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是新时代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实践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基于我国对外援助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三个维度构建对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的逻辑认知,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典型模式和关键性问题的剖析,探析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模式,并根据国家关于“精准援助”的工作要求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高质量“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G71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24)01- 0091 - 12
高等职业教育援助历来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援助形式,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其实践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高质量地实施教育对外援助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使命与任务,对有效促进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周年。十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高等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探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打造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的创新实践模式,一批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教育援外基地和“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形成了典型模式和特色经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高质量“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对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的逻辑认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支持社会主义阵营、全力拓展外交空间,我国曾大规模开展对外援助,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是当时中国教育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国家开始进行对外援助的反思与调整。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对外援助的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区域发展失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实施对外援助的国际环境、受援国的现实发展需求等都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作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实践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对外援助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重新构建新时代对外援助实践的逻辑认知。
(一)政策层面:高等职业院校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十多年来,支撑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政策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清晰。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2]。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教育援外基地建设”等具体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4]的通知,使“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为中国教育对外援助全面升级的标志。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 2019-2021)》提出将“鲁班工坊”打造成为中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模式[5]。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提出的“中文+职业技能”概念已经成功转化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国际影响力”[6]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的重要国际化发展模式。2019年,教育部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标志着高等职业院校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2022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7],从法律、制度等层面为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实践主体,应当科学確定自身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发展窗口期和机遇期,大力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的创新实践模式,通过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自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跨越。
(二)理论层面:高等职业院校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8]。“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抓手和具体实践。
经过十年的多方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方法[9],如2021年国家发布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就明确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对外援助目标[1O]。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唯一指向人际传播的顶层设计[11],教育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主要传播力量和活动形式。在丝绸之路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中国提出了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旨在不断优化教育援助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丝绸之路地区教育共同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12]的建设内容,这是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民心相通”理念与“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的进一步深化,从国家政策、经费配套、制度保障层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对外援助给予了指引与支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引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开展对外援助实践的指导性理论。高质量的“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必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通过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能。
(三)实践层面: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特色与优势,实现“精准援助”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强调“对接沿线各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寻找合作重点”,这是对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精准援助”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在当前的对外援助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正在积极贯彻上述工作要求,如“鲁班工坊”等项目的推出扩大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一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展现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13]。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黄金十年”,中国已经基本构建起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产业融合度高,具备中国特色和国际/区域比较优势,有足够实力担负起新时代增值赋能、服务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历史重任。中国的教育对外援助由于以“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基本原则,教育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各方教育发展需求适配程度高,因此得到“一带一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新冠疫情改变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般模式,后疫情时代需要构建国际教育援助新格局,此时正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去”实施精准援助的最佳窗口期。
二、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的典型模式和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对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剖析构建起的逻輯认知,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实践中应该发挥的核心作用和肩负的重要职责。过去十年里,以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省域“双高计划”为代表的高等职业院校,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国家及地方专项政策与资源的倾斜性支持,在对外援助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典型模式。通过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职院”)、广东省域“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工商职院”)的对外援助实践模式进行的深度考察与总结,认为这几种对外援助实践的典型模式积极响应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科学选择了符合自身发展阶段需求的援助实施路径、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建设,具有可借鉴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明显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应当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为工作突破的重点任务。
(一)工贸职院与农工商职院的典型实践模式:“行业带动”模式
1.行业背景,国家“背书”
深厚的行业背景,既是中国高职学校“走出去”顺利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基础性保障,又是一大特色与优势。
工贸职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7年的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曾长期直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借助走进非洲24年积累的丰富资源,2016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开始在非洲布局职业教育“走出去”.依托该集团赞比亚分公司,联合13所国内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成立了中国一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院”),工贸职院成为创始学校之一。中赞职院成立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办学资格由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批准,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外独立创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学院,能够参加由中一赞政府“背书”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对工贸职院实施“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农工商职院是农业农村部和广东农垦总局(广东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的直属院校,广东农垦企业在“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实施的橡胶产业建设为该校高质量实施“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提供了天然机遇和实践平台。橡胶是我国战略支柱产业,国内以广东、海南为主的“热区”橡胶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家需求。广东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于2002年开始在东南亚国家布局开展橡胶产业建设,农工商职院紧抓历史机遇,积极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布局,成立了热带农林学院,发挥在橡胶、剑麻、蔗糖等热带作物种植生产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二十年来从最初配合农垦企业翻译工作资料、参与小型项目建设,逐渐渗透到专业领域合作,直至实质性承接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等中央和地方政府委托的长期性援外培训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2.定位准确、目标清晰、模式先进
工贸职院在学校“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将服务“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建设项目,明确了打造工贸品牌、中国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标准品牌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发展目标,通过参加中赞职院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人文交流和中文职业技能平台建设,在服务产业、协同行企“走出去”的创新实践中提出和验证了“一院两坊”(“一院”为中赞职院,“两坊”为鲁班工坊和中文工坊)建设模式。在“中文+职业教育”理念指引下,工贸职院与“走出去”中资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境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五个打造”,即专业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程和国际化教学资源的打造。工贸职院原计划将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优质学历教育资源向赞比亚输出,但该国现阶段对先进制造业技术需求有限,反而由于当地旅游业发达,为吸引中国游客,对掌握中文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需求旺盛。为满足赞比亚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赞职院及时调整教育资源输出思路,在当地开办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同时面向中资企业的本土员工开设了钳工、机修工、新工业通识课程等短期培训项目,开发了系列“职业技能+汉语”教材,受到极大欢迎。此外,中赞职院在“民心相通”方面的建设也颇具特色,开发了针对中资企业本土员工子女的人文交流项目,组织赞比亚青少年来华学习中文、体验中华文化、感受中国发展,主观上促进了赞比亚员工及其家庭对中国、中资企业的接纳和认同,客观上加快了中资企业和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赞比亚落地生根的进程。
农工商职院秉承“垦区产业发展到哪里,学校专业服务就到哪里”的工作理念[14],通过积极承接高层次政府援外项目,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国际化建设水平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该校在援外项目工作中有效地实施了“三对接”:对接受援国的政府部门,开展劳动力资源调研;对接受援国的职业院校,掌握当地职教发展水平;对接受援国的中资企业,基于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在政府部门提供宏观指导和经费支持下,学校聚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参与下,形成了“政校企科协同”援外培训的良性发展机制[15]。该校在实施援助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以平等相处、情感交融为基础的“民心相通”工程建设,与当地“中文教师协会”“留华同学会”一起组织华裔子弟来华寻根问祖,招收东南亚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来校接受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再回到当地的广东农垦企业就业,形成了一个国内、国外“一带一路”高素质热带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强化了东南亚地区政府、企业和民众对中国农垦品牌、产品品牌、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和院校品牌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3.国家项目,风险可控
中赞职院采用了“董事会制”的管理模式,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牵头单位任董事长单位,13所试点院校任董事单位。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工贸职院投入的资金由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海外账户持有并在严格监管下使用,投入的教育教学设备产权归中赞职院所有。从形式上看,中方投入的资金和设备只是管理地点发生了变化,没有脱离国有资产监管的范围,所以就不涉及“境外办学”中普遍担心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等关键性风险问题。另外,赞比亚虽然经济落后,但政局较为稳定,国家政策法律设置相对健全,人文环境友好,当地政府和企业渴求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对中国和中资企业及院校非常信任,提供了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赞比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存空间。
农工商职院认为“输血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方式不可持续,当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既无力全面支撑这种援助方式,从应调动受援地区自主意识、合理配置援助资源等方面来讲,亦无此必要。为降低援助风险,该校采取“轻资产”办学模式,即受援国合作方提供场地、教学设施等硬条件,该校提供教师和课程等软条件。该校的对外援助项目主要由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援外培训项目构成,学校资金设备投入少,办学成本补偿有长期性保证。此外,该校承接的政府援外培训项目主要面向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国的政府农业官员、农业类职业院校管理及教学人员和中资企业本土员工开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华裔族群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成为学校在当地顺利开展教育援助活动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力量。
4.关注利益相关方的获得感
中赞职院由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批准,根据当地劳动法规由中赞职院聘用当地人士担任校长,聘请当地教学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经中方院校培训合格后上岗执教,中方只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中赞职院日常管理,不占用当地就业岗位。因此,中赞职院作为目前赞比亚最大的职业院校之一,不但为当地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更促进了中赞双方教育教学人员在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交互与融合,各利益相关方的获得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高等职业院校拥有行业背景虽然是其“走出去”的天然优势,但是行业背景优势未必都能因势利导地形成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走出去”的最终结果,任何合作只有充分关注到合作利益相关方的获得感,实现双赢或多赢才能持久开展下去。农工商职院与广东农垦系统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为解决广东农垦橡胶集团在东南亚招聘和培训当地技术工人的难题,农工商职院在该集团泰国和柬埔寨的分公司成立了“学习中心”,开发的培训课程标准被该集团在东南亚的20多家子公司认定和使用[14]。“垦区产业发展到哪里,学校专业服务就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
(二)宁职院的典型实践模式:“校企协同”模式
1.立足本地,服务浙商
教育对外援助事业是国家工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高等职业院校投身教育对外援助事业的基本前提条件。宁职院紧紧抓住浙江省在宁波设立“一带一路”建设综合实验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该校作为服务宁波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宁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成员单位。
与工贸职院和农工商职院出身行业院校相比,宁职院虽然没有强大的行业背景作为依靠,但其探索服务“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实践模式具有另外一类典型性。该校瞄准宁波地区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企业数量多、额度高、产业领域广、所需人力资源体量大的特点[16],积极帮助浙商企业群体解决自身培训能力弱、实施成本高、效果差的用工难题,极大地降低了“走出去”浙商企业的海外员工培训成本,既为企业用工成本控制(派驻国内员工用工成本约是聘用当地员工用工成本的5倍)和经营效益增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又扩大了企业在当地招收合格技术工人的数量,凸显了宁职院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价值。
2.用共识推动共建
共建“一带一路”的欠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的“催化剂”,见證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所贡献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共识背景下,宁职院从构建援外培训机制人手,自2007年开始承办政府人力资源援外培训项目,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提供项目设置、经费支持与宏观指导,宁波一舟山港集团、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政校企协同”援外培训的良性发展机制,累计对113个发展中国家近2 000名产业界官员、职业教育官员和教师进行了培训[7]。
3.以研究为基,产教为台
为加强对受援国高等职业教育及人力资源的研究,提高教育援外项目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宁职院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共建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实施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参与完成了“也中友谊科技学院”“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的建设方案设计和筹建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援外项目设计经验和风险抵御经验。宁职院通过牵头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解决了原来单打独斗“走出去”的困境,充分利用了联盟成员单位在非洲国家的在建项目,深度参与、有序推进教育援外工作,较好地解决了高职学校教育援助工作中“去哪里,干什么”的典型问题。在产教协同合作中,宁职院的合作伙伴多为已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这也是宁职院不同于其他高职学校选择合作伙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特色所在,这与宁波地区民营企业聚集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强的区域特点有关。
4.以援助促文化交流互鉴
援助培训是国家人力资源领域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宁职院自承接国家、地方及行业企业对外援助培训以来,一直把价值理解和文化交流互鉴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体验中,特别开设了“中国国情”“中国人与哲学”等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实践体验课程[17],促进了外籍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促进了与国外政府官员、行业企业人士、培训学员和当地民众的长期交往,也有效增进了中方院校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互鉴,为援外培训长期落地构建了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三)当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近十年来,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外援助实践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工作业绩,正在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带动”“校企协同”等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典型模式,但取得典型成果的院校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国家对外援助事业的综合实力仍然偏弱,整体表现与“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取得典型成果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对外援助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交流互鉴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建设能力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整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对外援助仍然存在援助模式和覆盖面比较单一、援助项目碎片化和孤立化等问题,更缺少对教育援助实践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开展对外援助实践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打造“援助国特色”,深度调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体制,加强中外教育政策的沟通与对接[18],在对受援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精准援助计划、实行多主体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援助模式,注重在实施策略、援助管理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多下功夫。
三、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的策略与建议
基于对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实践逻辑认知和典型模式及关键性问题的剖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开展对外援助实践必须植根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科学确定对外援助实践的原则、目标与策略,注重顶层设计和援助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对外援助实践效果的评价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的能力和水平。
(一)依托国家综合性和专业性教育援外项目,做大做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项目品牌
尽管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和质量优势,但是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系统化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设还未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还未彰显等,这些都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发展阶段必须正视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不具备独立开发建设教育对外援助项目的能力之前,参加国家综合性、专业性教育对外援助项目,在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背书”下,快速完成院校实力的积累和提升,最大程度地规避境外教育市场潜在风险,获得持续稳定的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就成为最佳的策略选择。
(二)秉持平等、互鉴的原则开展人文交流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导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开展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合作伙伴的独立平等地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认识、理解和尊重受援国及地区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发展阶段,秉持平等、互鉴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文交流活动,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援助项目成为推动中外互融互通、切实提升受援国人民福祉的民心项目。以“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建设为例,中方院校要把受援国和地区的民族、宗族、风俗人情、饮食习惯、文化禁忌等特点以及教材涉及的人物设定充分考虑进去,实现教材内容情境设置的本土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匹配,避免因简单移植或生搬硬套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和适配困境。
(三)建设优质化数字教育资源
发展数字教育是国际共识。虽然接受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援助的受援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吸收世界先进教育资源的主动性和紧迫性较强。这使得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教材、场地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上必须实行高起点,以质量建设为主线,实施中国特色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要有效提高受援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还应在结构布局统筹协调中有效解决受援国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营造共享式优质教育生态环境。
(四)人才培养是援助项目建设的核心
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国将进一步深化与东盟、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以与东盟国家合作为例,共同抗疫使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了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19],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教育人文交流创设了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当前,随着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的规模迅速扩大,当地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已经成为教育援助项目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带来的先进管理技能和工业工程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地“管理与技术人才荒”的困境,更能为东盟国家服务业、制造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在2022年举行的G20峰会上,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实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援助项目,必将在高质量促进跨国人才流动、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重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东南亚、非洲和中亚是重点援助区域
东南亚地区是中华文明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该区域拥有规模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人群体,华人社团社会影响力大,华裔子女、华资企业员工对中文教育需求最旺盛,截至2022年11月,已有8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东南亚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与中国开展多邊、双边经贸人文交流的主动性高、互补性强,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对外援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广大非洲国家中一直拥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历史上,非洲曾是多个欧洲、北美洲国家的殖民地,虽然目前不少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方面仍然受到昔日宗主国的持续性影响,但是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和人民交往中始终坚守的“四项坚持”和“五不”基本原则[20],使得中非友谊历久弥坚,也成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非洲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对外援助最可依靠的政策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中亚地区国家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其中农产品贸易、农业区域合作、能源合作、交通运输合作等领域的合作需求最强、进展最快,可以成为中国高职学校教育对外援助特色项目的重点开发和实践领域。
(六)摸清援助效果底数,通过效果评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对援助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既有助于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调整援助策略,又有助于未来援助实践工作的结构布局和统筹协调。援助效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科学任务,应当在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客观、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工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从逻辑框架、评价指标、社会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检测与评价,其核心应当评价是否有利于以汉语推广为核心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互鉴、是否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是否已经形成稳定高效的交流合作共建机制、是否有助于提升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软实力、是否切实提升了受援国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是否高质量服务“走出去”中国企业等业绩目标的实现。
(七)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走向中华文明辐射能力强的地方、对华友好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如选择南亚的尼泊尔(与中国已达成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东南亚的柬埔寨(与中国已达成中一束命运共同体关系)作为重点合作国家,通过交流与互鉴提升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援助的服务能力。第二步,走向对外合作开放水平高且华人聚集的国家,实施融入文化、长入经济、汇人生活、渗入人心的“四人”工作模式,通过人文交流和产教融合,利用教育培训、科研合作、国际贸易产品联合开发等举措,进一步扩大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影响力。第三步,借助第一、二步积累的经验和基础,逐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迈进,开展境外办学、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高水平交流与合作活动,让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品牌在世界范围真正成为“民心相通”的可靠载体,高质量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四、结语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21]。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对外援助的重要实践主体,应当持续开展对外援助实践模式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已经取得典型成果的高等职业院校尤其要发挥好“头雁效应”,主动构建交流互鉴和成果共享平台。广大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主动提高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本领,积极参与和承接中国一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澜湄国家职业教育合作、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项目,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与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的相互借鉴与吸收[2],进一步发挥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为世界提供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EB/OL]. (2021 - 02 - 18)[ 2023 - 07 - 11]. ht- tp: //hprc. cssn. cn/gsyj/wj s/gjyz/202102/t2021021 8—531211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 - 07 - 29) [2023 - 04 - 20]. http://www. moe. gov. cn/jyb xwfb/s6052/moe-838/201008/t201 00802 9370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新时代教育 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EB/OL].(2016 - 04 - 30)[ 2023 - 04 - 20].http://www. moe.gov. cn/ jyb_xwfb/s6052/moe 838/201605/t20160503 241 658.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EB/OL].(2016 - 07 - 15)[2023 - 04- 20].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 274679. 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 2019-2021)[ EB/OL].(2018 - 09 - 05)[ 2023 - 04 - 20].http://www.SClO. gov. cn/xwfbh/xwbfh/wqfbh/44687/47414/xg-zc47420/Document/1716371/1716371. html.
[6]教育项目研究组.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9 - 12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 教育法[ EB/OL].(2022 - 04 - 20)[ 2023 - 04 - 20].http: //www. moe. gov. cn/jyb_ sjzl/sjzl_ zcfg/ zcfg一jyfl/202204/t20220421_ 620064.html.
[8]切實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EB/OL]. (2019 - 08 - 18)[ 2023 - 04 - 20]. 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id=1642205621692223109&wfr= spider&for= pc.
[9]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22 - 11- 18)[ 2023 - 04 - 20].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749794876604022038&wfr= spider&for= pc.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援助管理办法[EB/OL]. (2021 - 08 - 27)[ 2023 - 04 - 20]. ht-tp://www.mofcom. gov.cn/zfxxgk/article/xxyxgz/202208/20220803343817. shtml.
[11]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中的传播实践路径[EB/OL]. (2021 - 09 - 09)[ 2023 - 04 - 20].https://baijiabao. baidu. com/s?id=1710385722161910788&wfr= spider&for= pc.
[1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EB/OL].(2019 - 02 - 23)[2023 - 04 - 20]. http://www. gov. cn/ zhengce/2019 - 02/23/content_ 5367987. html.
[13]马君,李一凡,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政策的 发展历程、演进逻辑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 职业,2021( 20):20 - 27.
[14]陈慧.“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走出去” 的实践探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 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5):11 - 15.
[15]杜方敏,陈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的 探索与实践[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22:163 - 164.
L6]张慧波,祝蕾.“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 “走出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18(2):125 - 130.
[17]程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援外培训 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Jl.职业技术教 育,2015(26):1.
[18]王洋,冉毅嵩,万群,等,面向东盟留学生的艺 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1):38 - 51.
[19]陈欣,杜洁,杨茜.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在东 盟国家境外办学的问题与对策[Jl.教育与教 学研究,2022(10):120 - 128.
[20]专家解读中国对非“五不”“四不能”原则[EB/ OL]. (2018 - 09 - 11) [2023 - 04 - 20]. 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id=1611292613510051 806&wfr= spider&for= pc.
[2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 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23 - 05 - 29) [ 2023 - 07 - 11].https://www. gov. cn/govweb/ 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一6883632. htm? eqid= c77c790a0012d2a000000003647d476e.
[22]闵维方.教育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2):1- 1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Mode of Foreign Aid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HOU Song(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C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nege, Guangzhou, C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the main body of foreignaid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the new era and play a central role. Based on the new changes and requirements of China's foreign aid and managementsystem innovation, an analysis from perspectives of policy level, theory level and practice level is made to form a new logi-cal co~i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practic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id . Through researches and analy-sis on the cases of typical modes and key issues by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mod-el of foreign ai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It also puts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work requirements on "precision assistance", so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go out" with high quality in thenew era .
Key words :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 foreign aid; practical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