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毅
销量一再滑坡,广汽本田频频传递寒气。
1月初,公司发布产销快报,2023年共销售超64万辆,上年销量约为74万辆,同比减少10万辆。
去年12月,广汽本田被曝“裁员 900 人”,随后回应称“只是终止了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并提供了经济补偿,裁员消息不实”。
风口浪尖之上,广汽本田现任业务一把手高锐,压力很大。
44岁的高锐,已接任广汽本田董事长一年。此前,广汽本田已经连续两年销量下滑,显露疲态。
站在新能源主导车市走向的十字路口,高锐有心来一场变革。
高锐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后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南澳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先后在广汽多个子公司担任高管。
曾任职位包括:宸祺出行董事长、广汽集團资产管理部部长、中隆投资董事长等。可以说,高锐懂市场,也懂投资。
2022年11月,高锐履新广汽本田董事长。其上一任是广汽元老级高管李少,为广汽效命超过25年,直至退休。
迎来少壮派一把手,广汽本田却难言乐观。
高锐接过的,是个烫手山芋。2021年以后,广汽本田深陷销量下滑的泥潭,在20万级紧凑型SUV市场,明星车型雅阁、皓影双双失利。
广汽曾将失利归因于供应链受阻,尤其是2021年疫情导致工厂减产,零部件断供。
为扭转颓势,广汽提拔了一名熟悉供应链的高管李进,与高锐搭档。此前,两人曾在广汽零部件公司担任一、二把手。
只不过,进入2023年,销量疲软的内因浮出水面,直接指向新能源车的快速冲击。
高锐积极组建技术团队,但换道困难很大。
对于裁员传闻,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趋势。“随着新能源车在核心技术、生产制造、产业链等综合实力日积月累,合资品牌船大难掉头,会继续陷于被动,精简优化是必然。”
高锐不得不主动求变。过去一年,他马不停蹄,牵头新能源转型。
基于本田汽车的电动化战略,广汽本田积极跟进,定下目标——2027年后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
其实,广汽本田早在10多年前就推出了新能源品牌“理念汽车”,不过没抓住先发优势。
高锐上任之前,广汽本田已经发力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和相关车型,比如推出广汽本田新能源品牌极湃,以及相应的SUV产品e:NP1。
同时,在本田自研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技术加持下,推出雅阁混动、奥德赛混动、皓影混动等产品。
事与愿违,上述产品都没有激起大的水花。消息人士透露,e:NP1的月销量最高只有三位数。
高锐对广本的新能源布局,沿着产品和技术两端加码。
产品上,在广州车展亮相了e:NP2(极湃2)量产版,计划到2027年,e:NP品牌累计推出五款纯电车型。
技术上,加速人车交互和智能辅助驾驶落地,陆续推出以Honda CONNECT4.0和Honda SENSING 360为核心的产品。
近些年,本田中国在汽车产业上下游四处出击。
2020年,以37亿元入股宁德时代,两年后又与东风、广汽联合成立众锐贸易,集中从宁德时代采购电池。
长远看,这些都支撑着广本加速新能源转型。尴尬之处在于,留给广本后来居上的时间不多了。
“成熟合资品牌的技术和产品主要从外方输入,但智能新能源车是一个全新品类,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大量、长期投入和积累。”
汽车分析师梅松林说,前期产品市场表现不佳,广汽本田更要积极调整技术路线和产品。
稳住广汽本田的大盘,是高锐的任务。
从销量结构来看,燃油车仍在为广汽本田贡献核心销量,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其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这是转型的基本盘。
换言之,高锐要巩固燃油车的市场地位,同时发力智能化和电动化。
“总体来说,任务艰巨。”熟悉广汽本田的人士表示,无论产品竞争力、品牌建设、营销策略,还是渠道优化、技术研发,高锐团队都欠缺火候。
对于阻力,一种说法是,合资车品牌的不同股东在战略和本土化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导致转型节奏慢。
短时间内,国内自主品牌们的内卷,也给广本增加了更多压力。
从e:NP1(极湃1)到e:NP2(极湃2),在15万级的售价区间上,市场上已经相继出现智能化体验更佳的竞品。
为拓宽增量,今年高锐多次强调出口。
去年4月,广本首批出口车型ZR-V致在e:HEV,在新沙港装船发往欧洲,到5月底,出口欧洲市场超过2400台。
公司称,这标志着已具备完善的整车出口业务体系。下半年,广汽本田继续面向日本市场出口奥德赛(ODYSSEY)e:HEV车型。
对于合资品牌出海,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合资品牌本身具有国际知名度,销量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背靠中国工厂,合资品牌拥有足够的转型过渡期。
崔东树认为,合资品牌面临更复杂的利益划分,尤其中国工厂产品,有可能威胁到合资品牌的外国工厂和市场。
为了拯救陷于被动的广本,高锐正想法设法闯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