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晨
云南是当今全国最重要的烟叶原料基地,也是国内各大卷烟的主要原料基地。云南现代烟草产业的辉煌发展,自然少不了老一辈科学家为烟草事业竭心尽力的付出。徐天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为云南烟草事业发展而辛勤耕耘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徐天骝1901年出生于云南曲靖。少年时,徐天骝性情温柔敦厚、聪慧睿智,在私塾学习期间,对诗文名著、农桑诸学均有涉猎。在曲靖读完私塾后,便进入公办的新式学堂,学习算术、地理、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科目。在新式学堂读书时,徐天骝得到一本《地球韵言》,这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士瀛(公复)先生为新办的小学堂编写的一本介绍世界各国疆域、政治、经济、科技等的教材。书中列举了世界各国各地的政治、经济、物产、交通、风俗、争战和交往等。全书均用四字韵言写成,读来顺口,易于读诵,通俗而生动。这本书在他的眼前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他对现代的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为先进的科技发展做出一番贡献。
1919年,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云南省也不例外。徐天骝的五哥徐嘉瑞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响应者和传播者,他经常指导徐天骝阅读进步报刊和书籍。在他的影响下,徐天骝逐渐增进了对民族危机的认识,更加痛恨帝国主义侵略,痛恨军阀卖国。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开始决心寻找救国的道路。在五哥的鼓励支持下,1920年3月,徐天骝独自离开昆明北上,先到天津大哥徐嘉彦处补习法语,准备赴法。赴津途中徐天骝作诗“内忧外患万民愁,破碎山河几时收!青年自有祖逖志,漂洋过海振神州”以表心志。
1924年,徐天骝先入雷恩—布列塔尼黑爱能学校学习,取得文凭和学位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瓦乐耶大学,毕业后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再入巴黎大学农学院攻读,又获农学博士学位。获得双博士学位后,徐天骝的导师很想让他留在法国,并以高薪相聘,但他不为法国优越的工作条件所动。他报国心切,毅然于1927年7月告别法国,坐船先到越南西贡,后经河内回到家乡昆明。
这时的云南大学还未设农学专业,省内也更没有相应的科研机构。徐天骝回国后,很难找到像法国所提供的那样的工作单位。面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他和五哥徐嘉瑞商量,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找点工作,先干起来再说。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工作,这是一项家传的事业。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他们两兄弟早就有的意愿。徐天骝先后被省立女子中学、省立女子师范、省立一中、省立师范等学校聘为生物教员、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等教职,后又從事有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局势稳定,为了发展经济,国家开始注重扶持和发展农业,由政府兴办现代农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当时已知道在开远和蒙自一带有大片荒地无法耕种,当地政府决定要利用起来。经徐天骝调查发现,这一带地广人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但面对连片的土丘泽地,水流分布不均,个人是无力开垦的。若是能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垦荒种地大有前途。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科学地分析论证,他提出了一份可行的报告。1936年8月15日,云南成立开蒙区垦殖局,徐天骝为副局长,主管农业技术。
农场垦殖工作初期是开沟挖渠,兴修水利。徐天骝带领农场工人开挖了两条大的河道,一条名为龙公河,是因为在开挖时挖出了“龙骨”,其实就是恐龙化石,由此而得名;另一条则根据附近一个小村庄的村名称为嘉民河。两条大河又开挖出各条支渠、沟道,依序排号,形成整个农场的灌溉供水网。这个灌溉供水网完全改变了这片荒草坝的面貌,把一片水旱不匀、杂草丛生、无法耕种的荒地变成了良田。后来,徐天骝按照在法国的所学所见,并吸取了国外现代农场的管理办法,在农场机关设总务、农务、工务、财务各课,秘书室、农业技术室、材料处理处中心及农事实验场,还设专人专管牲畜的养殖、放牧等。在这片被开垦的土地上,不仅种植水稻,种杂粮,还种了桑树、甘蔗、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仅三年时间,垦殖局农场机关职员已达百余人。通过徐天骝和农场工人的共同努力,曾经的荒地几年间变成了八万亩的良田。1940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的不断升级与扩大,我国北方烤烟生产区的山东、河南等省相继沦陷后,日军又大举“南进”,于当年9月占领越南,切断了云南通往海外的主要交通干道——滇越铁路。稍后,日军入侵缅甸,使得滇缅国际运输中断,自二十世纪来一直充斥云南市场的英美卷烟输入量也因此而锐减。这八万亩良田被当时的省政府看中,将从美洲引进的新的烟叶品种交给徐天骝,希望他能将这一品种的美烟在云南大规模种植。
徐天骝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凭着自己的经验,新的烟叶品种试种成功。看着肥厚硕大的“金元”烟叶,他无比激动,迅速写出实验报告。报告中着重提出:经过美烟的试种,证明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烟草种植。建议在云南建立新的烟草种植基地,选择全省适合种植烤烟的地区,全面推广“金元”品种的栽种。
推广烟草种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此之前,云南根本没有美国烟叶品种,民间仅有一些手工晾晒的“黄烟”“刀烟”等,农民连烤房都未见过。烟草推广栽种之初,农民对种烟草心有疑虑,不相信有利可图,不愿栽种。徐天骝带领推广人员深入农户中宣传,对农民讲解种植美烟的好处,给他们算收入账、经济账,并说明政府给予贷款,一无利息,二不请保,亦不影响粮食生产。这些宣传卓有成效,有几户农民带头积极申请栽种。徐天骝亲自到农田指导农民种植烟草,以确保烟叶的品质。从1941年起,在徐天骝等老一辈烟草专家的指导下,烤烟种植在云南逐步推广开来。据统计,云南的烤烟种植,1941年约为五百亩,年产烤烟三百五十担(折合十七点六吨),平均亩产三十五公斤。以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1945年较之1941年,种植面积增长五百五十倍,产量增长六十七倍。美烟的引种烘烤成功,刺激了地方纸烟工业的发展,一时间,云南境内的大小烟厂达五百余家。此后云南的烟草产业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种植、改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南的烟草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