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阳均 管俊姣 吕 莹 张建华 奎丽梅 涂 建 张 笑 陈赟娟 李小林
(1.水富市种子管理站 云南水富 657800;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3.昆明市种子管理站 云南昆明 650100)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2023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1]。
在2010-2020 年期间,云南省的粮食产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粮食供需的均衡,但粮食生产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常态,且粮食品种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增产幅度小,短缺的耕地和水资源及增加饲料型粮食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开通及与东南亚国家的种植业合作,云南地区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评估其粮食安全状况并努力提高其粮食产量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云南省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并加快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2]。
2010-2020 年10 年间,云南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新增1 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建设工程的机遇,积极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行动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建设以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马铃薯和杂粮为特色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分别迈上1 000 万t 和1 500 万t 的台阶。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20 年全省粮食产量和人均拥有量分别保持在1 800 万t 和380 kg 以上的水平[3]。
图1 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2010-2020 年)
据国家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数据(图2),云南省粮食单产从2010 年的257.35 kg/亩增加到2020 年的303.60 kg/亩,粮食单产增长了18%,年均增长率为1.8%。全国粮食单产2010 年已经达到了333.71 kg/亩,2020 年提高到382.23 kg/亩,粮食单产增长14.5%,年均增长率为1.45%。由此可见,云南省粮食作物单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仍然有提升空间。
图2 全国和云南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2010-2020 年)
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成效显著,粮食储备、流通和供应体系基本建成。全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仍面临人均耕地不足、主要口粮面积降低等突出问题。
云南省的国土面积为39.41 万km2,其中大部分为山地、局部为平地。第三届全省国土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的耕地总面积为8 093.32 万亩,全省的农田有效灌溉率只有37.5%,明显低于54%的全国平均水平。2020 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 895.86 万t,比2019 年提高了1.38%,其中以马铃薯的贡献最为突出,而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贡献则相对稳定。2020 年稻谷折大米人均不足100 kg,小麦折面粉人均不足14 kg。2017 年,云南省粮油、食品类消费总额达1 059.4 亿元,2018 年又有所攀升,达到1 269.16 亿元。云南省主要以“北粮南运”来保持省内粮食的均衡供应,随着云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攀升,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而云南省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将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更加明显,这将给6 500 万亩基本粮食播种面积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影响粮食的稳定性[4]。
虽然云南粮食产量在逐年提高,但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逐年下降,5 大类粮食作物中仅玉米的生产面积保持略微上升。从表1 可以看出,2020 年云南省水稻播种面积仅为2010 年的80.2%,而小麦播种面积则为74.6%,由此可见,云南省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云南省的主要口粮,全省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且这种现象仍在继续。从表1 还可以看出,2020 年云南水稻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分别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1.68%和4.56%,可见其他经济作物对主要口粮作物的挤压相当严重[5]。
表1 2010-2020 年云南粮食分品种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万hm2)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资料显示,2016 以来我国三大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总体利润出现了下降,进入到种粮亏损时代。由于主要农业地区的农业技术改造程度更深入,使得水稻的利润稍微增长,但是两大农作物玉米和小麦却仍处于亏损的境地。2020 年底,云南省的高质量耕地只占全部耕地的30.3%,比全国低了11 个百分点;云南省的耕地有效灌溉率也只有36.7%,比全国低了17 个百分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云南“粮经争地”的现象变得更加凸显,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特色农产品的丰富性,使云南的粮食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依照“十四五”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努力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化改造,采取有效的策略举措,提高粮油及其他主要食品的供应能力,积极构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养殖业发展优势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划定1 500 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350 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1 900 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作为主要种植功能区目标作物,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按照《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2021-2030 年)》,截至2020 年末,全省已经完工2 453 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31%。2021-2030 年,云南省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工程建设,总共完工2 120 万亩,2021-2025 年预期完工1 500 万亩。到2030 年末,全省将建成高标准农田4 573 万亩,占云南省耕地面积的56.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3显示肉桂醛/壳聚糖微球中川陈皮素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川陈皮素释放率要远高于其在碱性环境下的释放率.此结果与已报道的结果一致[6].在释放初期,主要是川陈皮素的溶解为主,肉桂醛/壳聚糖微球吸水后部分川陈皮素溶解而释出.后期主要是基于交联壳聚糖微球的溶胀导致川陈皮素释出.肉桂醛/壳聚糖微球在酸性环境中比在中性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溶胀(图2).随着体系中肉桂醛含量增加,川陈皮素的释放速率有一定延后作用.肉桂醛含量越高,加大壳聚糖的交联程度,导致肉桂醛/壳聚糖微球内部及表面结构更致密,从而延缓川陈皮素的释放[5].
经过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和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得粮食生产能力大大超越了改造前的水平。到2022 年,保障140 亿kg 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 年,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并举,实现亩均产能500 kg 以上,稳定保障195 亿kg 以上粮食产能,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不断夯实,规划实施区实现亩均新增粮食产能100 kg 以上;到2030 年,继续改善和提升全省的高标准农田,使亩均产能达到550 kg,从而确保195 亿kg 以上的粮食产能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 年,粮食亩均产能稳中有升,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强化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加大粮食作物新品种研发力度,积极研发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粮食新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精细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杂交稻旱作等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粮食单产;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早稻生产等补贴政策,适时出台省级稻谷种植补贴政策、晚秋粮食奖励政策和产粮大县、产粮大户、产粮先进奖励政策,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着力保护和调动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挖掘粮食生产潜能,大力发展杂交稻旱种和晚秋粮食生产,扩大小杂粮、小杂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粮加工,配套收粮储粮设施,推进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6]。
作物布局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关乎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涉及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农林牧结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量和效率,以及三产融合等重要战略目标。
依据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及《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云南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体系,结合当前的自然环境、土壤质量、气象状况、经济可持续性等因素,将其划分为5 个不同的粮食生产大片区,实施综合性的经济调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划定重点粮食生产片区,加快粮食主产县建设;尊重自然,科学布局,作物布局明确区分功能和发展目标,稳定水稻生产,突破玉米、马铃薯等旱作栽培,提升和发展优质大、小麦,大力发展优质杂粮。
云南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图3 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已从2010 年的69.86%下降到2020 年的59.45%,相反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正在逐渐增加,但超过50%的农田仍然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说明粮食作物仍然是云南山区农民选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云南的粮食作物种类多样,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20 年达到180.25 万hm2,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43.25%,在全省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一,表明玉米仍然是云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耐旱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为云南山区的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等缺水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图3 2010-2020 年云南省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变化
图4 2010-2020 年云南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
从表2 可以看出,从2018 年开始,由于16 个地州的粮食生产资源禀赋状况存在显著的变化,导致当前的农业生产规模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曲靖、昭通、红河、文山、普洱、大理6 个州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了云南全省面积的60%以上。由于云南的山地地形及气候条件,各州市的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其次是水稻,其余作物零散分布。其中曲靖、昭通、文山的玉米面积较大,曲靖、保山、普洱、楚雄、红河、文山、大理、德宏的水稻面积较大,楚雄的小麦面积较大,文山、曲靖的豆类面积较大,曲靖、昭通的薯类面积较大。单个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除玉米有增长外其他作物都在下降,而蔬菜及其他作物的面积大幅上升[7]。
通过李军等[8]对1962-2012 年西南农业区气象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整体上出现了干旱的趋势,且从2000 年开始这种变化的程度更加明显,尤其是云南高原东部地区(包括滇中高原)的干旱状况更加严重。云南省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保持“旱化”方式,为了满足灌溉需求需要减少对高水分作物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旱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之云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较大,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速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争地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粮食生产布局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 500 万亩以上,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2030 年实现粮食增产500 万t、总产1 950 万t 以上粮食产能,初步形成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中、滇西北五大区域,在全省50 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和30 个后备县(市、区)重点建设150 个商品粮基地。
(2)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一批具有高产优势的典型示范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以期达到使用化肥和农药零增长的目标。为了充分利用云南的自然资源,应加强对优质稻、米线加工专用稻、低筋小麦的研究,同时注意小杂粮的种植,如荞麦、青稞、大麦、燕麦、薏米、芝麻、蚕豆、白芸豆,以期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小杂粮的创新和改良。
(3)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如水利基础设施修建、中低产田整治改造等,支持良种繁育栽培,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兴水强滇战略发展步伐,把农田灌水率提升至50%以上,提高农田灌水效益,增加优质水稻产能。
(4)有效运用云南省的自然优势,加强对农田的管理,有效改善当前农田的生产状况。随着农田数量的急剧减少,可在云南省南部地区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红河州推广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在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楚雄州、文山州、大理州、德宏州、怒江州推广一年两熟,扩大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农田的潜力。
(5)选择早熟适应性好的马铃薯、玉米和豆类优良品种,通过合理的间套作创新栽培模式,如烤烟、甘蔗等与粮食作物、蔬菜与粮食作物等间套作模式,结合免耕、少耕、覆盖等栽培技术,提高光、热、水、肥等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当量比和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