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

2024-02-20 01:13唐锋张思湘蔡迎旗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1期

唐锋 张思湘 蔡迎旗

[摘 要] 高质量幼儿园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高质量幼儿园应是对儿童友好的、拥有适宜环境的幼儿园。班级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儿童积极探索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采用马赛克研究方法,结合观察和访谈教师探究“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特征。研究发现其特征主要有:主题符合儿童兴趣、贴近儿童生活,色彩明亮丰富、符合儿童个人喜好,材料常见、美观且有儿童元素,布置整齐、有趣且可互动,高度适宜儿童身高。以此特征为参照物扫描班级主题墙创设现状发现,主题墙的主题虽然贴近儿童生活,但是忽视儿童兴趣与需要;材料虽然常见且美观,但是儿童元素少;布置虽然整齐有序,但是互动不足;高度虽然比较适宜,但是缺少挑战。据此,从主题墙的主题选择、材料运用、布置装饰和高度设计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

[关键词] 高质量幼儿园;“儿童的视角”;班级主题墙创设;马赛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24) 01 - 0116 - 1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子系统[2],而高质量幼儿园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基础性支撑。高质量幼儿园有其复杂的评价指标,如果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那么高质量幼儿园应是儿童本位的、对儿童友好的幼儿园,应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儿童的想法、意愿,拥有适宜环境的幼儿园。[3。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隐性课程,也是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创设。

幼儿园班级是指幼儿园按照儿童年龄设置的行政班级,“是幼儿园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幼儿进行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场所”[4]93。幼儿园班级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依据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计划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墙面,主要包含班级活动室的内外墙面、班级走廊墙面等。这里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教师与幼儿围绕具有内在脉络或价值关联的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5]。一般而言,幼儿园以年级为单位一至两个月内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各个班级又可以围绕中心主题生成不同的具体活动主题。可见,班级主题墙不仅是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也是儿童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重要平台,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和评价以及儿童的自由探究、社会交往、审美表达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然而在实践中,主题墙主要还是由教师创设,儿童参与的内容少、程度低。近年来,虽然儿童参与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园长等相关成人的接受和认同,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参与班级主题墙创设,但是这种参与仍然受到许多限制,教师依旧掌控着主导权,主题墙创设中的儿童主体性彰显不足、“儿童的视角”体现不够,难以适应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此,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规定对“环境创设”等内容进行评估,并提出要坚持“儿童为本”和“科学评估”等基本原则,要求幼儿园“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要创设适宜儿童的教育环境,倾听儿童的心声就是前提条件。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将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定为“倾听儿童,相伴成长”[7]。可见,“倾听儿童”已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儿童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的对象而存在的,他们的声音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儿童和成人都是积极的社会建构者,成人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权利。近年来,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新童年社会学等力量的推动下,儿童研究逐渐引入“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参与,作为成人的儿童研究者也开始自觉地寻找、倾听儿童的声音[9],在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的视角”的新研究取向。“儿童的视角”强调该视角由儿童所拥有、为儿童所赋予意义,“儿童的视角”研究超越了“对儿童的研究”,表现为成人“与儿童一起的研究”10]。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有关“儿童的视角”的研究主要涉及幼儿园区域环境和区域活动等方面[11-13],较少涉及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内容。而有关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14-16实证研究很少,“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研究则更少。因此,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有必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了解儿童对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看法,探究“儿童的视角”下班级主题墙的特征,分析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为幼儿园其他区域的环境创设提供参考,为提高幼儿园班级环境质量、增强儿童的主体性等方面提供实证支持,从而为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环境力量。简而言之,本研究主要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具有哪些特征?对照这些特征,现实中的班级主题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基于“兒童的视角”创设幼儿园班级主题墙?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参与者的选定

本研究遵循目的性取样原则,选取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C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C园重视主题教育活动,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并将主题墙创设作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者经常去该园观摩学习并参与教研,与该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机选择C园的两个中班(A班和B班),通过预访谈,并在征得园长、班级教师、儿童及其家长同意后,随机邀请两个班的32名儿童(男孩17名、女孩15名)参与研究。选择中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小班儿童的绘画、摄影等表征能力较低,而中班下学期的儿童相较于小班儿童在思维发展、社会交往、绘画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增强.便于研究者组织儿童会议、儿童之旅、自主绘画等活动。同时,经过研究者的预实验,中班儿童已经具备使用简单设备进行独立拍摄的能力。第二,马赛克方法的运用周期较长,研究者进入幼儿园现场是在下学期,如果选择大班,大班儿童毕业就可能造成研究参与者的缺失。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研究者对参与研究的儿童姓名根据其姓名拼音进行匿名处理,参与研究的儿童基本信息见表1。同时,研究者邀请了两个班的4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并对她们进行了访谈和观察。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马赛克方法。马赛克方法(Mosaic Approach)又被译为镶嵌法,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Clark)与彼得·莫斯(Peter Moss)于2001年提出,是一种主要用于了解儿童尤其是幼童“未能直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的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与参与式研究方法(如让幼童使用相机拍照、旅行和绘图、画画、角色扮演等)相结合[17],旨在让儿童真实、自然地参与研究。马赛克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通过儿童能掌握且感兴趣的方法来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让儿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结合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特点,同时考虑到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因素,本研究主要使用以下方法。

1.儿童绘画。绘画是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表达内心想法的重要方式。研究者组织“我是小小设计师”绘画活动,让儿童画出自己喜欢的班级主题墙。绘画结束后让儿童讲述作品的内容及含义,从而探索“儿童的视角”下班级主题墙的特征。研究者对绘画活动进行录像,作为后续研究的原始材料。

2.儿童自主摄影。儿童非常喜欢摄影,让儿童拍下自己喜欢的主题墙有利于探索“儿童的视角”下班级主题墙的特点。研究者让儿童用手机拍摄班级主题墙上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地方,记录儿童对班级主题墙的关注点;并且利用照片作为谈话媒介,了解儿童拍摄的原因,从而分析儿童喜欢的班级主题墙的特点。研究者对谈话进行录音,作为后续研究的原始材料。

3.儿童会议。儿童在宽松自由的同伴交流中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研究者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在提出与班级主题墙相关的话题后,鼓励儿童自由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研究者作为倾听者,不评论儿童的观点,而是充分尊重儿童的表达。研究者对会议进行录音,作为后续研究的原始材料。 4.儿童之旅。儿童之旅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在本研究中,儿童之旅由儿童主导,带领研究者参观班级主题墙,介绍班级主题墙的布置以及自己对主题墙的看法并且拍摄照片。研究者对旅行过程进行录音,作为后续研究的原始材料。

5.观察法。主要观察、记录两部分:一是观察、记录班级已創设主题墙的基本情况,主要包含主题墙的主题、材料、色彩、布置和高度等;二是观察、记录儿童与班级主题墙环境的互动情况,并记录儿童的表情、行为及对话,从而了解儿童对班级主题墙环境的态度。

6.访谈法。研究者与A班和B班的4名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班级主题墙创设的基本情况,了解教师对班级主题墙创设的认识、困境和需求以及幼儿园的相关做法等,从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法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例如,儿童绘画和儿童自主摄影既是儿童谈话的可视化表达,又可以成为引出儿童谈话的线索,在儿童之旅过程中也可以辅以自主摄影。每一种方法获得的信息就如同一片“马赛克”,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构成“儿童的视角”的完整图景。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者将收集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儿童会议记录、儿童之旅记录、儿童与主题墙互动的观察记录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全部转化成word文档形式,并按照扎根理论“开放编码一主轴编码一选择编码”的三级编码技术,使用Nviv0 11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最终,研究者提炼出283个参考点(意义单元),据此形成45个自由节点,并编码形成12个树状节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5个核心类属。如儿童LMC在儿童会议中说:“我喜欢这个,两朵小花,像真的一样。”研究者将此原始资料中的参考点归纳建立自由节点“逼真材料”,与自由节点“塑料材料”“自然材料”等一起进一步概括为树状节点“熟悉度”,核心类属为“材料”。核心类属和树状节点包含的参考点数及所占百分比见表2。

(四)研究效度的把握

在质的研究中,效度是用来评价研究结果与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以此来反映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18]。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量避免效度“失真”。首先,研究得到了C幼儿园的大力支持。C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幼儿园的氛围和谐自由。该园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也非常欢迎高校教师来园开展研究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者和该园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研究顺利开展。其次,研究者自2022年2月底进入该幼儿园,直到学期末离开(大约持续4个月),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该幼儿园,与该园的A班和B班儿童在一起相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为减少成人角色对儿童的影响,保证研究的信效度,研究者从穿衣、言行等各方面尽量模仿儿童,扮演“非典型成人”角色,与儿童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便于了解儿童真实、自然的表现,获得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再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完全遵循儿童自愿原则,儿童有权决定是否参与研究,并且可以随时退出研究。最后,研究者在征得园长、教师和儿童家长同意后,对相关研究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签订保密协议,并且尽可能在当天及时将录音录像转录为文本资料,作为支撑研究的素材。本研究编码使用的资料全部来自研究者扎根的现场,论文中运用的访谈材料全部是受访者的原话,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感。以上种种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本研究的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通过整理、分析儿童观点提取出“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五个要素,按照儿童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主题、色彩、材料、布置、高度,见表2,据此构建“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分析框架。

(一)“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主题的特征

1.符合儿童兴趣。研究者先不规定绘画主题,让儿童自由创作,以发现儿童的兴趣点,结果发现儿童画的主题主要有动物、植物、过新年等。在“动物世界”主题的儿童会议中,儿童XZT说:“我喜欢小兔子,这是小兔子的家。”儿童HYN也提到:“我喜欢小蛇,我觉得很可爱。”在“动物世界”主题绘画活动中,儿童HYN画了8条小蛇,还有小草和山,小蛇生活在草丛中。Nviv0 11词频统计显示,“小朋友”“恐龙”“兔子”“春天”这几个词语出现频率较高。总的来说,大部分儿童都格外喜爱动植物类主题的墙面。

2.贴近儿童生活。研究者组织儿童在“春暖花开”主题下自主绘画,发现儿童的绘画作品中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如花草树木和蝴蝶等。在绘画后的儿童会议中,儿童ZYF指着画表示:“树发芽了,这里还有一棵圣诞树,还有小草,刮风了。”儿童WJL也提到:“小树、小草和小花,都是绿色的,还有太阳和云朵。”儿童WT指着自己的画描述:“这是小蝴蝶,它在那里飞。”可见,儿童喜欢贴近实际生活的主题内容,相关的生活经历为儿童游戏提供了经验支持。因此,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内容受到儿童的喜爱。

(二)“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色彩的特征

1.色彩明亮、丰富。据观察,儿童比较喜欢黄色、浅绿色、粉色等色彩明亮的墙面,儿童会伸手触摸,还会和同伴表达自己对这些色彩的喜爱。从儿童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儿童喜欢明亮的色彩。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有儿童画了黄色的大海、绿色的海草等,在之后的儿童会议中,儿童WYC就表示:“我就是喜欢黄色,所以我画了黄色的大海,还画了黄色的鱼。”同时,儿童也比较喜欢色彩丰富的物品,色彩丰富的画、墙面等一般都会受到儿童的喜爱。在儿童之旅中,很多儿童都表示喜欢黄色、绿色、粉色等颜色丰富的墙面。在“美丽春天”主题绘画中,很多儿童都用了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多种颜色。

2.符合儿童个人喜好。部分儿童还喜欢黑色、棕色、蓝色等并不鲜艳的颜色,首要原因是儿童的个人喜好,有些儿童认为黑色也很好看。其次,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例如,有儿童在生活中见过棕色的树干、黑色的汽车等事物。此外,色彩的运用情况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儿童绘画中只有一两种颜色,而有的画面色彩则非常丰富,这可能也与个人喜好有关。

(二)“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材料的特征

1.材料常见。在儿童会议中,在研究者询问“如果是你来设计这个墙面,同样也是画这个恐龙,你会用什么材料”时,儿童XJX说:“在纸上画出来。”儿童LJZ表示:“还有橡皮泥,但是这个学期还没玩过呢。”儿童LZM用手比划着描述:“还可以用积木。就是那种尖尖的积木(用手作出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手势),把它贴在上面。”另外,观察发现,儿童很喜欢走廊墙面上的塑料假花、塑料树枝等材料,经常会有多名儿童围观、触摸。在自主摄影时,有儿童拍摄了塑料树枝、松果等材料,并且喜欢用手去触摸。可见,儿童喜欢自己使用过的或者生活中常见的、逼真的材料。

2.材料美观。据观察,儿童喜欢美观好看的材料。在儿童之旅中,当研究者询问儿童为什么拍摄某个地方时,儿童ZYH说:“因为这里有两个小松果,我觉得很漂亮。”在儿童会议中,儿童XZT表示:“我喜欢这两朵小花,它们好漂亮啊!”可见,儿童喜欢美观的材料。而儿童喜爱的这些美观材料大多颜色鲜艳、形状可爱有趣。

3.体现儿童元素。在儿童自主摄影与儿童之旅过程中,儿童对自己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中有自我元素的材料会更加偏爱,常常兴奋地带领研究者和教师参观自己完成的作品。在儿童之旅中,儿童uz说:“我喜欢这个,因为是我和妈妈一起做的。”在儿童自主摄影中,儿童LKJX指着照片说道:“我最喜欢这个照片,是我跟爸爸妈妈在松雅湖玩的时候拍的。”

(四)“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布置的特征

1.可以互动。本研究发现,儿童喜欢可以互动的墙面环境。在儿童之旅中,儿童ZXM站在一幅画有仙人掌的画前,用手戳了戳仙人掌上的花和小刺,假装说:“老师,我的手痛,是被仙人掌的刺扎伤了(伸手指了指墙上的画)。”互动性不仅是指墻面有许多互动性强、可操作的装饰,还体现在墙面有体现儿童元素的装饰,儿童喜欢与这类装饰互动。在儿童自主摄影和儿童之旅中,儿童非常乐于向他人介绍有自己的作品、照片、亲子打卡记录等元素的墙面布置。

2.整齐有序。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秩序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外部的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己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19]。据观察,儿童喜欢整齐有序的环境,例如,有儿童抱怨走廊墙上的麻绳太乱,并且主动要求去摆放整齐。动手操作材料时,儿童也喜欢有序摆放。

3.有趣漂亮。据观察,儿童喜欢墙面上有趣、漂亮的布置,例如,摄影作品中的恐龙、猴子、兔子等动物造型,以及松果、塑料树枝、圆形木片等。在儿童会议中,儿童HYN说道:“我喜欢这个恐龙,它好可爱噢!”在儿童之旅中,儿童JPL说:“我喜欢这个形状,是心形的,颜色也很漂亮。…

(五)“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高度的特征

1.可以直接触碰到。观察发现,儿童喜欢可以直接用手触碰到的墙面高度,这便于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走廊上的主题墙面高度比较适合儿童,儿童能够直接触碰到,每次离园时总会引起儿童的围观与讨论。

2.跳一跳可以够到。儿童除了喜欢可以直接用手触碰到的墙面高度外,还很喜欢跳起来可以够到的高度。观察发现,部分儿童很喜欢跳起来用手去抓墙面上的吊挂物件,其高度比其他物件稍高。因此,适当设置一些儿童跳一跳可以够到的高度也是适宜的,这有利于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

四、问题与讨论

以“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环境五个要素的特征为参照物,扫描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发现,班级主题墙的色彩明亮丰富,符合儿童喜好,然而班级主题墙的主题、材料、布置和高度四个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主题贴近儿童生活,却忽视儿童兴趣与需要

本研究发现,在主题墙创设的所有要素中,儿童关注最多的就是主题,儿童对主题墙主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性和兴趣两方面,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20]。本研究开展时正值春天,班级主题墙的中心主题是“春暖花开”,虽然“春暖花开”主题符合时令季节,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但是访谈教师发现,主题墙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照搬网络上的内容,忽视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并且主题墙上主要就是粘贴了一些花,内容比较单薄,形式也比较单调.难以激发儿童与之互动的兴趣。例如,走廊上教师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不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要,多数儿童并未见过,他们仅仅是喜欢它的颜色,说不出具体原因。在儿童之旅中,儿童XZT拍下一幅画说:“它的颜色好漂亮啊!”而当研究者询问这是什么花时,儿童却表示不知道。观察也发现,实践中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内容一般都来源于相关教材,是事先预设好的,同一个年龄段的班级几乎一样,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灵活调整主题的情况很少。

(二)材料虽常见且美观,但儿童元素少

在本研究中,儿童对主题墙材料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常见、美观和儿童元素等方面,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1]。实际中班级主题墙的材料主要有麻绳、木片、松果、塑料树枝等,比较丰富且儿童熟悉,受到儿童的喜爱。此外,教师的绘画作品也比较多,且尺寸大、颜色漂亮鲜艳,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然而这些材料大多是幼儿园直接购买或者教师制作的,儿童作品、亲子打卡记录等体现儿童元素的材料比较少。访谈中,有教师说:“材料丰富还是挺丰富的,但都是老师做的。”“材料还挺丰富的,有麻绳、松果、木片等等,但都是教师布置创设的,完全沒有幼儿的参与,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幼儿的兴趣爱好。”可见,班级主题墙材料中的儿童元素少,“这容易造成教师费尽心思设计的墙面环境,幼儿却并不感兴趣,反之,幼儿感兴趣的又与教师创设的内容有所不同”[22]59。

(三)布置虽整齐有序,但互动不足

本研究显示,儿童对主题墙布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互动性、整洁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0]。在本研究中,班级主题墙创设主要是以粘贴作品、缠绕麻绳等形式展示,走廊上的墙面环境创设、作品排列整齐有序。然而,班级主题墙布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多数时候只是把教师的作品及色彩好看、画面充实的儿童作品展示出来,使主题墙仅仅发挥了作品展示功能,导致主题墙内容单薄、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儿童与之互动,主题墙环境的育人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并且班级主题墙主要是教师布置的,儿童参与不足。访谈教师发现,虽然教师具备让儿童参与的意识,但是引导儿童参与的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在支持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23]。一位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表示:“我们也知道要让孩子参与,要让孩子与环境互动,但是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与环境互动,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参与环境创设,就是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四)高度比较适宜,却缺少挑战区

在本研究中,幼儿园大部分墙面的高度都比较适宜,只有少部分墙面的高度明显高于儿童身高,达到1.5米以上,不利于儿童与墙面环境互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实践中仍有不少幼儿园的主题墙高度明显高于儿童身高。有研究者对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墙面的高度超出了幼儿的身高和视野”[24]91。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尚且如此,其他幼儿园可想而知。这样的墙面环境对儿童不仅难以产生物理意义,而且无法产生互动价值。同时,观察发现,儿童对一些跳一跳可以够着的装饰(比如铃铛、麻绳等吊挂物件)非常感兴趣,可是现实中这样的装饰非常少,若能适当设置一些这样的挑战区,将有利于增强儿童与环境的互动。

五、教育建议

儿童是环境的主人,也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成人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倾听儿童的声音,体现儿童的视角。根据以上对“儿童的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现状所进行的讨论,创设班级主题墙除了色彩要明亮丰富、注重自然颜色之外,本研究还从主题墙的主题选择、材料运用、布置装饰和高度设计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

(一)主题墙主题要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

确定主题是主题墙创设的首要环节,它是选择内容、搜集材料和布局装饰等后续一系列工作的依据。班级主题墙是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也是记录儿童学习、成长活动的重要平台。主题墙创设不仅要依据教育目标和年级统一的主题教育活动计划,更要关注本班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主题教育活动不是让儿童的经验去适应或匹配知识,而是知识应该适应儿童的经验25-26。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时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更要关注本班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变化。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各不相同,因此主题墙主题也应不同。中班儿童比较喜欢动植物类的主题,因此,中班教师应多设置动植物类主题的主题墙环境,在此基础上根据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常见的动植物,选择贴近本班儿童实际生活、符合本班儿童兴趣爱好的主题内容。幼儿园应鼓励教师根据园情、班情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创设主题墙环境,并且要提供制度、专业和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当儿童从中班升到大班时,可以通过变换教室的形式来实现主题墙整体的变换。在变换教室后,师幼再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完成主题墙具体的布置、装饰等。

(二)主题墙材料要常见且美观,体现儿童元素

材料是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基本要素,也是儿童比较关注的内容。教师在创设班级主题墙时,一方面,应尽可能提供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树枝、树叶、木片、麻绳、松果等;也要注意材料的美观,尽量提供漂亮美观的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儿童自制材料,注重材料中儿童元素的体现。观察发现,儿童对体现自我元素的材料非常感兴趣,教师要重视这类材料的投放,这不仅符合儿童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儿童对班级主题墙的归属感,提高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儿童参与制作、搜集材料,还可以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些过程性材料展示出来,如儿童的手工作品、游戏照片、亲子照片等。总之,材料是儿童与主题墙环境互动的媒介,教师要想办法增加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发挥主题墙环境的育人价值。

(三)主题墙布置要整齐有趣,重视互动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列为幼儿园教师七大专业能力之首,并明确指出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27]。可见,创设能引发和支持儿童主动活动的环境之能力是教师“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引导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打下扎实基础。采用参与式理论培训,让幼儿教师参与培训、教学和研讨,能够充分激发其兴趣,有效解决以往讲座式培训中教师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28]。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教师在鼓励儿童参与班级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和环境创设后,都要对主题墙以及儿童与主题墙的互动情况保持反思意识,多思考“儿童对主题墙感兴趣吗”“儿童真正参与主题墙创设了吗”“主题墙发挥育人价值了吗”“后期如何完善”等问题,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提升环境创设能力,增强儿童与主题墙的互动。

(四)主题墙高度要符合儿童身高,适当设置挑战区

高度是主题墙的独特之处,也是影响主题墙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儿童不仅是环境的主人,也是环境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环境创设应以儿童的需求为前提,墙面高度也要符合儿童身高,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应以儿童身高为基础、以儿童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其物理意义和互动价值,引导儿童在与墙面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29]。从中班儿童的身高来看,中班的主题墙高度宜以1米为中心线向上下延展,最高不宜超过1.5米,当然,高度也不宜过低,避免儿童无法关注到。另外,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挑战区,在墙上布置一些儿童跳一跳可以够着的装饰,比如铃铛、麻绳等吊挂物件,有利于激发儿童探究和互动的兴趣。

国外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受到教师落后的儿童观、大班额及教师缺乏相应支持等因素的制约30]。本研究和大量研究均证明,儿童具备参与研究的能力。因此,有必要从儿童具备参与研究的能力角度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在环境创设实践中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树立倾听儿童的意识,使倾听儿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倾听儿童满足儿童参与的需要。同时,针对教师在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存在的倾听儿童的困境,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应该加强教研、培训,以增强教师倾听儿童的意识,提高倾听能力。瑞吉欧教育的倾听教学法倡导教师要重视倾听的价值,以开放敏感的心态支持全体儿童的表达,掌握倾听的策略,重视倾听后的反思,避免倾听流于形式[31]。显然,这些策略对教师转变儿童观、教育观,在环境创设中尊重儿童主体性、支持儿童表达和参与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倾听儿童的具体策略方面,教师可以借鉴马赛克方法的参与式研究工具,运用儿童绘画、摄影、投票等可视化方式激发儿童表达的兴趣,倾听儿童心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 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2022 - 10 - 25)[ 2023 - 10 - 25].ht- tps: //www. gov. cn/xinwen/2022 -

10/25/content 5721685.htm.

[2]龚欣,曲海滢.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基本构 成、主要特征及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21(11):34 - 42.

[3]刘宇.儿童友好学校:高质量学校发展的可能 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2(C2):25 - 32.

[4]殷静.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非准备性[J].学前教 育研究,2021(1):93 - 96.

[5]袁爱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l.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144.

[6]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 南》的通知[EB/OL].(2022 - 02 - 11)[2023 - 10 - 25].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6/ s3327/202202/t20220214 599198. html.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 宣传月活动的通知[ EB/OL].(2023 - 04 - 06) [2023 - 10 - 25].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 A06/s3327/202304/t20230425—1057200. html.

[8]王友缘,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 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5):34 - 39.

[9]刘宇.参与式儿童研究:一种儿童研究的新范 式[J].全球教育展望,2020(1):103 - 112.

[10]邊霞,孙悦含.儿童研究的视角转换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5):25 - 31.

[11]王春燕,周彬男.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区域 材料及投放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8(3):8- 13.

[12]李晓文,原晋霞.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区域活 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9(2):70 - 80.

[13]陈文珍.马赛克方法在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 优化中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21.

[14]郑天竺,吴淑玲.乡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8):67 - 69.

[15]朱亚鑫,乡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问题及对 策分析[J].教育观察,2020(16):100 - 102.

[16]张红梅,方玉婷,从1.0版传统主题墙到4.0 版“n+l”儿童海报创新:以泰州市寺巷幼儿 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7): 120 - 124.

[ 17] CIARK A. How to Listen to Very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 Approach[J].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1(4):333 - 341.

[1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89.

[19]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20]陈心语,张文桂,幼儿视角下班级主题墙创设的研究:以湖州市S幼儿园某大班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22(4):40 - 44,39.

[21]崔淑婧,田兴江.基于幼儿视角的室内环境创 设优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7): 38 - 45.

[22]曾彬,楊文悦,幼儿园室外互动墙面环境创设及使用情况研究:以南充市12所幼儿园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5):53 - 64.

[23]唐锋,周小虎.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价值、困 境与突破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22(4):43 - 48.

[24]赵光伟.从墙面环境创设看《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以河南省级示范园为例

[J].上海教育科研,2020(2):89 - 92.

[25]何媛.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基本视角:儿童的经 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2(7):35 - 39.

[26]罗晓红,肖意凡,课程领导:自然教育园本课 程建构与实施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 (11):81- 84.

[27]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 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 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 - 09 - 13) [2023 - 10 - 25].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14560 3.html.

[28]杨云秀.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提升的

行动研究:以新津县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124 - 128.

[29]侯莉敏.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的变迁、审思与 再定义[J].学前教育,2022(6):4-8.

[30]IUNDY L.”Voice”is Not Enough:Conceptualising Article 12 0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mal, 2007(6):927 - 942.

[31]岳露露,倾听·理解·支持:瑞吉欧教育中的倾听教学法解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7):87 - 89.

(责任编辑:苟亚春)

Study of the Creation of Kindergarten Class Theme Wall

Based on Children's Perspective

TANG Feng1,3

ZHANG Sixiang2 cAI Yingqj3

(1 .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2.Wan Run Binjiang Kindergarten of Changsha Wa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Changsha, Hunan, 410200, China;

3 .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High-quality kindergartens are foundational to a high-quality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From "children'sperspective",High-quality kindergartens should be child-friendly kindergartens and provide an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kinderganen environment, class theme wall is not only a vital platform for active child explorationbut also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kindergartens. This study adopts mosaic research ap-proach,combining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class themewall from "Children's perspective" .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main features are : the theme suits children's interest, is closeto children's life; the color is bright and varied colors, aligns with children's personal preferences; the material is com-mo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include childlike elements; the layout is neat, interesting and interactive; and the heightscaled to children's height. According to these features, the themes are close to children's life, but it neglects children'sinterests and needs; the material is common and beautiful, but it lacks children's elements; the layout is orderly, but notinteractive; the height is appropriate, but not challenging.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theme selection, material application, decoration and height design to enhance the creation oftheme wall in kindergarten classroom.

Key words : high-quality kindergarten; "children' s perspective" ; creation of class theme wall; mosaic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