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为什么越来越多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登上网络热搜。近年来,高等教育学历外加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配置。与“高等教育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网络论调不同,记者采访的多位“回炉者”称,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或出于兴趣,或想排解内心苦闷,或为转换职业赛道。他们的经历,并非在证明文凭无用。
“回炉”的理由
在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教师严予2016年开始任教,2020年后主要在数个月的短期培训项目中教川菜烹饪,每年会带几百名短期学生。按照他的估计,学生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可达三成。
渴求学习一门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只瞄准数月的短期课程,他们也盯上了技工院校学制长达数年的长期项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青岛市技师学院招收的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不过,2009年的一项变革改变了这一情况。那一年,青岛市技师学院首次创办“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两年,招收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学生“充电”。据院长周民书介绍,15年来,大学生技师班招收了三百余名学生,其中约三分之一有本科学历。
不可否认,一度面临就业难题,是部分受访者最为紧迫的“回炉”原因:学了技术,好找工作。
2009年,山东人袁靖从山东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开始四处“漂流”。转了一大圈,袁靖发现自己“没个一技之长”,年龄也大了,便想学一门技术,于是他实地考察了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大学生技师班,觉得学校里的实训机械设备都还不错,便报了名。
即便身处看似光鲜的岗位,也有人怀抱转换赛道的希冀。教师岗上教了三年,谢婉(化名)感到厌倦,工作压力极大。一次和校领导闹矛盾后,辞职便摆上了她的日程。学制衣成为她计划的下一条赛道,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独立制版师。
与袁靖、谢婉不同,“回炉者”黄曼(化名)没有紧迫的工作需求。2023年10月,她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本已和北京一所211大学的导师谈好,要在那里继续深造,但她渴望跳出外界的期待,“为什么我一定要做跟大家都一样的事情?”她本科是化學专业出身,对烹饪中的种种化学反应颇为着迷。于是,她把读博的计划搁在一边,转而在四川一家职业培训机构学厨。
打开新世界之后
对那些非应届的打工人来说,在社会上扑腾过几年,他们学技能的动力远比普通学生强。
入读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班后,袁靖快马加鞭,“可能老师刚教到第二章,我已经学完了整本书”。实操方面,他坦承自己不是最心灵手巧的学生,但至少可以靠练习弥补,他与班上几个一本毕业的往届生天天约着练习,直到宿舍快关灯才回去。
“我经历这么多年,确实知道,没有一样技能和安身立命的东西,你的可替代性就很大。”袁靖说,比起周围一些十几岁的同学,他已经没法虚度光阴。
2015年3月,课程进行到一半,袁靖自觉已经学够了技术,便南下苏州,找到一份在日本机械企业中国代理商担任技术员的工作。不到半年,他就升任技术主管。2022年,他重操销售旧业,任苏州一家国产机电设备企业的技术销售总监,每月底薪在1万元以上。
回头来看,袁靖把自己的职业道路概括为“本科学历为本,回炉经历为用”。本科毕业求职时,他在人才市场看到,许多企业打印出一长串用人技能要求,“我除了有个毕业证,什么都不会”。后来,他在青岛市技师学院的操作教室里第一次接触到那些技术,再去企业面试,“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了,能答得上来”。
但他认为,大学文凭仍是他的求职敲门砖,“没有本科学历,企业也不会要”。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会像袁靖一般在技术领域深耕,短训项目的学生尤其如此。2024年1月,黄曼的厨艺课程将结束。虽说她只能算是在厨艺世界体验了一把,技术尚且不精,未来更不会做厨师,但她找到了喜欢的新方向——做中高端餐饮创业项目。
(摘自《南方周末》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