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生
(浙江财经大学 地方财政研究院,杭州 310018)
提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经济总量较高、发展较快,但在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投资分配不均、城乡供给有一定差距等问题。优化公共服务配置缩小区域间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不仅能切实保障人人可共享的共同富裕发展成果,也能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需健全公共服务在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完善公共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体系,以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望,也一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概念不断被丰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从巩固工农联盟的角度阐释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所要实现的富裕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改革开放后,1984年邓小平提出“先富”和“共富”的思想,鼓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2]。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战略目标之一,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上强调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2021年1月2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5];2021年8月17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浙江省是被赋予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省份。这不仅意味着浙江省将肩负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国范围内,浙江省虽然经济总量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仍旧存在。因此,促进均衡化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而在众多差距之中,公共服务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感知度最深,所以亟须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等措施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切实保障人人可共享的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同时也能为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概念[6],2012年第一部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7],2017年第二部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提出要以人为本,涉及人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共81个项目[8]。经过多个时期的共同努力,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非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活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了以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发展路径。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从服务水平和供给方式上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趋势,缩小区域间差距是关键。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浙江省经验将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不断实现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活服务,以上服务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的全生命周期,一般概括为“七有”“两保障”,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保障了在多个层面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阶段的重要体现,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众所周知,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完全通过人民的满意与否来体现,这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如图1所示),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共同富裕的人人共享;三是优质公共服务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共同富裕下人民群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
图1 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框架
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发展至今,不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逐渐提高,而且服务供给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衡量标准逐年提高、保障力度逐渐加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提供了支持[9]。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而其他服务则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满意感与幸福感。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共同富裕不仅在于国家给个人的待遇与福利,更在于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哪些带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11]。从近十年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看,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务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重要保障作用,不仅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促成了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得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裕,也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12]。但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还应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供给方式相结合,前者负责保基本、兜底线,后者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有效匹配[13]。因此,“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多元化发展的供给方式,既是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并不断升级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且能进一步健全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教育制度,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无论其出身背景或经济条件如何。这将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其次,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能够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建立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这将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此外,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还能够推动社会保障的完善。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供基本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确保人们在面临风险和困境时有所依靠。这将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的获得感。因此,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推动社会保障的完善,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政府应加大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确保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如各教育阶段升学率有所上升,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规模增加,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得到历史性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普惠性的民生制度,得益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发展潜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4]。其中,目标之一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共享性,但这并不是均等富裕,而是一种合理的、有差别的富裕,同时又是一种让社会最底层人群都能达到最低富裕标准的富裕[1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了不同群体具有获得财富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公平权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优质共享,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可人人共享。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以及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6]。1921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宣讲时提出“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当下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事业的实践中逐步成为现实。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作出明确部署。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夯实共同富裕公共事业基础的一种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制度优势[1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低技术含量、少数人富裕、环境不友好的发展都不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靠的是人力资本的平等积累,而市场经济内生逻辑衍生出来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不平等的问题,是隐匿的发展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来事先防范。公共服务事关民生改善和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17]。“十四五”规划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远滞后于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应将在发展中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转向以市民为主体的社会作为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首先任务,同时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18]。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是首个将共同富裕放入远景目标来具体规划推进的国家,当前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挑战[12,19-20]。如图2所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万元,两者之间倍差为2.50,与十年前相比,城乡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除此以外,我国公共服务建设与分布情况在城乡、区域、群体间仍有一定的现实差距,这些均与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应更加重视经济高质量转变契机、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转移支付调节功能,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社会环境,攻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薄弱环节,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1-22],全面提升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有效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图2 2012-2021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优质公共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能促进低碳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资和要素自由流动等因素的发展。首先,优质公共服务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相对不足,导致了农村居民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公平等问题。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服务,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优质公共服务能够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新能源等环境保护服务,可以鼓励人们减少对高碳排放的依赖,促进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应用,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优质公共服务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服务可以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提高人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优质公共服务还能够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服务,可以吸引人才和资本向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流动,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优质公共服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能促进低碳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资和要素自由流动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之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国际国内环境随时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一国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首先,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公共服务而言,其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新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应善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13]。正是基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在识变、应变、求变中不断完善。在已有基础上,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供给方式、供给水平与供给机制上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多元化发展用于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同时也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
共同富裕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共同富裕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首先,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在一个社会中,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时,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服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共同富裕的推动可以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这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这将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共同富裕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支撑,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共同富裕的推动。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完善、教育水平提升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同时,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也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的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见,共同富裕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共同富裕的推动可以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共同富裕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
“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省级公共服务规划方案。2021年6月10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在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的“七有”“两保障”及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基础上,提出要建成与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1+11”类高标准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推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11类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领域。“十三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已构建了涵盖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业创业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全面深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成果,并对标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标准,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主要指标的发展目标规划。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总量逐年上升,建设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城乡、区域、群体间公共服务差距有所减小,但是仍存在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不高、供给方式不足等问题。
1.卫生、教育设施投资逐年上升但分布不均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分布鲜明,具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前,受自然条件制约,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在“八八战略”等先进思想理念指引下,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表1为2010—2020年浙江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情况统计表,使用总量的投入资金来比较卫生、教育设施投资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整体的视角,以了解卫生、教育设施投资的总体趋势和规模。2020年浙江省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合计投资12215.60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率为3.02%。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总额比重最高,为41.08%,其次交通运输占比为37.69%,两者之和约占总数的80%;而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比例不到7%。近十年来,教育设施投资发展速度较快,增长率约为3.97%,超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以及交通运输。但是,在其他领域都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同时仍须关注到,卫生设施不仅投资比重长期偏低,而且投资增速也较为缓慢,这显然与当前较高的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稀缺相矛盾。为避免进一步加剧上述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浙江省在落实“十四五”时期的具体任务时,应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
表1 2010—2020年浙江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情况
2.文教卫等公共服务配套数量持续增加但上涨幅度较小
浙江省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近十年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相应的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设施数量也有所增加。如表2所示,根据浙江省2013—202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其中文化方面,博物馆从2013年的103个扩增到2020年的158个,共新建55个,公共图书馆新增6个,文化馆、站扩增14个;教育方面,小学教师每人平均负担学生数下降2人左右,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增加约19人;医疗卫生方面,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数新增1.61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新增1人。整体供给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覆盖范围也有所扩大。近些年来,浙江省不仅在居民物质生活上给予大量政策性资金扶持,而且做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下沉农村及偏远欠发达地区,如“山海协作”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正在推进的“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等,省级层面给予地方的竞争性项目资金以及非竞争性财政扶持资金力度也越来越大。此外,浙江省还在精神生活上积极倡导和推进公共文化场所与文艺活动的举办。总体来说,2010年以来浙江省的文教卫公共服务水平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未来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2013—2020年浙江省文化教育卫生相关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农民居民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之间的供给差距问题存在已久,受制于环境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力保障不够充分,缺乏产业支撑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进而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年上升,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及时跟进,造成多元供给机制尚未有效形成[23]。与此同时,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等总是供不应求,在农村地区则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些差距又集中体现在收入、社保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
如表3所示,2013—202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情况,2021年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5万元和3.5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位列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6缩小为1.94,远低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与2013年相比约下降8.5%。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与保障资金总额上,主要以农村人员为主,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约为城镇的9倍,保障资金总额约为城镇的7倍。此外,2020年农村保障资金总额与2013年相比增加三倍左右,且多年来保障人群数量较为稳定,弱势群体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浙江省不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而且群体保障力度强,因此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但需注意的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是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真正实现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
表3 2013—202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社会保障情况
如表4所示,2013—2020年浙江省城乡居民就业及住房情况,其中,就业方面的主要指标显示,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比2013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比2013年增加约7.79%,城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比2013年增加约40.42%。虽然整体就业趋势有所上升,但可以明显看出,城镇就业者负担人数增加比重要大于农村就业者人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城镇与农村就业机会分布不均,但是城镇就业人员的负担压力较大,而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渠道有限,难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此外,从人均住房情况来看,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明显大于城镇居民,而两者之间差距从2013至2020年下降约8.36%。综上所述,虽然城乡之间在收入、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等方面存在差距,但是农村居民也并非均处于劣势,如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倾斜,人均住房方面也要优于城市。但是由于农村财力薄弱问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
浙江省区域面积不大,且地理位置具有特点,表现为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地山区较多,平原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地,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势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省工作后,高度重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把“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八八战略”,并亲自部署实施山海协作等重大工程。在财政体制和制度安排上,浙江省也一直侧重对加快发展地区的支持和倾斜,坚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转移支付安排,增强省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和对加快发展县、市的支持力度。目前,浙江省内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小,联动越来越紧密,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创造了物质基础。表5为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文体卫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2020年全年共有9个地级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低于2.0,而位于浙西南的丽水市和金华市则相对较高,分别为2.05和2.03。除城乡收入之外,这些地区在文化、体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也较为薄弱,因此加快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为迫切。
表5 2020年浙江省各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文体卫等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有获得感的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化均等、普惠、便捷、可持续的理念,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浙江省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益上持续提升,但距离实现整体优质共享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作为重点,从解决群众难事、关键小事做起,统筹物质与精神、富民与安民、发展与创造,以数字赋能、制度创新提升品质度、普惠度和可持续性,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浙江省的公共服务供给除了在城乡区域间存在一定差距,还在供给方式、供给水平以及供给体制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公共服务体系,综合以上分析分别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服务提供、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健全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体系是优化浙江省公共服务配置,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政府应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原则,并将其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而言,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以确保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服务。
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包括增加学校和教师数量,提升教育设施质量,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同时还可以推动建立全民参保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农村和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的公共服务应用方面,可以建立在线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申请和办理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在加强政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方面,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优化浙江省公共服务配置在政策制定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体系,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促进农村和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并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通过政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创新,才能够优化浙江省的公共服务配置,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是能够得到财政的有力保障。首要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特别是针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其次,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方面,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需求差异,调整资源的优先级和配置方案,如在农村地区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资源整合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避免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对外合作方面,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提高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和改进;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数据和信息的应用方面,政府可以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收集和整合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方案,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效果;在监督和评估机制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效果。优化浙江省公共服务配置在资源配置层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促进公私合作,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注重数据和信息的应用,以及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才能够推动浙江省的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是关键。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为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政府可以开设更多的办事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并提供在线服务,以方便群众获取所需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为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应加强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如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差异化服务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政府应根据不同群体和地区的需求差异,提供相应的差异化公共服务,如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项目和便利措施;为了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众参与,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建立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合作机制,加强对民众意见和需求的征集和反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实施情况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是首要。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引导和支持,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相关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其次,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如设立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会等组织,促进居民的参与和决策,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需求;为了加强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政府应加强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征集和反馈,建立起有效的民意调查机制,如通过开展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为了提升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和效果,政府应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增加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和监督力度;在鼓励社会创新和合作方面,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社会创新项目的开展;最后,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体系,对社会参与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如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定期评估社会参与的效果和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参与优化和管理,可以推动浙江省的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