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2024-02-23 17:21王子毓
中国军转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后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王子毓

重庆在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人民为了早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谱写出一段慷慨激昂的赞歌。工厂里的工人们为了支援前线,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连夜生产,为前线源源不断地供应军事物资;妇女同志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不辞辛劳地为前方将士赶做出了许多军需物资,包括帽子、手套、鞋子等;同时,青年学生积极地参军去前线抗日,为了保卫身后的祖国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队伍。

重庆这座城市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很大,但同时,重庆也为战时首都这个身份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在日军长达五年半的不断轰炸中,所有的重庆军民殊死抵抗,为了保证西南大后方阵地的稳定乃至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今天我们的国歌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当时可绝非煽情,而是血淋淋的残酷的现实。

一、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陪都),是战时中国政治中心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在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日寇从上海和北方发动了进攻。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在安全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淞沪会战失败后,南京更是朝不保夕。

1937 年11 月20 日,国民政府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言中写道:“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11 月26 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达重庆。12 月1 日,国民政府在重庆的新地址开始了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在重庆开始办公。1937 年12 月8 日,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带领着军事大本营由桂林飞抵重庆,从而结束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家都城的大迁徒。1940 年8 月15 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将重庆定为永久陪都。

1942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而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中国政府在重庆做出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同时也在重庆废除了中国与英美等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台湾的中国使团是从重庆出发,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也是在重庆组建而且从重庆出发,最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庆在二战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之一,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心、同时也是外交中枢。重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当时的战时首都,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这样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二、重庆是抗战时期的交通中心

在重庆开埠之后,当地经济发展得很迅速,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期,重庆在经济上已经可以和成都相提并论。同时,重庆作为长江的一个港口,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庆依靠强大的水运能力以及对接送运输能力成为了当时西南运输中心。天然的长江大航道在当时铁路和公路比较落后的中国,是相当重要的。

在抗战之前,重庆的水运业较为发达,而公路和航运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而在抗战爆发后,重庆的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此重庆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中心。

(一)公路运输的发展

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初期,国民政府开通规划了西南、西北公路交通网,并且与中缅、中印等国际公路相连通。在1940 年,长途汽车商业同业公会在重庆成立,当时的长途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 辆。1942 年3 月1 日,交通部成立了公路总局,并且以重庆为中心,开办了从重庆到兰州、宝鸡和广元,以及川鄂、川湘公路的客运业务和货运业务。重庆至迪化( 今乌鲁木齐) 的客车联运也在1944 年开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公路中心枢纽,形成了比较便捷的公路运输网。

(二)航运业的发展

在抗战时期,各类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川江,因为川江是当时的航运的主要路线。从全面抗战开始前的1936 年到1942 年,在重庆一地仅轮船运送的物资超过了40 万吨,壮丁多达200 万人;同时,轮船运输还承担了运送民营事业物资以及难民的任务。国民政府在1938 年至1941 年期间,在长江建设绞滩站18 处、在嘉陵江建设绞滩站26 处;同时还修建了水坝、水闸,水运航线得到了不断延伸,从金沙江延长至屏山,从嘉陵江延长至广元。

(三)航空业的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了大后方的航空运输中心。而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航空公司已经在重庆开辟了三条航线,航线总长达到了4000 多公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欧亚航空公司(即中央航空公司)接连开辟了重庆-河内、重庆-香港等8 条新航线;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重庆-昆明、重庆-成都、重庆-宜昌等6 条新航线。

1941 年12 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重要的物资补给线,为了保障战略物资运输,中美双方共同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航线经过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整个抗战期间,“驼峰航线”累计为中国战场运送了各类物资共计7 万余吨,“驼峰航线”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期保证了外界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以及中国各地,这对粉碎日军的交通封锁,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全面抗战期间重庆作为大后方的交通中心,有力地保障了战争时期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补给,保障了国际进出口物资的运输,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中国的长期抗战。同时加强了大后方各地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西部交通闭塞和落后的状况。

三、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金融业和商业的发展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的人口迎来了一次较大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则促进了重庆的商业发展和繁荣。

当时著名的金融机构和财政部包括各大银行等全部迁到了重庆,许多著名的银行都迁到了重庆或在重庆设立分行。直到1941 年,重庆已经有各类金融机构143 家,比抗战前增加了84 家。与此同时,一些外国银行也陆续到重庆开设了分支机构。重庆银行业的繁荣,带来了资本的聚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到1945 年4 月时,工商业同业公会已经增加到了123 个,远超过1937 年时的14 个。整个抗战期间,重庆的商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快速的时期。商业企业从1937 到1941 年从1007 增加到14262 家,到1945 年的这个数字达到了27481 家。

(二)文化的繁荣

自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沦陷区的各类大学和文化团体也陆续来到重庆,各类人才也随之而来,大后方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机遇。高校迁入重庆数量很多,大致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陆军大学等36 所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中小学也来到了重庆,大批教授和专家学者云集,促进了整个重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各式各类学校的内迁对重庆教育文化的繁荣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在抗战胜利后,一大批著名的学者留在重庆大后方,投身于西部的教育事业,成为了西部建设的精英。推动了大后方教育的现代化,这对人口素质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十分重要。

从总体上来看,在全面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文化、交通、政治、军事指挥中心都集于重庆一城,这样的贡献从许多层面上为全民族抗战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重庆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大后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纪实的力量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