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对策

2024-02-21 21:20:24郭曼董自稳牛健峰
今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基层工作

郭曼 董自稳 牛健峰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对其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部署。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大学生培植理想信念扎根基层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扎根基层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要通过学校主体、思政融通、企业参与三体联动培植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对策,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水利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水利专业学生;基层工作;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144-05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时代新人培育研究”(2022SZ024);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2023KY1123);2021年廣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重点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概论》课‘金课’建设的实践研究”(2021zd10)。

一、培植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必要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兴旺,基层水利人才面临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吸引高质量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突破难题的有效方法。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基层水利人才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人才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推动水利专业学生投身于基层水利行业是战略所需。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基层水利人才面临较大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河湖治理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这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而现代水利人才欠缺是制约基层水利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推动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投身于基层水利行业是发展所需。

(三)推动基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破解基层人才瓶颈的有效举措

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要求,要积极落实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基层水利单位急需人才,解决基层水利单位人才紧缺问题。高职院校探索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培育能够有效激发水利专业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基层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二、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弱化,主动担当意识有待增强

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能否树立扎根基层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基层水利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强国的建设。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侧重个人价值、关注个人得失,忽略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部分大学生对前往基层一线和边远地区较为排斥,对基层水利建设的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未有效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主动担当意识有待增强。

(二)自我认识不足,职业定位较为模糊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不同的社会阅历和专业素养形成了差异化就业观念。首先,“应付式”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就业过程中自我认识不足的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就业选择非理性化,无法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自我拔高”或“过分贬低”的现象。其次,自我认识不足导致职业定位较为模糊。部分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未能深入了解自身专业技能与未来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业目标不明确,容易将实际利益作为评判职业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种职业价值观成为了阻碍扎根基层的不利因素之一。

(三)受消极舆论影响,基层就业意识较为薄弱

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消极思潮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多数大学生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导向,深耕基层,愿意担当起新时代水利人的使命与责任,但受实用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冲击,认为基层工作不够体面,扎根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够高。其次,部分媒体的消极舆论导向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1]。部分媒体为获取高流量而断章取义,为博眼球而歪曲引导,夸大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形式主义问题,从而给公众留下一种印象,基层工作不能充分展现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困扰。

三、培植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对策

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因此,高职院校要培植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就要在实践探索中联合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学校主体、思政融通、企业参与三体联动的培养对策。

(一)学校层面

学校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主要阵地,要通过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导向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营造浓厚的扎根基层的社会尊崇氛围,增强对一线岗位的职业认同,为现代水利事业培养能吃苦、敢担当、乐奉献的人才。

1.加强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扎实推进水利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是面向水利专业学生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争取做到基层就业宣传方式“全方位”、宣传互动“零距离”、宣传内容“即时通”,为学生搭建完善的就业辅导平台,拓宽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是解决就业政策宣传贯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比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园融媒体上广泛宣传基层就业政策,组织“基层就业面对面”企业宣讲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建立的大学生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各地基层就业政策咨询服务,促进了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2.健全基层就业导向的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必须不断健全基层就业激励机制,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基层就业,干起来有动力,做起来有活力。健全激励机制,首先要树立典型,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使他们尽早了解基层工作实际,确立基层工作目标。其次,要明确基层单位身份地位,尤其是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讲解,增强水利专业学生对基层工作者身份的认同。最后,要强化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磋商达成共识并促进落实,使学生关切的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实施,打消学生对职业待遇方面的担忧,多方面培养学生与基层单位之间的亲密度,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基层单位的职业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留的下、稳得住”的预期目标。

3.营造“知水爱水为水”的校园文化氛围

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将校园活动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打造“水系列”品牌,營造“知水、爱水、为水”的文化氛围,强化水利专业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比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地发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提升水利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职业认同,通过打造“水情实践教育基地”、举办“水文化活动月”“水情宣讲”“节水知识能力比赛”“工作过程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出“知水爱水为水”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铸牢忠诚干净担当之魂。其次,要探索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校园文化多重载体宣传工匠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利基层工作对整个职业发展的利好以及自身专业技能在水利基层工作中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专业特点、性质出发考虑职业选择,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比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努力挖掘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重视宣传本校或高职教育出身的水利工匠或水利领军人物,增强工匠案例的亲和力,拉近水利专业学生与工匠之间的距离,推进“工匠精神”入脑入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教学层面

要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统筹各教育要素间的合力,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体系,实现思政立体融通,提升育人成效。

1.聚焦专业特色,构筑“铸魂笃行”思政课程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展现着独特优势。

首先,思政课堂担负着主渠道作用,要做足“水文章”,构架理想信念教育内核,培育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社会、民族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金课”建设为契机,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讲述我国水利发展史展示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构建“水之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大国水利建设成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铸造“水之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下,以“大国水利主题实践活动”为主题进行水利基层服务实践,塑造“水之行”,从而培育肩负国家水利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其次,要讲好“水故事”,以新时代水利精神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新时代水利精神激励着水利专业学生对自己水利人“身份”的认同以及对水利事业的热爱。新时代水利精神引导他们要以水利建设为已任,为实现水利行业的兴旺发达目标而努力奋斗[3]。高职院校要将国家水利时政热点融入课程内容,深挖水利行业典型事例,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贯穿教学始终,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全球第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等生动素材,通过工程纪录片、现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本行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国家的强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立志为国家基层水利事业奉献青春。

2.构建多元协同、全程融入的“三全育人”体系

首先,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水利专业教育全过程。第一,引导水利专业学生树立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将基层就业视为服务人民的鲜活实例,同时注重全过程培育,在入学教育至毕业生离校的整个环节中进行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教育,将促进基层就业政策的着眼点由“毕业生求职时”前置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基层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4]。第二,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基层就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基层就业的志向,达到自身职业发展、理想目标实现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目的。

其次,社会实践教学要帮助学生筑牢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并在实践中形成对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理性认识,坚定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要有效利用自身产教融合与“实训”课程的发展特色,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基层工作实际,客观看待基层就业待遇、条件等问题。第一,与基层水利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在锻炼学生基层工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水利基层单位形成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基层就业现实,增强自身职业使命感。第二,精心配备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对水利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并挖掘水利基层实践中的“课程思政”要点,以此来更好地培育学生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念。第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本领,并做好相关心理辅导,提升其基层工作适应能力,增强扎根基层的定力,从而保证水利基层单位人才“留的下、稳得住”。

再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融入水利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课程,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同从事职业有效对接的窗口与平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对从事行业的理解与认同,不断增强职业自豪感。第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师要深挖水利精神课程元素,熟知“十四五”水利人才建设的文件要求,并对重点、要点进行解读,提高学生对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与了解。第二,通过对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纪录片或宣传片的展示,让学生学习水利基层工作队伍中先进模范的优秀事迹,逐步引导他们投身于国家基层水利事业发展的大潮之中,培育他们“知水、爱水、为水”的职业素养。

最后,要优化就业课程教师队伍结构,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就业课程作为引导水利专业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主阵地,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第一,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就业教育理论扎实、就业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基层工作经验的教学队伍,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水利专业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与就业前景,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心。第二,要积极完善水利专业学生就业反馈机制,拓宽在校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对就业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反思往届水利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深入了解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取专业培养提升与改进的参考目标,并进行调整与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销对路”。此外,学生要积极了解用人单位对在岗校友的用工评价信息和结果,对照自身,查缺补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

(三)企业层面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追求,需要多主体对其进行长期、持续、系统地培养和磨炼,才能真正转变为行动力和价值观。企业作为理想信念培育的主体,肩负着学生就业后持续形成高尚价值追求的重任,要通过培训强化、文化浸润、政策倾斜等机制使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持续发力,破解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出现的“留不下、稳不住”难题,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双元机制同心共育,强信念爱水利事业

首先,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教育与培训同时发力。为确保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基层水利人才定向)班,开展“单位+院校+企业”的联合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意愿,整合教育资源,传承水利精神,让学生找到职业归属感和存在感。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企业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返校培训,强化其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其次,拓宽校企合作方向,打破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思维禁锢,加强校企合作在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方面的力度,有效缩短学生的技能与素养实力之间的差距,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最后,着力解决思政课如何结合水利专业开展教学的难题。思政课教师需要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教学案例库,邀请行业劳模、工匠走进教学课堂,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树立水利人的职业理想,强化学生投身水利事业的理想信念。

2.党建品牌夯实信念,文化浸润扎根基层

首先,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树理想、强信念、促发展”为主线,打造以红色文化教育、党史教育、工匠精神传承、企业文化内涵建设为一體的党建品牌。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主题鲜明的党日活动,润育新时代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其次,企业文化浸润,凝聚榜样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新时代水利精神为依托,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示范作用,树立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扎根基层的典型代表,通过宣讲、指导的方式宣传先进事迹,使基层人才形成对基层工作的情感认同,并由感而悟形成职业认同。

3.聚焦基层解决难题,政策倾斜躬身践行

首先,破解基层水利人才“留不下、稳不住”的难题,企业就要聚焦基层的所需所盼,出台惠及基层水利人才的倾斜性政策,把工作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相结合。其次,赋予基层工作者参与权。在制定考核标准、职称晋升条件等方面充分考量基层工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树立建功立业在基层、责任担当显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构建自下至上的职业晋升机制,强化基层工作者身在基层、心在基层、建设在基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他们坚定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投身人民水利的伟业建设。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引导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利人才保障,高校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健全基层就业导向机制、营造出在基层大有可为的浓郁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其特殊优势,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确保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企业要同心同育,健全基层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扎根基层、实现自身价值的文化氛围。通过学校主体、思政融通、企业参与的三体联动机制,学生能够自觉地将个人职业发展同国家基层水利事业相结合,坚定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盖旭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20.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陆健,王宾,李春成,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新时代水利精神有效融合的“753”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水利,2021,42(5):176-180.

[4] 马莉萍,刘彦林.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32-46.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基层工作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7:40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5:55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57:20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03:12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41:04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固本强基 推动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2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
中国火炬(2013年10期)2013-07-24 14:42:33
深入调研 创新思维 破解基层工作难题
中国火炬(2013年9期)2013-07-24 14:19:47
这里是一座富矿:长沙市各级关工委基层工作成绩斐然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