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笔下的四季和物候

2024-02-20 10:30霍寿喜
书屋 2024年2期
关键词:春雨梅花春风

霍寿喜

钟嵘《诗品》曰:“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古代许多文人骚客面对美妙的四季风光,或对着春风咏歌,或对着秋景发愁,竭尽夸张比兴之能事,却没有忘记遵循大自然的气候和物候规律。

春风春雨入诗囊

春风多是柔和的,但一般人却很难用语言说出“她”是怎样柔和。“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何逊的这首《咏春风》就抓住了春风可以飘落粉,能够送琴音的特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把春风的柔和写得具体可感。当然,春风也有急狂的时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刘禹锡《浪淘沙》)就写出了春风的阵性狂虐。

春风给大自然添色,这是符合现代物候学规律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杜甫在《远怀舍弟颖观等》中道:“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诗人通过天气现象的变化说明了春风的威力所在。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江南的落叶类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了新芽,看上去像染了一层绿色;唐代诗人韩滉的“不觉春风换柳条”也是用类似的手法描写了一样的现象,可谓诗人所见略同。

春风和杨柳似乎密不可分。古代歌咏春风、杨柳的诗很多,其中以贺知章的《咏柳》写得最为传神有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驰骋想象,喻春风为剪刀,用一个“裁”字,形象地说明了柳枝在融融春日中抽芽长叶这一物候现象。

在古代诗人眼里,春雨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润情之物。它融化在春天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之中,使诗人笔下的景色画面更清新,更温柔,更艳丽多姿。

春雨的一般特征是如丝如烟。唐代李德裕的“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清代周京的“烟雨疏疏覆绿苔”以及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都突出了春雨的这一特征。正是在细细春雨中,诗人或认真察看初春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或路过田野山村闻见“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或独自一人幽默自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更有诗人借蒙蒙春雨表达自己的绵绵情意,如“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

在众多描写雨后初霁的春景诗中,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谓最为出色。全诗只此两句直接写春日景色,却形象地描绘了江南之春的气候和物候特征,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春天是越冬植物一年中十分需要水分的季节。陶渊明的“仲春遘时雨……草木纵横舒”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不谋而合地写出了春雨的可贵和适宜。但若春雨连绵,“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徐凝),或超出了春雨的一般特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夏日荷花别样红

依据气候规律,我国大部分地区在5月中下旬都将迎来炎炎夏日。夏季漫长,古代诗人们当然也不会忽略夏季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这两句诗就形象地道出了夏季降雨的特点。的确,由于地球下垫面性质差异很大,夏季受热必然不均,接近下垫面的空气的温度就不一样。温度高的地方,空气对流强,易形成降雨;反之则反。所以,夏天出太阳下雨的现象是常有的,所谓“太阳雨”。

当然,“太阳雨”并不会时时出现,夏雨也并不都“温柔有情”。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对夏雨作过形象描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妙趣横生,在展现西湖风光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夏雨的急狂和阵性。的确,夏季降雨常常来势迅猛,并伴有狂风、雷电甚至冰雹。

夏雨过后,大气中的小水滴数量较多,所以易形成彩虹,李商隐就有“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的诗句。又因为夏季空气温度高,有时一阵雨过后,大气中的水分立刻挥发布匀,所以“虹銷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的现象也是有的。

夏季出现干旱天气甚至旱灾也是常见的事。早在西晋,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诗》问世。诗人开篇便写旱情久长和天气的异常:“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这里的三时指冬春夏三季,可见旱时之长。接着又写旱象:“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连草都不长,灾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一餐重丘山,哀之以终老。君无半粒储,形影不相保。”

杜甫也写过一首《夏日叹》。“上苍久无雷”,表明无雨的时间很长。“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一点小雨根本不能湿润作物,干旱的田地黄尘飞扬。长时间的晴热干旱使得动物也难生存:“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同时,大量的灾民流离失所,“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旱灾加上战乱,杜甫忧心忡忡,“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对腐败朝政的不满。

古人写夏季天气,常常和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其中的荷花是诗人的宠物。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得最为出色和传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突出了气候和地域环境对荷花景色的影响:正是因为“西湖六月”这个特定地域和特定气候,才导致“不与四时同”的别样风光。最后一句点睛妙笔,实际上也可以从植物学和气象学方面得到科学解释:荷花性喜温暖水湿,尤爱光照,而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温度高、光照强烈的时节,此时水面蒸发也大,荷花附近的空气湿度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的确,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容易引发古代文人的悲愁,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篇和名句。

“枯藤,老树,昏鸦”的深秋景致,最容易和元代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人”共鸣,也让后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大词人柳永在初秋的阵雨中,就早早感受到了秋天的一丝寒意。“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其实,人们在秋季容易心情不佳,并非完全是自然物候之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秋季因为阴雨天数较多,人体分泌的“褪黑素”较夏日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也正因为如此,清代诗人陶宗亮在《秋暮遣怀》里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此诗句后来被“鉴湖女侠”秋瑾引用,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如果秋季阴雨时段较长,即便随后天晴,人的情绪也一时难恢复过来,这就是苏轼在《南乡子·送述古》中描述的“秋雨晴时泪不晴”之状况。

古代文人特别喜欢用秋天比喻人生,用秋景映射人生。屈原《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通过季节的交替,写出了人生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展露了诗人的悲伤情感,感叹时光一去不复回。杜甫在《登高》中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景,表达出漂泊者的沉郁悲凉及病老之痛。

在古代众多写秋愁的文字中,最集中、最绵长、最精妙的一篇,当数欧阳修的《秋声赋》。诗人既写了“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秋声和秋愁,但更多的笔墨还是表达“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等正能量情绪,告诫人们不必“恨秋”(即因秋发愁)。

“秋愁”既然也是一种“心病”,心理调节就非常重要。古人也深知这一点,杜牧的《山行》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解愁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需要说明的是,杜牧没有选择秋天那些易让人情绪低落的景致,而是瞄向给人愉快的红色枫叶,这本身就是“一乐解千愁”的好方法。这提醒人们要正确看待自然和人生变化,遇事要多往积极的方面想。

梅花欢喜漫天雪

雪是冬季常见的,许多咏梅诗词都以雪为背景,这大概与梅的生物特性及其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有关:“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欢喜漫天雪”。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耐寒喜雪,和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高雅孤傲,与兰、竹、菊共誉作“花中四君子”。自植梅以来,咏颂梅花的诗文不断涌现。尤其当北宋诗人林逋吟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咏梅诗词愈来愈多,逐渐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林逋本人也被雅称为“梅妻鹤子”。

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帧风景,古代诗人当然不会熟视无睹。“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唐代齐己在《早梅》诗里宣告,在“万木冻欲折”的雪天,第一枝梅花开放了。辛弃疾也喜于雪中观梅:“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女词人李清照对雪中梅花更寄厚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雪压梅枝堪称冬景中的奇葩。南宋张孝祥道:“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梅枝上的雪和浅色的梅有时很难分辨。“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北宋吕本中在《踏莎行》里干脆一并歌詠。

在众多咏梅诗词中,宋代郑域的《昭君怨》,在语气上最为独特:“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冬梅开时,正值草木皆枯的季节,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没到来,所以“道是花来春未”,但“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梁·简文帝《梅花赋》)。“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晏几道《虞美人》),两位宋代大词人都视梅花为春天的信使。

“道是雪来香异”,这和王安石《梅花》诗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异曲同工,好像香气是区分梅和雪的通用标准。比较起来,还是宋代卢梅坡说得客观、公允一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南方雪和梅花的形态特征,鲁迅在散文诗《雪》中已经写得非常清晰了:“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北方的梅花又是怎样的形态呢?“雪恋北方四月天”“梅花傲雪不畏寒”,这应该是北方梅花的主流品性。但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却写出了北方梅花的另一特点:梅花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将花瓣拂去后又落满一身。

原来,北方的梅花不仅傲雪挺立,也飘落如雪。这当然不是梅花在示弱,而是适时让景,正所谓“俏也不争春”。

猜你喜欢
春雨梅花春风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雨
春风
春雨
梅花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