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4-02-19 00:00:00陈晓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论文以青岛市为对象,分析其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明确农文旅融合的内涵与价值,结合青岛市实际,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发展模式,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G249.2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11-0137-03

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其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目标,旨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其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日益深入且意义重大。赵雨茜[1]指出,农文旅融合在推动产业融合、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吴亚楠[2]剖析了农文旅融合过程中产业创新不足、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困境及相应优化路径。李辉[3]以沈阳稻梦空间为例展示了其建设实践中的特色、困境与提升举措。姜岩[4]探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给出了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赵培等[5]基于案例总结出农文旅融合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种运营模式与实践路径。何林[6]阐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对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引擎激活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应对挑战的措施。

这些研究为青岛市提供了宝贵参考。青岛市农文旅融合虽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融合深度不够、缺乏统筹规划、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来源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深入探究其发展模式与路径优化,能够助力青岛市发挥资源优势,解决现存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这对青岛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具有关键意义。

2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2.1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框架下,青岛市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展现出丰富的实践内涵与显著的乡村振兴效能。

农业观光型模式以青岛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基石,深度开发观光旅游项目。例如,崂山茶园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构建起完整的茶文化观光体系。游客在茶园中,通过实地观察茶叶种植、采摘以及制作工艺,实现了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度互动,进而在品味崂山绿茶的过程中,真切感知茶文化的深邃内涵,完成了从观光到文化体验的升华。

民俗文化体验型模式聚焦于青岛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并激活民俗文化资源。例如,即墨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通过系统修复古建筑,古城恢复了历史风貌,为游客提供了直观的历史文化场景。而春节庙会、元宵节灯会等民俗节庆活动的周期性举办,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民俗活动的热烈氛围,深度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休闲度假型模式充分发挥青岛市的自然生态优势,精心打造高端休闲度假产品。沿海乡村地区依托迷人的海滨风光,建设了一批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海滨度假村和特色民宿。游客在此不仅能享受阳光沙滩、参与各类水上运动,还能品尝到新鲜的海鲜美食,在亲近大海的过程中实现身心的深度放松,构建起海滨休闲度假的完整体验链。

2.2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青岛市农文旅融合成效斐然,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展现了积极效能。经济方面,农文旅融合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带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增收,吸引社会资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拉动餐饮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方面,是传承弘扬乡村文化的关键平台,民俗文化借此传承发展,濒临失传技艺获得新生,乡村文化品牌形成并提升影响力,如崂山茶文化节等成为亮丽名片;社会方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生活条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增收致富,促进乡村社会繁荣发展。

3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融合深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

青岛市部分农文旅融合项目受传统模式束缚,依赖单一业态,如农家乐与采摘园经营模式粗放、初级,缺乏创新与深度挖掘意识,难以契合现代旅游市场的多元个性需求,致使游客参与体验感低,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阻碍项目可持续发展及农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同时,项目在文化内涵挖掘与融合方面存在显著欠缺。虽然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开发过程中仅表面展示文化元素,如简单陈列一些民俗工艺品、进行传统技艺的短暂表演等,缺乏深入解读与系统整合,且与旅游产品融合脱节,未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各环节,使文化价值未充分释放转化,无法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3.2 缺乏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

青岛市农文旅产业在资源配置上呈现不均衡态势。部分热门景区因自然或开发优势吸引大量游客,造成游客过度集中。这既为景区生态、基础设施和服务带来重压,引发环境与服务问题,又使其他潜在旅游资源被忽视,整体利用效率低,制约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资源分配在区域间存在不合理问题。热门景区相关建设完善,而偏远或新兴区域则相对滞后,存在道路不畅、水电不稳、通信困难等问题,且基本服务设施缺乏或质量低。这种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整体体验,降低满意度与忠诚度,阻碍农文旅融合区域均衡推进,不利于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3.3 过度依赖政策引导,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资金、引导上作用显著,保障项目推进。但过度依赖政策引导或抑制市场机制,降低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政府决策可能对市场需求响应不及时,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且社会资本话语权有限降低了其参与热情,限制资源配置与项目可持续发展。

而村民作为核心主体,参与积极性亟需提升。受信息传播渠道阻滞及宣传教育缺失等因素影响,村民对该新型发展模式的内涵、运作模式与潜在利益缺乏深刻认知。这种认知缺陷致使村民面对项目时主动参与意识淡薄、动力匮乏。并且,村民参与项目的渠道极为有限。在项目规划与实施期间,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与平台来收集村民意见,村民难以向决策者表达自身需求、期望及资源优势。同时,因缺乏专业指导与培训,即便村民有参与意愿,也往往不知如何参与,缺少必要的参与技能与方法。项目利益分配机制可能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处,村民在项目中的付出未得到对等回报,将进一步削弱其参与积极性。这不仅影响村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利益获取,还导致项目难以充分整合乡村内部人力、物力与文化资源。

3.4 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保障不足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项目普遍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低。财政资金虽能助力项目起步,但面对大规模建设和长期发展需求,其常显不足。资金短缺致使项目建设进度慢,且因人员培训和管理提升资金匮乏,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削弱项目竞争力,阻碍其健康发展。同时,项目融资困难重重,缺乏多元融资渠道和保障机制。其中,政策缺乏吸引力,专项激励政策缺失,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较为谨慎。金融机构因风险和盈利考量,设高贷款门槛,农文旅融合项目资产确权难、抵押物有限、收益不稳,导致其难以获批贷款,资金筹集愈发艰难。

3.5 人才短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项涉及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系统性工程,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农业、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复合型人才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农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将农业资源的开发、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有机结合,从而策划出具有创新性、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的农文旅融合项目。然而,青岛市农村地区在复合型人才储备方面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尤其在专业的旅游规划、管理、营销人才以及文化创意人才等关键领域存在显著缺口。此外,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从业人员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旅游服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按照行业标准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4 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4.1 深化文化挖掘,创新融合模式

青岛市乡村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内涵并整合各类文化元素,对于打造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具有关键意义。以渔村文化为例,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生活方式与习俗并结合现代旅游需求,可以开发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塑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文化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以文化为主题创新设计旅游产品,提升附加值与吸引力,使旅游产品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高层次需求。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对农文旅融合的支持,鼓励文化企业、艺术院校参与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培育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前瞻性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包括量化的旅游收入增长、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及生态环境提升目标;根据特色划分农文旅发展区域,如沿海侧重海洋文化与度假旅游融合、内陆山区注重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协同;确定涵盖多领域的重点任务。加强对区县、村镇的指导协调,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构建全市一体化格局,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运用专业方法普查评估乡村旅游资源,依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项目,确保多样性、互补性。对潜力区域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避免资源过度集中。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一标准实现共建共享,如构建交通网、合理布局停车场等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旅游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监测评估项目建设与运营,收集数据并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如调整投资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服务质量等,确保资源合理配置与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并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

4.3 提高村民参与度,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与宣传讲座,普及农文旅融合的理念、模式及前景,内容涵盖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效益创造等知识。运用生动案例和数据展示成功项目带来的积极变化,增强村民认同感与参与积极性,为项目推进筑牢群众基础。健全村民参与机制,鼓励村民以多种形式入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规划阶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设时强化村民监督,运营中鼓励其参与管理服务并给予报酬奖励,使村民全程参与并共享红利,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加强村民技能培训,针对相关领域制定实用培训计划,邀请专业师资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开展旅游服务礼仪演练等。同时,扶持村民发展农家乐等经营项目,政府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解决创业难题,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4.4 拓宽资金来源,保障项目运营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宣传推广等项目。同时,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提升等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旅游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为农文旅融合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其对农文旅项目的支持积极性。

4.5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农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青岛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是引进旅游规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提升项目的策划和运营水平。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雨茜.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与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6):100-102+127.

【2】吴亚楠.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山西农经,2024(17):63-65.

【3】李辉.沈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探究——以沈阳稻梦空间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5):1-4.

【4】姜岩.推动新时代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142-144.

【5】赵培,郭俊华.农文旅融合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营模式与实践路径——基于三个典型村庄的案例研究[J].农村经济,2024(6):132-142.

【6】何林.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需求指向、现实考察与实践进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4):29-35.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