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毅
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曾称,与华为的合作,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去年底,新发布的M7累计大定突破12万台,赛力斯连续创下过万月销量。友商也主动避其锋芒,直言“打不过”。
赛力斯与华为的关系日趋亲近,张兴海也清醒意识到,赛力斯不会是华为的独家选择。
华为已宣布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与江淮汽车合作造车。长远来看,智能驾驶技术不是赛力斯独享的优势。
张兴海正在努力做强赛力斯——结盟供应链伙伴、迭代自研增程技术,为下一个爆款车型做准备。
去年10—11月,新M7的销量分别为10547辆、15242辆,占当月销量的70%以上。
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透露,问界新M7累计大定已超12万台,今年1月开始,月交付能力将达到3万台。
新M7大幅扭转了赛力斯的销量颓势,得益于华为品牌的加持和产品自身的高性价比。
“首先,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转机,让市场热度抬头。其次,提高车型功能配置(如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定下低于竞品的售价。”一名汽车行业人士表示。
按照可比车型来看,走增程技术路线的理想L7,在规格和参数上与问界M7(老款)接近,配置及性价比还更胜一筹。
新M7上市,主要瞄准竞争对手——走增程技术路线,比理想L7的起售价低了7万元。结果证明,这一市场策略取得超预期的成效。
“以价换量的不仅有赛力斯,比亚迪、合资品牌也都在降价,这是市场普遍现象。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赢家。”汽车行业分析师郑谊表示。
短期来看,受益于M7大卖,赛力斯的股价从去年8月底的32元/股,一路攀升至今年初的超70元/股,市值突破千亿。
不过,赢得销量之后,赛力斯的财务情况并没有好转。
到去年9月末,赛力斯年内累计亏损22.9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56.48亿元,同比下降47.25%,扣非净利润为-11.30亿元,较前两季亏损额扩大。
到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31.74亿元,压力很大。
“新M7说明,赛力斯与华为合作已经取得第一步的成功。难度在于,如何在不扩大亏损甚至减少亏损的前提下,把年销量提升至20万台。”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表示。
过去两年,赛力斯在技术和产品力上,一直苦练内功。
比如,自研的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DE-i),打造了具备多场景识别能力的智能增程动力系统。
新M7卖爆,也考验了赛力斯的汽车制造核心能力。实现月销过万,理想L7用了2个月,小鹏G6用了2个月,新M7在次月就实现了。
进入今年以来,赛力斯的产品矩阵也日益丰富,蓝电新能源汽车、东风小康汽车、瑞驰电动商用车等陆续上市。
当前,赛力斯有多重忧虑。
有行业人士认为,公司对自身上下游产业链建设的需求突出。赛力斯已经开始行动,以求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化被动为主动。
此前,张兴海低调走访了多家供应商,并亲自造访福耀玻璃及宁德时代总部,洽谈合作事宜。
去年底,赛力斯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将长期为AITO问界提供电池产品。
最关键的是,随着华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赛力斯如何进行产品差異化。
去年,华为在车界动作不断,尤其是升级智选车业务,成立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目的就是同时销售多品牌车型。
11月,由华为与奇瑞一起打造、同属于“界”字辈的“智界”登场,是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第二个品牌。
市场普遍认为,这预示着,在由华为主导产品研发和设计,车辆在其终端渠道销售的体系中,不会只有赛力斯。
余承东多次表态,“赛力斯是鸿蒙智行模式里合作最早、合作最深的车企伙伴”,赛力斯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然变得复杂。
从以往来看,前几款产品的热度周期,不超过6个月。
目前,赛力斯并未采取降价手段,以优化旧款库存。相反,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采取更灵活的市场策略,不断提高整体产品线的市场竞争力。
赛力斯的短板,或许就在经营上,难以形成体系化的产品策略。
眼下,刚刚上市的M9,市场压力依旧很大。
“M9定位行政用户,已有理想L9把持住了一部分市场核心用户。M9到底能吸引多少用户,是其成功的关键。”汽车分析师郑谊说。
价格也是关键,理想L9起售价45.98万,M9则为46.98万,两者几乎贴身肉搏。
“要占据后发者优势,赛力斯的成功概率不大。”一名汽车行业人士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