。在以往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美食已经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可借用四川美食的知名度,将传统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行为文化符号和精神文化符号与美食这一物质文化结合起来, 使精神内涵更深入地走进海外观众心中。

(三)加强纪录片中的情感共振

共情是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催化剂。 情感层面的效果在跨文化传播整体效果中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对认知层面效果的有效反映,又是行为层面效果的直接动因,是跨文化传播效果中的关键环节。建构并且唤起视频所引发的用户之间的互动讨论,需要加强建构海外受众对于自身栏目的忠诚。

1.加强传播内容的情感性与倾向性

观众的情感倾向是关系到视频点击量的显著因素,在传播中应注意加强传播内容的情感性和倾向性。 欧美受众更容易对中国跨文化传播内容表现出消极态度,这既与文化沟壑有关,同时也与国际形势有关。不同文化之间要经过碰撞才会出现火花, 同质圈层态势下产生的意见趋同性也是跨文化传播中所需关注的障碍之一。 要在不断修正传播策略, 调适优化传播内容的过程中使跨文化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2.放大情感主题,谋求情感共鸣。

川菜纪录片应在人物品质、美食烹饪、视频质量、生活状态上谋求情感共鸣。把文化精神中的“仁爱、敬长、勤勉”等符号化的传统美德践行于身,以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海外受众能够感知、理解并认同。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包含了细腻情感的文化符号,它也往往与人类记忆相关联。

(四)增强节目的用户黏性、注重经济价值

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跨越了全球用户各自繁杂的文化背景,在更为自由广阔但又虚渺难以把握的虚拟技术空间中,凝聚并激荡了跨文化的特定情感,构筑了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松散而又坚固。

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着相同的情感共鸣。这说明我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海外观众, 在遵从跨文化传播特点的前提下,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增强用户黏性,深化传播效果,强化互动交流,通过点赞、分享等功能所营造的情感互动氛围。

从海外主要社交平台的使用上来看,川菜纪录片无论是发布视频、建立用户与节目间的互动,如点赞、评论、话题发起与讨论、及时反馈等部分均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节目前、中、后期缺少及时性、互动性。当前川菜纪录片还处在跨文化传播的初级阶段,传播效果有待深化与加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023年以来,国外主要社交平台接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X(Twitter)变革最为明显。X (Twitter) 修改了大量基础算法及推送规则,同时根据其发布的官方消息来看,X(Twitter)将增加视频、语音通话功能,其社交属性被进一步增强。加强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有效投放, 既能带来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输出,也可以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为例, 即便现在她在YouTube上已经有很久都没有更新,其广告收益依然月入近百万元,国外粉丝纷纷留言表示非常思念她,希望她能尽快回归YouTube。

四、结语

美食这一物质文化符号, 是全球各地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跨越语境、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人类文明共通的价值理念。 花样繁多的中国美食一直享誉全球,成为最具有传播力的中国符号,作为以往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被海外网友广泛认知。四川美食在海外具有巨大吸引力,具有特色的食材是海外观众认知的物质文化符号重点之一,包括与美食烹饪相关的一些传统器具。异域特色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点之一,这些海外观众所不熟悉的异国文化符号作为新鲜事物, 是跨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可以加深海外观众对四川的印象。同时,通过情感共振、用好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新趋势,增加川菜纪录片的用户黏性,深化传播效果,继而获得深层次文化输出与经济利益的双赢格局。

猜你喜欢
川菜纪录片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川菜资格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