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杨 丹,夏仕武
(1.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要发展就需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尤其要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案例分析”等环节。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是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例如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专题竞赛等。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发挥大赛引领推动作用。围绕案例这一核心,本文认为除了课堂的案例教学外,以案例分析比赛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企业调研并进行案例分析,这种实践形式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本文利用对参与案例分析比赛的学生和老师的深度访谈,通过主题分析总结了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机制,并指出在提升双创能力方面,案例分析比赛能够超越课堂案例教学的原因和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被称为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之外的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1]。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根据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将问题分成三种类型:谜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创新创业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是从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的突发困境。有关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不可预测的,也不收敛。学习者需要定义问题,并确定需要哪些信息和技能来解决问题[2],这个过程对学习者非常有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仅凭教师讲授,还需要寻找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理想、培育创新创业素质,并实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1]。有关研究探讨了国外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的经验[3-4];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问题进行了研究[5-7],包括对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讨[8];从某类专业或某个课程的角度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9];将案例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10-11]。
现有研究指出了案例教学,特别是创新创业方面的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有效性[1,10-13]。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案例教学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在教学活动中,以案例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开放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调查、分析和讨论等来开展教学活动[1]。案例教学可以构建一个创新情境或创业环境,方法是教师(传播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客观现实)的观察、实践,对创新创业实践进行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形成教学案例(象征性现实),并利用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或MOOCs平台(媒介)进行传播;学生(受众)在接受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受自身的经验、偏好、专业知识影响形成各自的心理图式(主观现实);案例文本、教学平台、案例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心理图式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拟态环境[1]。有关研究提炼出了由创新创业教育励志、经验和实战三大模块构成的多层次案例教学体系,并总结出“看-议-讲-评”案例教学模式和案例准备、师资队伍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具体要求[10-11];设计案例教学的各环节,展示了具体案例的应用[12];对案例选择和编写应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认为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和借鉴性,并应注重本土化[13]。
现有研究对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但存在以下问题:①系统有余而深入不足,需要针对某种实践模式展开具体研究;②有关研究多为思辨式评论,缺乏经验研究;③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种构念,很多论文中只有一个标签,缺乏具体阐释,无法让人理解其含义;④在不同的实践教学中,同样的一个构念可能会有不同的阐释,相关研究应该识别这些具体情境;⑤仅仅检验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缺乏促进双创能力的机制分析,回答了“是不是”的问题,而没有阐明“怎么样”的问题,亦即没有说明某种培养模式是怎样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的。本文以案例分析比赛为具体情境,通过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对双创能力的相关构念进行阐释,提炼出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机制。
支撑性理论为本文访谈资料的主题分析提供了初始构念,本文据此对质性资料进行编码。
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业就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高风险的创新活动[14]。熊彼特认为,创业者是实施创新的主体,他们会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创新是创业精神或能力的灵魂,是创业活动的典型特征。英语中常用entrepreneurship来表示创业活动或创业精神[14],中文有时将其翻译为企业家精神。林强等[14]认为企业家精神的表述比较模糊,将其翻译为创业精神更为准确,但是他没有对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进行区分,认为entrepreneurship一词既有精神的含义,也有身份和能力的含义。高桂娟和苏洋[15]也认为要把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联系起来理解,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总的来讲,创业能力是指个人具有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合适的人员和价格进行供应、生产、创造以及接收或创造机会的能力[16]。
在分析创业的决定因素时,一个重要的观察单位就是个人层面[17]。如果没有一个人来创业的话,就不可能有新创企业一说[18]。创业的领导命令理论认为个人创业者是创新活动的唯一主要驱动因素[19]。创业者作为特殊的个体成为创业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创业者个人的特质、行为、认知过程、战略导向和社会网络等[19]。在创业领域通常考虑的人格特征是承担风险的倾向、控制的欲望以及成就动机[18]。例如有些研究假设创业与一些人格变量呈现正相关,包括内控倾向、成功的需求、个人乐观主义、塑造自己命运的倾向、对于模糊性的承受力等,但未达成一致的结论[20]。对聚焦创业者的人格、性格、背景和早期经验也有很多批判性研究[16]。在创业领域对人格特质的测量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尚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进行明确定义的研究。与此相对,有关创业行为方法的研究则较为可行[21]。创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创业者理解社会认知的过程[18]。基于行为方法和社会认知观的创业研究,是一种全新的创业研究视角,可以揭示创业过程更为关键的方面,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过程,聚焦于回答“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等问题[22-24]。
对创业能力的重视是创业研究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它使研究人员能够具体说明进行有效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从而对创业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25]。胡望斌等[25]总结了创业能力研究的不同视角,包括机会视角、资源视角、资源和能力整合视角、动态能力视角、脚本①脚本是一种认知机制,包括情境决策中的关键要素和事件的可能顺序,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有序知识,可以塑造个体基于行动的知识结构。创业能力脚本是与创业经验、创业诊断能力、创业情境知识和机会识别能力相关的有效知识结构。视角,以及机会-资源一体化视角。龙勇和常青华[26]认为创业能力包括三个维度: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唐靖和姜彦福[27]专门研究了创业能力的概念,认为有关研究均建立在对创业工作任务的分析上,主要是从自我效能以及自我评估的视角测度创业能力。他们首先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能力与运营管理能力两个一阶维度。机会能力维度下又设置了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维度下设置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个二阶维度。高桂娟和苏洋[15]认为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大学生创业能力不仅具有创业能力的基本内涵,还具有大学生群体的一些特征,相对于社会从业人员和成功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工作实践缺乏、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大学生创业能力多有不足,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三维结构,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量表[15]。
本文以2018—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案例分析比赛、西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全球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和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举办的创新创业精英挑战赛的参赛队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深度访谈,并进行主题分析。首先,根据本文支撑性理论中所提到的文献,总结归纳了文献中的一级编码。其次,根据一级编码主观聚类了几个并非严谨的类属概念,包括自主自治、主动创新、承担风险、积极性、竞争进取心和协作情况。在访谈中,根据草拟的类属概念依次询问学生在案例分析比赛中的故事和感受。虽然问题比较抽象,但受访者仍然会有自己的直观理解。调查团队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引导受访者列举具体事例并进行开放式叙事。同时,采取总结补漏式的提问方法,不断启发受访者阐述收获和感受。在访谈接近10支队伍后,所获得的数据接近饱和,访谈时间出现缩短的趋势。调查团队访谈了17支参赛队伍中的参赛队员和老师,共计47人,获得了14.5小时的访谈录音,并进行了录音转换文字工作,获得文字资料12.3万字。
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利用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归档和编码。调查团队派一人进行原始资料的编码工作,另外两人随后各自独立地对编码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提出建议,最后三人对分歧进行讨论,确定最终的编码(表1)。本文主要研究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影响,在这一特定情境中,笔者将“接受和理解与事业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改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合并到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本文的研究情境和访谈资料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编码——爆发力;文献中有些编码在本文的研究情境中没有找到相应的参考点;根据访谈资料编码参考点的多少,由多到少进行了排序。表1中前10个编码的参考点显著多于其后编码,能够说明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机制。本文随后对这10个编码(构念)进行阐释,并将之聚类为3组核心类属。
表1 质性资料编码清单(按参考点排序)Tab.1 A list for qualitative data coding(sorted by reference points)
本文选取了参考点数量显著的编码,合计10个,访谈编码示例见表2。它们能够说明案例分析比赛是如何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
表2 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机制分析的编码示例Tab.2 Coding exampl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case analysis competition
(1)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
在案例比赛的参与环节。有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有的学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参与。在整个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主动推进,自驱力比较强;有的学生是在老师指引下积极推进;有的学生则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在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对于参加比赛的意愿和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有些学生的自我指引还表现在对于自身高标准的要求上,特别是队长,能够亲力亲为,愿意花更多时间把项目做好。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去寻找企业开展调研,多数学生是依靠老师的资源,由老师带队去调研企业,但是有些学生则是自己寻找企业,自发接触企业并开展调研,表现出了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案例分析比赛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们获益良多。这比课堂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和效果。当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案例,形成了激动人心的想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被激发起来。
(续表)
(2)合作能力
总的来讲,大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良好。案例分析比赛是团队作战,有的学生英文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PPT 做得好,有的学生理论储备比较足,要发挥学生们各自的特长。团队成员的资历不一,有的团队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有的团队是由本科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组成,这类似于职场中的一些团队,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磨合。在整个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争执,如果团队具备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效果往往会比较好。
(3)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比赛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模仿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分析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同时,学生还要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将自己等同于咨询者或学者的角色,把分析提高到新的高度,获得的结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外在效度。
(4)爆发力
爆发力这个构念是已有文献中不曾提到的。在企业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团队有了任务后就全力以赴,面对压力不逃避、不拖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鼓作气。例如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案例分析比赛中,决赛时要现场出一个选题,由参赛队伍进行案例分析,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半天和一个晚上,参赛队伍的压力很大,这与创新创业环境中很多项目面临的时间压力是一样的。类似于百米赛跑,需要队员拼尽全力、一鼓作气冲向终点。本文认为体育比赛中的“爆发力”很适合描述这种情况。这种力就像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案例比赛的参赛队伍在面临高强度的即兴案例分析题目时,触发了自身的“爆发力”。笔者认为这也是创业者和创新者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
(5)冒险意愿
案例分析需要调研企业,学生不可依赖导师。学生可以主动叩响陌生企业的大门,与陌生人接触和交流,说服对方接受访问。这和创业者面临的市场开拓局面类似。学生们拿着介绍信去敲企业经理的门,或者向陌生人发放调查问卷,这种经历既锻炼了勇气也提升了沟通技能。
(6)竞争进取心
比赛中各个队伍和参赛队员之间是有实力差距的,差距激发了队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如果学生在比赛中登上了一个台阶,他们就会有不断攀登的勇气。此外,进取心不是一时的激情,不是昙花一现,进取心需要长期保持。有的案例分析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决赛时还会有一个全新的案例需要团队继续协作进行分析,这不仅考验了团队的毅力,也锻造了团队和个人持续的进取心。当一个人或团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还要有继续挑战自我的勇气,这也是进取心的一个方面。
(7)承诺能力
案例分析比赛涉及的环节较多,要对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的资料、研读文献寻找理论工具、进行案例分析、撰写文本、准备宣讲、上台展示等。这的确考验了团队成员的承诺能力。从某种角度讲,坚持完成就是胜利。此外,学生们参加案例分析比赛的出发点可能比较实际,例如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或在履历上增加一次经验。同时,组队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学生自发组队,有的是由老师进行安排。无论是源于什么样的出发点和机缘,当大家组成团队后,就会激发起对队友的责任感,就会履行自己参与比赛的承诺。这种承诺既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团队的承诺。
(8)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团队内部成员的人际交往,本文从合作能力的视角进行了阐释。这里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是指团队成员与外部人的人际交往。企业案例分析要求团队成员去调研企业,学生们要和企业打交道。学生在待人接物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9)控制和调节能力
控制和调节能力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自己缓解压力;二是在团队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克服困难;三是在同时处理很多项目和事务的时候,能够进行调控。比赛都是有压力的,随着比赛的推进,取得成绩的同时面对的竞争和压力就更大,怎么缓解压力对于成功就更为重要了。失误、困难和挫折都是比赛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不能垂头丧气,不能过于纠结,放下包袱迎头再战才是创业精神的体现。学生们的课业任务和活动非常多,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和掌控也非常重要,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10)联想、迁移和创新能力
学生们在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一些方法,这些都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有的学生从中找到了个人学习的兴趣点,有的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例如,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分析的案例是一家钢贸企业,该企业采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这个学生后来就对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开展了研究,进入中粮集团的期货产品事业部实习,毕业后进入了宝武集团的投资子公司从事大宗商品的供应链金融工作。
根据资料中呈现的构念联系,本文将上述10个编码聚类为三组核心类属。每一组核心类属的关系类似于太阳系,次要构念像行星一样围绕核心构念这个“太阳”运转,形成了系统的合力(图1)。
图1 企业案例分析比赛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概念性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case analysis competition
5.1.1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类属
围绕“实践能力”这个核心构念,“冒险意愿”“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联想、迁移和创新能力”形成合力。案例分析比赛与案例教学一样,都涉及情境模拟。情境模拟的理想状态是尽可能减少象征性现实和客观现实、主观现实之间的偏差,使得“三个现实”尽可能重叠,受众能够很好地把握真实情境和具体运作机制、实现过程,以更好地指导实践[1]。章昌平和闫春[1]指出在案例教学的拟态环境构建的要素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案例分析比赛的情境是通过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实现的,其拟态环境更接近客观现实。例如在传播者要素中,课堂案例教学的传播者只有老师,而在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传播者不仅仅是老师,还有被调研企业的管理者;在要素符号中,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学案例的文本或者是多媒体材料,案例分析比赛中接触的是实在的场景;在媒介元素中,教学案例依赖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案例分析比赛则依赖学生的具体行动。案例分析比赛要求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企业,这能够锻炼学生的冒险意愿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课堂案例教学无法做到的。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联想、迁移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5.1.2 以“竞争进取心”为核心的能力类属
围绕“竞争进取心”这个核心构念,“爆发力”和“控制和调节能力”形成合力。比赛有输赢,激发了参与者的竞争进取心,相比之下,课堂案例教学没有输赢氛围,很难激发竞争意识。竞争中时间方面的压力激发了参赛者的爆发力。案例分析大赛在决赛环节通常会让参赛队伍进行即兴的案例分析,参赛队伍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确定案例、展开案例分析、撰写文本和准备展示,参赛队伍好似已经进行了3 000米长跑比赛,还要在疲劳和压力的状态下进行100米短跑比赛,这种考验团队爆发力的机会是课堂案例教学所没有的。竞争中的各种压力也考验了参赛者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学生们要在保持竞争进取心的同时保持平常心,而课堂案例教学没有比赛输赢的压力,控制和调节能力也就无从考验。
5.1.3 以“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类属
围绕“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这个核心构念,“承诺能力”和“合作能力”形成合力。课堂案例教学仍然是教师布置,学生不能摆脱这种被动性,而企业案例分析比赛往往是自我指引的,这种自我指引表现在学生自发参与、自发学习和自发组织,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伴随了发起人的承诺和参与者的合作。案例分析比赛需要合作的环节更多,包括组队、选择议题、调研、撰写案例、阅读文献、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等,对学生合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能力锻炼也更充分。
本文中“实践能力”类属与“竞争进取心”能力类属互为补充,前者展示了创业者的行为特质,后者展示了创业者的精神特质。“实践能力”和“竞争进取心”赋予了个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28]。“实践能力”类属中,“冒险意愿”“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联想、迁移和创新能力”与De Noble等[29]总结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人际关系及网络管理”“创新和产品开发”具有一致性。“实践能力”类属更多展现了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够创业的行为依据。创业的自信心来自精神层面,一个具有“竞争进取心”的人,在紧急任务和强大压力下能展现百米冲刺的“爆发力”,在失败面前能“控制和调节情绪”,这也赋予了个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意向是引导创业者追求创业目标,并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资源等的一种心理状态,创业意向是引发创业行为的关键[30]。本文中“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类属与创业意向这一构念相呼应。
丁明磊等[30]从行为方向和社会认知观出发,构建了基于创业者角色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模型,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实践能力”类属与“竞争进取心”类属互为补充,共同赋予了个人创业自我效能感;它们对“自我指引的意愿和能力”类属(反映了创业意向)有正面影响。本文基于丁明磊等的研究[30],形成了图1 的概念性模型,与从行为方法和社会认知观出发的创新创业研究相呼应[18,21-24]。概念性模型表明案例分析比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形成了3种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双创能力,其效果比单纯的课堂案例教学更为有效。
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中以案例分组指导和案例分析比赛为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们分组指导学生实地调研、撰写中英文案例分析报告、积极开发教学案例,并且以此为依托组织国际商务案例分析比赛。这些实践活动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助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组织案例分组指导和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总结了实践教学经验,并提出5个建议。
(1)教师应该提高案例研究的水平
案例分析的形式多样,例如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案例评论,还可以形成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是通过案例学习理论知识;案例评论重在通过案例获得启示;案例研究论文则是对案例进行严谨和透彻的分析,利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解释、评价和预测,为建构理论知识做出贡献。教师应该具备撰写案例研究论文或开发教学案例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
(2)应该将案例分析比赛作为一项常规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很多学校和专业对于采取何种实践教学模式尚不清晰。本文认为案例分析比赛作为实践教学活动非常合适。此外,只有将案例分组指导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做到学生全员参与,所有学生均得到锻炼,也只有这样,指导学生调研企业和分析案例才能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任务,而不只限于个别教师的个人兴趣。
(3)鼓励参赛队伍依托案例分析成果争取更多荣誉
在学院、学校、地区和全国都有不同的案例分析赛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个案例项目,可以用此项目参与不同的比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论文。学生也会因此得到锻炼,也有可能获得更多荣誉。
(4)鼓励教师在长期指导的过程中形成多样化产出
教师可以在长期指导的过程中凝练问题,形成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案例比赛,并升华为案例研究论文。此外,在长期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断积累企业资源,在企业案例中寻找关联,进行多案例研究,还可以将产学研相互结合,为教学、学术和企业实践做出多方面贡献。
(5)注重比赛组织中的公平性和利益的协调性
在组织案例分析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程序细节,保证案例分析比赛的公平。由于比赛会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荣誉,教师需要注意利益的分配和协调,形成规矩并进行必要的提醒,维护比赛的良好氛围。在案例分组指导中,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可以采取随机指派指导老师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好”老师,每个老师都有机会获得“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