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倩,赵潇潇,鲁玉巧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涟水人民医院 江苏涟水223400)
手术体位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食管、纵膈、胸腹等部位在进行手术时,多采用侧卧位,在此期间患者躯体与手术床呈点状接触,局部受压面积较小且集中[1]。合理的手术体位摆放,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体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不良事件[2]。传统侧卧位是在患者腋下垫置胸垫,但长时间手术不仅加重了患者术中不适感知,且长期在自身重力压持下,易导致受压肢体麻木、疼痛,严重者将出现压力性损伤[3]。新型安置架下舒适体位护理借助侧卧位上侧手臂托举架,进行高度、角度的随意调节旋转,满足患者上侧肢体活动需求[4]。本研究探讨侧卧位手术患者采取新型安置架下舒适体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106例取侧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主治医师综合评估,符合侧卧位手术指征者;②首次就诊者;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②近6个月内有盆腔、腹腔、颅脑等大型手术既往史;③合并病理性骨折、肢体残障;④合并皮肤病变或破损。按照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3例。干预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65.42±3.38)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3例,大专及以上30例;体质量指数(BMI)(10.46±1.39);手术类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手术时间(3.41±1.22)h;体位:左侧卧位33例,右侧卧位2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65.37±3.41)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4例,大专及以上29例;BMI(10.37±1.43);手术类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3例;手术时间(3.37±1.26)h;体位:左侧卧位32例,右侧卧位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组建侧卧位手术护理干预小组,包括手术室主刀医师1名、助理医师1名、手术室护士长1名、巡回护士2名、器械护士1名、麻醉师1名等。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侧卧手术体位原理、摆放、注意事项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周期为5 d,结束后统一采用侧卧手术体位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考核,总分为0~100分,以>85分作为合格标准,达标者方可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体位手术室护理。①术前访视:护理人员依据术前访视表内容,观察记录患者年龄、身高、皮肤情况、BMI、既往药物过敏史、疾病史、手术史等。适当调整手术室内温度、湿度,确保手术室内清洁干净。②用物准备:包括圆轴长垫1个、长约束带1条、挡板2套、四方软垫2个、海绵垫1个、软枕1个、短约束带2条等,并按照使用顺序摆放。③体位摆放: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再次核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部位、体位,将海绵胸垫放置于手术床单位上方,患者卧于床单位后,根据身高进行体位调整,并将海绵垫放置于腋下5 cm处。患者头戴手术帽,避免术中头发裸露在外,等待麻醉。将软垫置于患者腰桥肋骨缘下3 cm处,于手术床单位患者盆骨两侧安置挡板,并在挡板与患者躯体中间,各放置1个四方软垫。上侧下肢呈屈膝、屈髋跑步状,下侧下肢微微弯曲,使用长约束带进行固定。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皮肤情况、体位与躯体状态进观察。
1.2.2 干预组 实施新型安置架下舒适体位手术室护理。
1.2.2.1 用物准备 新型侧卧位上侧手臂托臂安置架:包括倒“L”形支架(1)倒“L”形支架(1)一端连接夹体(3),夹体(3)一侧设有第一紧固螺栓(5),紧固螺栓(5)右端设有旋钮(6),第一紧固螺栓(5)的左端设有夹片(4),倒“L”形支架(1)另外一端设有垂直的内螺纹管体(9),内螺纹管体(9)内设有调节螺栓(7),调节螺栓(7)的头端呈光滑圆柱体,支撑杆(11)下方套接在光滑圆柱体(10)上,支撑杆(11)上方与托臂板(13)铰接,托臂板(13)呈长条状,中间呈槽体,槽体上铺放软垫(14),软垫(14)上分布按摩凸点。软垫(14)和托臂板(13)均设有透气孔。托臂板(13)下方设有连接孔座(12),支撑杆(11)上方穿孔,支撑杆(11)上方孔与连接孔座(12)通过销轴(16)铰接。销轴(16)的两端通过固定帽(15)或插件固定。调节螺栓(7)的下方设有旋拧件(8)。倒L形支架(1)与夹体(3)之间设有连接套体(2),方便倒“L”形支架(1)实现旋转,见图1、2。
图1 托臂架结构示意图 图2 托臂板与支撑杆关系图
1.2.2.2 体位摆放方法 ①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认真核查新型侧卧位安置固定架的性能与各连接处活动性,将“U”形状的夹体(3)通过旋拧紧固螺栓(5)牢固地锁定在手术床边缘,并根据患者身高调整倒“L”形支架(1)至合适处。②巡回护理人员于患者胸前方站立,负责肢体安置、臀部挪动、静脉通路管理、全身整理等;主刀医生在进行侧卧位体位安置时,于患者头侧站立,负责头颈部安全、体位固定;助手医生于患者背后站立,协助主刀医生进行体位固定与胸腰部的搬动;麻醉医生位于麻醉台处,确保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与麻醉深度等。③麻醉起效后,巡回护理人员联同上述手术室内工作人员协助患者健侧卧于床单位中间适宜位置,将健侧上肢外展,与躯体中位线呈90°,掌心向下,近躯体端关节略高于远端,置于胸部体位垫凹槽处,使用托手板将其固定,凹槽内部、托手板与皮肤接触处加铺无菌记忆海绵垫,使用无菌棉被适当包裹裸露的上肢皮肤。④患侧上方上肢置于距同侧腋窝处约10 cm的呈长条状的托臂板(13)上方,并于皮肤与托臂板间加垫无菌软垫(14),根据体位旋拧螺栓(7)调整合适高度,旋转倒“L”形支架(1)进行调整,并使用弹力较好的束缚带加以固定,在满足手术操作视野最大化同时,使患侧背部肌肉与上肢保持放松状态。⑤护理人员于患者双腿间放置自制的中间凹陷两边凸起抬高垫,维持躯干稳定性,使患者双腿分开,将健侧下肢伸直摆放,且自然落于床单位,患侧下肢呈屈曲状自然落于抬高垫。为避免臀部与大腿间悬空,需保持双下肢近心端呈斜坡状,避开膝关节外侧,于大腿部位和膝关节下方或上方5 cm处,使用弹性绷带固定。⑥于患者胸腹部、背部下方垫置无菌中单,并将中单两侧塞进床垫下方,避免中单移动错位。
1.2.2.3 注意事项 ①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协助患者进行体位摆放时,患者腰胸部、头颈部、下肢等需始终保持功能位,且同步转动。在手术过程中,动态关注患者,对肢体是否处于悬空状态、脊椎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等实施评估。②侧卧手术体位主要受力点为髂前上棘、股骨外上髁、健侧肩峰侧面、踝关节外部凸起处、肱骨外上髁等脂肪薄弱且肌肉骨隆突处,在长时间压迫下,易发生压力性损伤,护理人员需对各个受力点皮肤颜色、性质等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于受力点下方加垫凝胶垫,从而减轻局部压力。③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借助无菌毛毯、加热垫等辅助保暖,确保患者术中体温维持在36.0~37 ℃。术前20:00,护理人员将术中需输注的液体与冲洗液放置于40 ℃恒温箱内,避免患者因输注液体与冲洗液温度过低造成体温失衡。④术中,应及时擦拭开放切口处的血渍与汗腺正常代谢的汗液等,保持患者表皮处于干燥清洁状态。确保机体导管连接处固定,预防术中发生体液或尿液意外流出。
1.3 评价标准 ①临床体征指标:于安置前后,对两组平均脉压[正常范围7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道压力[正常范围≤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血氧饱和度(正常范围≥95%)水平进行比较。②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患者舒适度情况,包括精神、心理、社会文化、生理4个维度,共28项条目,每项条目满分为4分,总分0~112分,分数越高说明舒适度越好。③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上肢麻木、下肢麻木、颈肩痛。
2.1 两组安置前后临床体征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安置前后临床体征指标比较
2.2 两组GC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GC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安置后,干预组平均动脉压、呼吸道压力、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麻醉药物起效后,麻醉区域血管发生扩张,导致心排出量减少,易发生血压骤降或心率增快等[5]。手术室医护人员在进行患者侧卧位手术体位摆放的同时,合理应用新型手臂托举架,充分暴露手术部位,避免传统侧卧位将上肢随意搭放,体位突然变换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确保气体交换处于正常状态。若在术中需进行体位变化,仅需缓慢移动托举架,无需医护人员托举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消耗,促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效率,有助于患者自身机体各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GCQ中精神、心理、社会文化、生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护理人员使用新型手臂托举架,协助患者取从腰部至头颈部呈斜坡状的侧卧手术体位,在上臂托举架与皮肤接触处留置凹槽并加铺软垫,为患者肩峰与胸廓找到合理支撑点,避免局部受压,不仅对胸部侧方皮肤、血管及腋窝神经等起到保护作用,还促使患者在长期手术下,处于较舒适的状态,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应激刺激,提高预后效果[8-9]。
此外,本研究还显示,干预组压力性损伤、上肢麻木、下肢麻木、颈肩痛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手术室护理人员借助新型上侧臂托举架,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维持功能体位,避免传统侧卧位腋下垫置腋枕导致腋下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减轻臂丛神经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压力与牵拉损伤,促使上肢始终处于生理舒适体位,于安置架上方加垫透气性、回弹性较好且带有按摩凸点的记忆海绵垫,刺激上肢穴位与臂丛神经,加强外周血液循环,避免因手术时间过长导致上肢麻木、肩颈疼痛等[10]。同时,于患者双下肢中间放置带有凹槽的软垫,减少双下肢相互作用,可有效预防膝神经麻木与压力性损伤。
综上所述,对侧卧位手术治疗患者采取新型安置架下舒适体位护理,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维持良好,舒适感知度增加,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对提升术后恢复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