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屹,韩甜甜
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隐喻设计模式研究
周屹,韩甜甜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其设计经常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对比模型与结构映射模式相结合,建构一个以特征为思考单位,以关系为基础,以相似性为依据的思考架构;通过相似性判断、特征提取模式和特征组合脉络图等方式,建立一个适用于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设计模式。模式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来源物、旅游纪念品为目标物进行设计实践,利用关系相似为架构,分解整合特征的相关元素,使其转化为一种具有隐喻性和创新性的设计方案。通过相似性比较,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具象的文化器物结合,运用提取、融合、转化等方式对隐喻目标和隐喻来源进行界定,从而开发出造型独特、功能创新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为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设计与创造提供了思路。
产品设计;隐喻;设计方法;文化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文旅产品设计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虽然相关设计在如火如荼地进展,但具体的与可操作的设计方法仍然有待探索。众多设计者通过隐喻的设计方法,将所设计的产品元素巧妙地组合形成创意产品。隐喻突破了现有知识与经验的束缚,为设计带来跳跃式的创新。它一直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工具,许多学者在该领域提出极有启发性的设计模型,进一步拓展了隐喻的研究领域和深度。如卡萨金[1]通过实例对隐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行剖析;马库森[2]探究隐喻对用户情感结构的相关影响及作用;邓滔等[3]研究了隐喻设计在移动应用反馈机制中的构建运作等;宁斌等[4]使用语义差异法与众包法构建隐喻关联,并提出创造力支持系统等。隐喻能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放在同一语境中进行表达和连接,以创造出新的语言的表达方式。然而多数研究较少直接应用认知语言学方面的隐喻理论,所以本研究尝试建构一个兼备理论与实践的少数民族文旅产品隐喻设计模式,为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进展提供相关思路。
少数民族是指人口比汉族少的各个民族的总称,既包括现存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在历史上曾存在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是中华文明与历史的缔造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并产生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成果,以此形成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除具有多元性、稳定性、民俗性与艺术性等特征外,更为重要的则是独特性。独特性是指由本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决定其文化特征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积极价值。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创造的艺术不仅为本土文化创造了内涵,还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作出了特殊贡献。
隐喻是设计师与用户共同创造的过程,强调与用户在认知、文化、交流等方面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与理解。从用户导向角度出发,设计者可把隐喻视为一种创造愉悦和有意义事物的工具;从市场导向角度出发,隐喻可用来创造与传递具有鲜明个性的产品与品牌,从而方便用户识别。设计师将隐喻应用在设计中,将产品的文化内涵,利用符号、形态、色彩等形式进行表达,寻找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元素,使用消费者熟悉的事物作为原型,来帮助用户理解和认知陌生、复杂抽象的事物,让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动消费者,以此激发消费者的思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美好的体验。隐喻作为研究工具来理解新的学科领域或从熟悉的学科中获得新思想,因此越来越受到不同领域设计师的关注。
隐喻是指人们用所熟悉的某一类事物去理解、描述未知或不熟悉的事物,即用熟悉已知之物去体验陌生之物,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亚里士多德[4]曾提出“对比论”,并认为隐喻是建立在主体与载体两个层面之上,主体是指人们想要理解和熟知的事物,载体是用户认知主体对象的工具,主体和载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布莱克[4]提出了“互动论”,认为隐喻是建立在主要和次要主体之间的特征相似性之上,并通过相互映射和转换产生新的事物;莱考夫等[5]提出“映射论”,认为隐喻是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系列本体和认知的对应关系,这种结构性的对应,使人们依据来源概念的知识,对目标概念进行思索。同时,把来源领域里的推论形态运用到目标领域,以实现通过A事物理解B事物的目的。莱考夫提出的把人们熟知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到抽象的范畴概念的认知过程,在学术界已逐渐被接受。
相似性是指两个物体的共同特征,隐喻的相似性是主观相似性建立在客观相似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相似性是人们感知外在事物的关键要素,人们通过相似程度和相异程度的分辨,让事物得以观察、分类、组织与提取。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以隐喻为根基的相似性,便是隐喻的相似性特征。简而言之,隐喻是以、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表达工具,用来诠释或理解的认知行为。更高层次来说,是通过两件原本不相干事物的组织运作,进而产生新的认知关系。隐喻的目的就是创造相似关系,而不是表达浅显易懂、层次不高的相似性。
金特纳[6]所提出的“结构映射理论”是诠释隐喻中类比与相似性的模型,见图2。其核心隐喻表达了无论对象本身是否具有内在的相似性,来源对象之间的关系系统也都在目标对象之间。隐喻映射是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之间建立高阶或结构对齐的过程,并通过关系映射来验证结论。此模型与其衍生的提取、映射、推论等是一个操作性颇高的应用模式,主要是以来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属性”与“关系”作为对照的基础,以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过程[7]。映射方式是以“常数符号(元件、元件)”来表示属性结构,以“述词符号(元件、元件)”来表示关系结构,并与其他领域进行映射,依照程度值区分出类比、字面相似、表面相似及异例4种类型[7]。
图1 对比模型的相似性说明
图2 结构映射模型
综上所述,对比模型是以特征取向来说明隐喻的相似条件,以特征的存在与相互交集来量化相似程度,说明特征是辨别相似性的基础;结构映射模型是以关系取向来强化隐喻的相似条件,指出结构的关系相似比单纯特征的相似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了关系是深化相似性的重要指标。以此视角看待少数民族隐喻文旅产品的特征相似性,不仅包含特征的数量,而且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关系相似更具有决定力量。
隐喻设计是设计师通过运用用户熟悉的元素来进行表达的,这一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加强用户对产品的理解。隐喻对象是连接设计师与用户的桥梁,设计师会通过隐喻对象对设计思维进行有效的表现与传达,以此实现用户对设计语言的接收。少数民族文旅产品作为人造物参与到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用户认知的对象。隐喻的本质是从来源物向目标物的特征映射,通过已知事物来了解未知事物[8]。因此,将隐喻理论与模型引入少数民族文旅产品设计中,既要遵循隐喻思维的基本模式,也要体现人类的隐喻认知方式和修辞表达方式。通过相似性理论与结构映射模型,来实现来源物特征和目标物领域的映射,并将产品的外延性意义和内在性意义传达给用户。
本研究以特征为单位,以关系为特征连接相似性观点,来说明少数民族文旅产品中目标与来源的交互关系,以构建隐喻文旅产品架构。并将“物体”建构于“类别”之下,强调目标类别与来源类别必须相异,且将来源物与目标物中的“特征”依照相似性交集,对应转化构成隐喻文旅产品。
如图3所示,在隐喻文旅产品架构图中,特征包含特征本身与特征之间的连接关系。“类别”来源于心理认知学领域,在此架构图中,由“目标类别”与“来源类别”来界定和区分,类别之间满足相似性低的条件。类别相似性越低,代表物体的差异性越大。物体指具体或是具象存在的文旅产品与事物。“隐喻文旅产品”指所设计的产品,归属于目标类别。目标物与来源物是解析隐喻文旅产品的必要条件与主要途径,且目标物(实例物体)是建构隐喻文旅产品的基础物体。来源物体是建构隐喻物体的融合物件,可撷取与应用其中的具体形式或具象元素。特征指物体所表现的造型与机能,在此隐喻产品架构中是指包含独立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关系,两个物体构成之间具有特征相似与关系相似[9]。因此,隐喻文旅产品的特征是由两个物体的特征融合转换而成的,且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特征的相似交集。
以相似性判断和结构映射为根据,依次陈述构思与创作阶段的思考和应用法则,提出隐喻设计流程。并依据图3的静态隐喻文旅产品架构,转换为动态隐喻文旅产品设计流程,见图4。
图3 隐喻文旅产品架构图
图4 隐喻文旅产品设计流程
第一阶段为构思阶段。以相似性判断来配对目标物体与来源物体,相似性判断有着决策性的重要角色[10]。因此,本研究提出相似性判断模型,作为此阶段的依据基础,见图5。相似性判断模型说明了一个隐喻文旅产品存在两种相似性判断,分别为“类别相似性”和“物体相似性”。根据隐喻文旅产品设计流程,给定目标类别与对应来源类别、给定目标物与对应来源物是在相似性判断的运作过程中交互进行的。其中,目标类别或目标物可由设计主旨来掌握。再依据类别相异、物件相似的原则,从中寻找特征相似性高的来源物。对于特征的相似性判断,其目的不仅在于识别已有的特征,而且在于判断未知或可能被创造的相似性。
第二阶段为创作阶段。以结构映射的实际创作方式,通过特征提取、映射的过程来建构具象的隐喻文旅产品。根据图4的设计流程,先以构思下的目标物求得实例物体,并提取其必要特征;同时,用构思下的来源物求得具体的代表物体或元素,判断其关键特征。设计者基于构思阶段的思考基础,再依据其所认知的相似关系来判断与提取。本研究提出特征提取模式和映射模式,见表1,采用图2的“属性(元件、元件)”的元件基础,以“关系(元件、元件)”的结构来表示所提取的“特征组合”。其中,一个特征组合包括一个“关系”与两个“元件”,关系的方向是由第一元件作用于第二元件。映射模式是以特征组合为单位,以关系映射为基础,以元件映射去配对并推论出隐喻文旅产品的特征组合。组合可能是直接配对的结果,即关系与元件的配对完全来自两边同一特征的组合,也可能是间接配对的结果,即关系与元件的配对来自两边多个特征的组合。最后将推论得来的特征组合,运用设计技巧去建构具象的隐喻文旅产品。同时,考量设计条件与材料的运用,进行特征融合、转化与修饰,从而迈向机能完善与深具价值的少数民族隐喻文旅产品。
图5 相似性判断模型
表1 特征组合提取模式与映射模式说明
Tab.1 Description of extraction mode and mapping mode of feature combination
确定目标物体,并分析目标物的造型属性和机能属性。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先仔细分析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从环境中提取用户熟悉的文化内容。在隐喻设计中,来源领域与不同的目标领域相联系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设计前明确隐喻意图,确定要表达物体的目标特征。文旅产品隐喻设计在建立目标特征时需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师要传达给用户的概念意义;另一个选择合理的实例物体来对概念意义进行表达。不能单纯地将目标领域、来源领域通过映射进行联系,必须创造意义,提升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使用体验。
来源领域的辨识与隐喻的理解是通过判断来源领域与目标领域的相似性来实现的。设计师在确定目标物体之后,了解需要表达的概念,再依据概念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找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来源物。来源物的选取首先要找到与其所表达产品的相似性特征,从需要表达的特征入手,结合产品本身,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找能够表达这些特征的来源物[11]。通过相似性判断模型,对来源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对来源物的整体或局部特征属性进行分析,确定能够满足隐喻文旅产品属性和关系的表达要素,对其进行特征提取,主要包括色彩、材质、形态、功能等方面的特征[12]。
注重隐喻在设计产品时所扮演的角色,尽可能地强调首要含义,缩小潜在来源领域的范围,选择那些表现优秀并具有突出特征的类别,考虑来源领域与目标领域之间能否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根据映射模式,创造内涵深刻并能够被消费者所理解的隐喻文旅产品,从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等元件中解读某特征,更深层次地理解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旅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并在文化层次上寻求象征含义[13]。使用户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外在的文化意象进行识别和解读;另一方面对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感知和意会。
以产品属性为目标类别,将壁灯作为目标物体,以广西壮族文化为来源类别,探讨隐喻设计下的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隐喻壁灯产品中的应用实践。
在构思阶段,探索广西壮族的相关文化,并在众多隐喻来源中确定“绣球”这一主题。广西绣球又名为“堆绣绣球”,由手工艺人采用“堆绣”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做工精细,分为12瓣,各瓣以吉祥物装饰。花瓣面上的图案多为平面式,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壮族春节期间会集体抛绣球,所抛的绣球为多面形,布面外面绣花鸟,内里填充木棉花,四角缀有彩色布条。拱手抛掷,且绣球需以弧线抛出,成为青年人之间的定情信物[14]。由此,设计实践以壁灯为目标物,以广西壮族绣球为来源物进行创作。
壁灯和绣球文化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物体类别,满足符号类别相异。在物体相似性中,绣球的花瓣形态和壁灯的椭圆灯罩具有相似的形态属性,且壁灯“支架”的形态与抛绣球的轨迹相似。而镂空的“灯罩”与裹着“彩布”的绣球外层结构相似,并应用聚丙乙烯材料来诠释其高级感。最后,“灯”和“绣球”都被赋予温馨爱情之意,“开灯”具有光明之意,与“接绣球”是爱情的希望具有相同的积极乐观的内蕴。如图6所示,表明“绣球”与“壁灯”成为相似性极高的隐喻组合。
图6 壁灯—相似性判断
在创作阶段,以“机能(形态、形态)”的模式,对实例物体壁灯的基础特征进行提取组合;再对绣球文化进行分析,以“动作(元素、元素)”提取其关键的特征组合,结果见表2。再以结构映射为准则,依次进行特征组合的关系与元件的映射,并从配对中推论出隐喻壁灯的特征组合。
如见7所示,在关系映射中,实例壁灯的“悬挂”无法与广西壮族绣球的关系配对,但确实是隐喻壁灯的基础条件,因此沿用“悬挂”作为推论的必要机能。在元件映射中,“墙面”无法与其它元件配对,因此继续以“墙面”作为推论的必要元件。在其他元件的配对中,“灯罩”找到与“花瓣状”在外形方面的对应关系,因此得到“花瓣灯罩”的形态设定。由以上推论得出隐喻壁灯具有“墙面悬挂花瓣形灯罩”的特征组合;“拉放”的特征组合是间接配对下的结果,在关系映射中,“掷””和“接”与“控制”配对,得到“拉放”的开关机能。在元件映射中,“彩带”与“开关装置”配对得到“线性开关”的装置形态,“绣球”与“灯形”配对,得到“闭灯”的状态。由此,联想出“以线性开关来控制闭灯的机能状态”;最后,“互换”是直接配对的结果,在关系映射中,“控制”与转变配对得到“互换”的双重机能。在元件映射中,“爱情”与“灯形”配对成为“亮灯”状态,通过之前配对得到的“闭灯”结果,推论出隐喻壁灯具有“闭灯和亮灯相互转换”的特征组合。
表2 壁灯—特征提取说明表
Tab.2 Wall lamp: feature capture specification
图7 壁灯—特征组合映射图
提取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为来源物的“绣球壁灯”,结合LED、聚丙乙烯材料,以隐喻设计手法呈现广西壮族文旅产品之美。建构过程见图8。造型以简化绣球的花瓣形为主,利用聚丙乙烯做成灯罩,赋予传达爱情与光明的含义,唤起对壮族绣球文化的认知,并搭配金属材质的支架使其悬挂于墙面上;以白色LED灯作为主要灯源,与温暖的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视觉焦点;有别于当代的按钮式开关,“绣球壁灯”以线性装置为开关,经由“拉放”的状态,使灯源变亮;金属支架可调节,任意调整壁灯的位置。绣球壁灯以掷绣球的形式悬挂于墙面,极简的外表下赋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整体来说,以隐喻手法映射壮族绣球的隐喻壁灯,赋予绣球壁灯情感价值,是运用设计将文化元素带入生活,以提升精神层面的新形式[15]。用户在使用绣球壁灯的过程中,可联想起“抛绣球”的美好回忆。
图8 绣球壁灯—建构过程
文旅产品是用户需求、产品属性和文化表达的复合载体,设计过程也是协调用户、产品与文化关系的过程。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少数民族文旅产品的设计方法,并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来源物,以灯具为目标物的创作。隐喻文旅产品设计应以突显关键性的特征相似为前提,适当结合特征元素的造型,在目标与来源的脉络融合间,寻求意念传达的平衡,从而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同时,研究所涉及的结构映射方法、特征提取模式,将会在设计中不断改进,以对民族文旅产品中隐喻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化与探索。
[1] CASAKIN H. Metaphors in Design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0 7, 1(2):23-35.
[2] MARKUSSEN T. Bloody Robots as Emotional Design: How Emotional Structures may Change Expectations of Technology Use in Hospit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09, 3: 27-39.
[3] 邓滔, 谭征宇. 移动应用反馈机制中的隐喻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6, 37(14): 81-85. DENG T, TAN Z Y. Metaphor Design in Mobile Application Feedback Mechanism[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6, 37(14): 81-85.
[4] 宁斌, 刘芳, 刘志雄, 等. 面向中国风格海报视觉隐喻设计的创造力支持系统研究[J]. 图学学报, 2023, 44(4): 838-848. NING B, LIU F, LIU Z X, et al. Research on Creative Support System of Visual Metaphor Design for Chinese Style Posters[J]. Journal of Graphics, 2023, 44(4): 838- 848.
[5] 林宝珠. 隐喻的意识形态力[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132-165. LIN B Z. Ideological Power of Metaphor[M]. Xiame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12: 132-165.
[6] 吴念阳.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M]. 上海: 百家出版社, 2009: 35-70.WU N Y.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Metaphor[M]. Shanghai: Baijia Press, 2009: 35-70.
[7] GENTNER D.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 Cognitive Science, 1983, 7(2): 155-170.
[8] 赵艳梅. 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隐喻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9, 40(20): 125-129. ZHAO Y M.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 Product Metaphor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0): 125-129.
[9] 邢亚龙. 文化符号视角下的澳门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4): 392-400. XING Y 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Macao Tourism Souveni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ymbol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4): 392-400.
[10] 余从刚, 赵江洪. 一种基于隐喻思维的产品设计创意方法[J]. 包装工程, 2013, 34(12): 68-71. YU C G, ZHAO J H. A Creative Method of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Metaphor Thinki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3, 34(12): 68-71.
[11] 耿蕊. 隐喻设计理念在吸尘器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14, 35(20): 38-41. GENG R.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Concept in Vacuum Cleaner Chape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4, 35(20): 38-41.
[12] 赵艳梅. 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隐喻设计方法应用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3): 172-174. ZHAO Y M. The Research of Metaphor Method Applic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Users[J]. Art and Design, 2009(3): 172-174.
[13] 林霜. 产品设计隐喻创意思维研究[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6(1): 105-107. LIN S. Research on Creative Thinking of Product Design Metaphor[J].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6(1): 105-107.
[14] 廖燕.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靖西壮族绣球文化研究[J]. 歌海, 2021(5): 73-78. LIAO Y. A Study on Embroidery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Ji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J]. Songs Bimonthly, 2021(5): 73-78.
[15] 王小妍, 李超德. 基于隐喻映射的产品感性关联认知分析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20, 26(3): 76-80. WANG X Y, LI C 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 Perceptual Relevance Cognition Based on Metaphor Mapp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20, 26(3): 76-80, 86.
[16] 景楠, 王雪婷, 丁晓宏, 等. 莫高窟壁画文创产品隐喻设计方法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 29(8): 78-82. JING N, WANG X T, DING X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Method of Mogao Grottoes Murals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s[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2, 29(8): 78-82.
Metaphorical Design Model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ZHOU Yi, HAN Tiantia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6, China)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re based on culture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carrier. Metaphor is usually used in their design. The work aims to combine the contrast model with the structure mapping model to construct a thinking framework based on features, relationships, and similarities, and establish a design pattern suitable for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similarity judgment, feature extraction pattern, and feature combination sequence diagram. With ethnic culture as the source, tourist souvenirs as the target for design practice, and relationship similarity as the framework, relevant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assembled, reorganized, and transformed into metaphorical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Through similarity comparison, abstract cultural concepts were combined with concrete cultural objects, and metaphorical targets and metaphorical sources were defined through extraction,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o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with unique shapes, innovative functions, and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for ethnic minorities.
product design; metaphor; design metho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TB472
A
1001-3563(2024)02-0424-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2.047
2023-08-19
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MZ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