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美琼
小学阶段是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的关键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整合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为了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提升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所具有的意义,为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助力。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法治方面的知识,还能了解国家大事、树立良好品格,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有责任担当的人。然而,因为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较慢,其教学思路还停留在“把教材和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层面,授课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教学案例中所蕴含的深意,并渐渐对这一学科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落后不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上,由于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学策略相对落后,导致学生仅能掌握一些理论层面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辨别是非,个人道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影响自身“三观”的树立。
3.实践活动脱离实际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许多教师注重组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然而,在组织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充分、深入地了解,使得实践活动与实际教学脱节,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积累法律常识,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刻提醒自己遵纪守法。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道德與法治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优势,引领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2.为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为小学生未来接受思政教育打好地基。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包容性,搭建专业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初中教育阶段,为接受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
3.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内容
道德素养的观念里,道德与法治的素养包括了自身管理、道德认知、法律意识、社会和国家荣誉感等一系列内容。教师要抓住道德素养培育这一核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自主能力、思考能力,成长为对事物有正确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的人。
三、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趣味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特殊性,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需要放下“教师”这一身份,让学生在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品德教育。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时,要善于运用丰富有趣的视频动画、活泼欢快的音乐及生动有趣的游戏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课堂氛围,使其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并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生活有所感悟。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应对自然灾害”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实践性强的游戏活动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融入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组织的演练活动,融入和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知识。
2.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关键价值,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思政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既能减少教师备课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又能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增添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元素。
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当代教育的一个缩影,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帮助其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程时,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有关描绘古代文明的绘画作品或建筑作品,鼓励学生说出被展览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最喜欢的古代文明。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拓展课程,进一步介绍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帮助学生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观念。
总之,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态度,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勇于探究和思考,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