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93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2024-02-23 02:03冶俊山陈彪巴桑顿珠达瓦
肝脏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囊残腔内囊

冶俊山 陈彪 巴桑顿珠 达瓦

作者单位:850000 拉萨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包虫病是牧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在我国西藏、新疆、四川等牧区流行,患病率约为0.24%[1]。2016年西藏地区包虫病调查患病率约为1.66%[2]。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包虫病的感染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本文回顾性分析肝囊型包虫病患儿的住院资料及手术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小儿肝包虫病9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0例;年龄3~14岁。均接受手术治疗,最终诊断由病理诊断证实。58例(63%)无症状体检发现就诊,29例(31%)表现为腹痛,3例因腹部包块就诊,1例腹痛伴恶心呕吐,1例因包虫囊肿破入腹腔突发烈腹痛及全身皮疹就诊,1例因囊肿破入腹壁引起腹壁脓肿就诊。

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肝囊肿特点、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全部患者出院后1个月开始门诊复查,外院复查情况行电话随访。

结 果

一、包虫囊肿特点

93例小儿术前均行CT及腹部超声检查,囊肿位于肝右叶62例(66.66%)、肝左叶12例(12.90%)、左右肝均有19例(20.43%),其中7例肝合并其他脏器感染(肝肺4例,肝脾1例,肝腹盆腔2例);肝单发囊肿59例(63.44%),肝内多发囊肿34例(36.55%);共观察到154个肝内囊肿,囊肿直径4~20 cm,51个囊肿直径>10 cm,8个存在外囊壁钙化;术中观察到胆漏17例。

二、手术治疗及随诊

43例行内囊摘除术,其中内囊摘除+残腔腹腔引流38例,内囊摘除+腹腔引流5例,14例出现术后残腔相关并发症,带管时间(10.79±5.83)d,其中1例患儿术后10 d出现残腔感染,经介入置管持续引流33 d拔管出院;39例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其中1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4例术后出现残腔相关并发症,带管时间(7.8±3.8)d,11例行外囊完整摘除术,带管时间(9.1±5.0)d,无残腔相关并发症的患儿中,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全部患儿术后随诊1~4年,复发4例,均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定期门诊B超。见表1。

表1 93例肝囊型包虫患儿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例]

讨 论

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终宿主主要是犬类,人类是中间宿主,通过意外食入虫卵而感染,虫卵在小肠孵化并释放胚胎,然后通过肠壁,进入循环系统,可在全身各个器官转化为囊肿[3]。小儿预防意识差,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被感染,与犬类的接触是包虫病的重要来源[4]。

肝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的肝内解剖位置、大小和生长活力,早期多数无症状,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表现出肝区包块、上腹隐痛、恶心呕吐及其他压迫性症状,囊肿破裂其内容物的突然释放导致过敏反应,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囊肿感染可形成肝脓肿等[5]。61%的患儿无任何症状,均是体检时偶然发现,53%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程度的腹痛。肝包虫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小儿不关注自身情况,也不善于表达,因此早期筛查很重要,对于长期间断腹痛的牧区小儿,要高度怀疑包虫病的可能性。

囊型包虫病感染大多数由1个囊肿组成,但是20%~40%的患儿存在多个囊肿或多器官受累的情况[6]。郑建伟等[7]对西藏地区526例肝囊肿包虫病研究显示,多发囊肿比例为29.27%。强巴旦增等[8]对西藏山南地区研究显示,多发囊肿比例为18%。本组小儿肝内多发囊肿占比36.55%,可见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多发囊肿比例相对较高。冉博[9]报道新疆地区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发现多发囊肿比例为57.07%,可能原因与小儿肝组织疏松、血液丰富及细胞液和组织间液多有关[10]。

肝囊型包虫病主要有3种治疗方法:药物、手术和经皮穿刺治疗。手术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式[11]。手术的目的是消灭虫体、控制并发症、杜绝复发;手术干预越彻底,风险越高,但复发的可能性越低,反之亦然[12]。内囊摘除术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最常用的术式,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等优点,但存在着易污染、易复发、长期带管,术后胆瘘及残腔感染风险高。外囊次全切除术是在内囊摘除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切除外囊壁,使残腔体积相对减小,可以降低术后由残腔引发的感染及胆瘘等并发症;外囊完整剥除术是在不打开囊壁情况下,将囊肿完整的摘除,但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术要求较高,是根治肝囊型包虫病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13]。有学者推荐外囊完整剥除术首选、外囊次全切除术次选、内囊摘除术再选的术式选择原则[14,15]。但是儿童囊型包虫病有其自身特点,由于小儿肝脏含水分达,组织疏松,囊肿生长大部分位于肝实质内,少部分突出于表面,部分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可能需切除部分正常肝组织;并且小儿包虫病虫体处于早期阶段,虫体活跃,囊肿压力高,形成外囊壁不厚且间隙不清,如盲目行外囊完整摘除术,囊肿容易破裂,继发感染的风险增大[16]。本研究根据小儿囊肿肝内位置、大小及数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肝内囊肿多发、囊肿位于肝实质内的行内囊摘除术,囊肿直径较大,囊壁大部份突出肝表面的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囊肿直径相对小、位于肝边缘的行肝囊肿完整剥除术。

残腔胆漏及感染是术后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本组小儿术中观察到残腔胆漏17例,16例寻找到胆漏口后行缝扎闭合,1例给予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及胆漏口缝闭处理;术后5例观察到残腔胆漏,无顽固性胆漏,持续引流10~20 d后引流量减少拔管,1例胆漏引起残腔感染,经介入置管持续引流33 d后拔管。小儿肝包虫囊肿壁薄弱,弹性大,仔细寻找胆漏口并严密缝合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无症状感染体检发现居多,囊肿多位于肝右叶且具有多发占比大、外囊壁薄的特点,手术是主要的的治疗方法,术式应遵循个体化的方案。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外囊残腔内囊
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细胞外囊泡在肺炎中作用机制及其诊疗研究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细菌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细胞外囊泡及其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内残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完整摘除肺包虫病内囊外科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