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庆,张相伟,任剑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后的总结性成果,综合体现了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等。根据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58.98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110.35万人,随着规模的扩张,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为了保证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
因此,保障和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学者们纷纷探究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学生因素、导师因素、评阅专家因素以及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等方面,定性探究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
姚秀颖等学者认为研究生个人的学术知识基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等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1];塞戈尔(Segol)基于2000-2013年社会科学领域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分析,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及兴趣、专业基础知识积累、时间投入等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位论文的重要因素[2];刘春荣等学者基于5年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结果的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的前置学校类型对理工科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并不显著[3];王婧和常文磊基于某学校7年来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本科毕业学校及专业、考研成绩、入学方式、在校 GPA 的差异均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4];许悦萌和刘永杰基于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结果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发表与学位论文质量呈正相关[5]。目前,学者们关于导师学术能力和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结果并未达成一致。姚秀颖和克莱因(Kleijn)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和指导教师的学术能力对论文的指导程度会显著影响论文写作水平[1,6];然而,俞婉琦等学者利用秩和比分析方法,通过对随机抽样的学位论文进行评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学位类型和学科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导师职称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祝军等学者通过对 MPA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发现,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均对学位论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学术导师对论文质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实践导师。学者们认为评阅专家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8]。方坚认为学位论文评审中,由于存在评阅范围较小、论文评阅人难过人情关等问题,进而指出专家评审制度只是对学位论文的评价,评阅专家并不是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9];常宝英认为由于答辩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导致专家阅读学位论文时间不充足,从而降低了专家提出针对性的评阅意见和答辩时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效率[10]。宋明认为目前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信息发布不及时、开题、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织流于形式、过程监控不规范等问题,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11];霍尔曼(Hollmann)等学者提出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科专业要求,对保障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十分重要[12];李经华等学者认为创新论文过程管理机制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13]。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视角方面,目前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过程、答辩等环节,而很少采用论文评审结果从不同评阅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分析。此外,现有研究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拟以H大学为例,采用描述性分析与实证检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提出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借鉴。
1.H大学硕士学位专业授权点现状
H大学为地方“双非”院校,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等1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审计、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工程管理等1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学位论文评审的标准分析
学位论文评审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论文评价方法,并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进行评审。在定量评价方面,学术型学位论文和专业型学位论文评阅指标体系大致相同,均为7个方面,满分为100分,100-90 分为优秀,89-75 分为良好,74-60 分为合格,60 分以下为不合格。在定性评价方面,除了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成果与创新、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共同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价,专业型学位论文着重从学术规范和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评价,更多强调实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型学位论文则主要从治学态度和写作水平方面进行评价,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时,均要求专家指出论文的具体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评价方式科学可靠,可以有效反映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
3.评审单位和评阅专家遴选标准
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时对评阅专家和送审院校做出了规定,具体为:根据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和学科排名不低于H大学。评阅专家职称为副教授以上职称,且为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评阅专家熟悉所评阅论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在准确把握论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对论文学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同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要分送不同单位进行评阅。按照学校的送审要求,通过第三方论文送审平台送审,所有论文均为双盲评审。每篇硕士学位论文送审2名专家,共收回专家评审意见1854份,其中“985”高校620份,“211”高校606份,普通高校628份,“双一流”高校559份。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位论文送审的学校质量较高,超过一半的学位论文被送审到了“985”高校和“211”高校。
1.学位论文总体评阅结果分析
2022年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共计860篇,其中,学术型硕士论文181篇,占比21.05%;专业型硕士论文679篇,占比78.95%。1854份专家评审意见中,专业型硕士论文评审意见1486份,学术型硕士论文评审意见368份。另外,67篇论文第一次送审时有1位专家给予不合格,又再次进行了送审,其中,包括学术型硕士3篇,专业型硕士64篇。经过两次送审,共有846篇为合格,占比98.15%,14篇不合格论文中专业型硕士13篇,学术型硕士1篇,专业型硕士论文合格率为98.09%,学术型硕士论文合格率为99.45%。因此,就送审结果整体而言,学术型硕士论文的合格率较高。
679篇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中,良好以上论文386篇,占比56.85%;合格280篇,占比41.24%;不合格论文13篇,占比1.91%。181篇学术型学位论文中,良好以上论文133篇,占比73.48%;合格47篇,占比25.97%;不合格论文1篇,占比0.55%。因此,总体而言,学术型硕士论文良好以上评阅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2.学位论文评阅结果分项得分分析
如表1所示,679篇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中,各分项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得分率最高的前四项依次为论文选题、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成果与创新、学术规范,平均得分率超过了75%。文献综述、科研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得分率则较低,然而这几项也正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能力所需的基本功。因此,目前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须需提高学位论文写作的文献综述、科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表1 2022届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要素得分情况
181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中,各分项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与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相比,学术型硕士平均得分率较高。平均得分率最高的前四项依次为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论文选题、成果与创新以及治学态度,平均得分率超过了77%,这也表明了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治学态度的培养。文献综述和写作水平的得分率则较低,表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文献梳理能力以及写作过程中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待提高。
为了考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学生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主体,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基础是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的重要基础。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结果,导师自身素质和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评阅专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主体,评阅专家自身素质和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评阅意见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前文的分析和已有研究,本文模型设定如下:
lnscorei=α+βXi+εi
其中,lnscore为本课题的被解释变量;Xi为影响学生学位论文评阅得分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导师因素和评阅专家等因素;α为常数项,εi为随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为每位学生学位论文的评阅得分,这里取对数值。
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和评阅专家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入学初试成绩和研究生专业是否为专业硕士,其中研究生入学初试成绩取对数。导师因素主要包括导师是否具有教授和副教授的高级职称、导师的性别、导师的学历等。评阅专家因素主要包括评阅专家是否来自“双一流”高校、评阅专家是否为教授职称、评阅专家是否为博士生导师、评阅专家是否为学术型导师兼专业型导师、论文评语字数等因素。表2为各变量的变量类型、名称和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于H大学2022届860份硕士学位论文的1854份专家评审意见。
表2 变量类型、名称和变量定义
本部分将基于上文的模型和数据,以H大学为例,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分数影响因素。
表3为学位论文评阅总体得分影响因素的基本回归结果,为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课题依次加入影响论文评阅成绩的学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和评阅专家因素。其中,第(1)列为仅控制了研究生入学的初试分数和是否为专业硕士等学生自身因素;第(2)列为控制了导师是否为教授或者副教授职称、导师性别是否为女以及导师是否取得博士学位等导师因素;第(3)列为同时控制了学生自身因素和导师因素;第(4)列为仅控制了评阅专家是否来自“双一流”高校、评阅专家是否为博士生导师、评阅专家是否学术型导师兼专业型导师以及评阅专家论文评语字符数等评阅专家因素;第(5)列为同时控制了学生和评阅专家因素;第(6)列为同时控制了影响论文评审结果的学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和评阅专家因素。
表3 学位论文评阅总体得分影响因素基本回归结果
由估计结果可知,无论仅仅加入学生自身因素还是同时加入学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和评阅专家因素,研究生入学的初试成绩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学生入学成绩对论文评阅成绩具有正向影响,学生入学成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学生为专业型硕士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培养方案对专业型硕士论文写作能力要求低,对于同样的论文写作水平,评阅专家对专业型硕士论文更倾向于给予比较高的分数,可能的原因是专业型硕士学制通常会少于学术型硕士学别,因此,同样写作水平下得分相对较高。
导师职称为教授和副教授、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导师为女性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导师的职称和学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导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也体现了“名师出高徒”。女性导师可能比较细心,比较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对学生论文成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评阅专家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型导师兼专业型导师、论文评阅意见字数等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评阅专家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型导师兼专业型导师更倾向于给学位论文打高分。评阅专家撰写的评语字数越多,表明评阅专家越认真负责,倾向于给论文评高分。
为比较学术型硕士论文和专业硕士论文评审得分的影响因素,下面分别对学术型硕士论文和专业型硕士论文进行分样本回归,估计结果见表4和表5。由表4可知,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评阅总体得分主要受研究生入学成绩、导师职称为教授和副教授正向影响,当控制了学生自身因素和导师因素之后,评阅专家因素对学生论文评阅得分影响不显著。
表4 学术型学位论文评阅总体得分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表5 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总体得分影响因素基本回归结果
由表5的估计结果可知,对于专业硕士而言,研究生入学成绩、导师职称为教授和副教授、导师为女性估计系数显著为正。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的学位论文总体评阅得分更容易受评阅专家因素影响,评阅专家为博士生导师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评阅专家对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评审倾向于打高分。评阅专家为学术型兼专业型硕士导师以及评语字数等因素均显著为正,表明评阅专家的研究能力和态度对论文得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从学校、学院、导师、学生四个层面,构建“四位一体”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体系。
第一,扩大学校招生宣传,提高整体生源质量。研究生入学成绩是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健全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严把研究生入口关。学校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应在深入领会教育部有关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学校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各专业研究生招生工作办法、招生工作流程和复试工作流程。实施“走出去”策略,招生季鼓励各招生单位到符合学校招生需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招生专题宣讲活动,努力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二,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健全导师选聘制度,构建研究生导师量化的激励考核机制,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健全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包括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导师及导师组组长管理办法、校外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和教师选用与评估办法等。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师德师风行为进行考核、检查、评价和调控,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构建不符合要求的导师退出机制。形成导师自我督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良性监管机制,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的引路人。
第三,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基础教学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工作,健全完善研究生教学和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教务常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教学效果奖惩激励机制。注重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制定严格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程序、学位论文撰写规则、论文匿名评阅实施细则和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做好中期检查工作,建立开题和预答辩导师回避制度,增加研究生开题、预答辩、正式答辩外校专家人数比例规定等。
第一,完善学院的学位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备。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和青年优秀博士教师以及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等为成员的管理团队,在研究条件、工作环境、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
第二,成立硕士生培养导师组。建立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优势。成立“硕士生导师+青年教师”的导师组,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研究生授课教师行列,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动学科发展,使其逐渐成长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后备军和主力军。
第三,优化培养方案。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更新优化培养方案。定期召开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与修订的会议,认真研读和领会各级研究生培养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充分吸收并借鉴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每年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核查,要求各位导师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新的学科前沿发展要求,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加强学位论文写作全过程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量身制定论文写作与提高方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并着重从论文选题、理论、方法、材料分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第二,实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的分类指导。对于学术型硕士,重点从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写作的规范性、论文结构、写作能力以及论证过程中的实证、模型和数据方面进行指导。对于专业型硕士,重点从论文研究的价值、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以及论文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方面给予指导。因此,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论文选题要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实际应用。校内导师从理论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对选题进行评估,校外导师从选题的实践价值和调研方法等方面进行把关,从而提高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导师要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执着和激情。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和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新的学科前沿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开拓新的学术思路。
第一,增强论文危机意识。硕士学位论文是检验硕士学位申请人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展示学识水平的最佳方式。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相对客观判断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指标,无论是个人在业界的求职,还是评判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论文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研究生本人要提高对学位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论文危机意识。
第二,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学好专业基础课,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平时注重文献积累,尤其是关于选题、理论、方法、分析等方面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