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德技双修型人才,实现技能立身、文化育人的立德树人目标,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以及用什么文化育人、怎样育人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高职院校应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校园文化及专业文化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构建“4+X”模式文化育人新格局。通过“4+X”文化育人模式赋能职业教育,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规律的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以文化育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育人模式;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b)-0127-05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4+×\" Culture Educ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cultural ideology,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cultivate talents who possess bo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igh cultural literac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hrough skill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duction methods, as well as the use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ly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campus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them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4+×\" cultural education. Empow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4+×\" cultural education model, explore cultu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s that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hrough culture.
Key words: Red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ampus culture; Professional culture; Educational model; Cultu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德技双修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开展文化育人不仅是高职院校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课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孕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
1 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的价值内涵
1.1 文化育人的本质和意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终极目标[2]。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教育的功能是传承文化、启智润心,二者互促互融、密不可分[3]。应以“文化”为内容载体,以“育人”为功能目标,将一切好的文化资源同高等教育相结合,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文化育人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文化;二是育人。而用什么文化育人、怎么育人,是实现文化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问题。
1.2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随着我国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新时代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实施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的必经之路。
1.2.1 国家政策导向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不断更新,单一的技能教育已经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重点。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都曾提出,要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发展质量,建立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4]。与此同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相继出台。因此,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而这些政策的发布不仅反映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度,还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2.2 社会经济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这就必然需要文化精神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5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5],文化育人也因此成为职业院校为社会发展赋能蓄势的重要方式。此外,对于产业单位来说,其用人需求已经不再单是技能需求,而是更加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院校也要提高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2.3 职业教育转型
随着我国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从一开始的注重数量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例如,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在2017—2022年5年间共减少了3 499所,但《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8—2022年间评选的40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有27人毕业于职业学校[6]。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和扶持。
2 “4+×”模式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导向中,首要问题是“用什么文化育人”。要构建高职院校“4+×”文化育人模式。“4”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以这4种文化为基调和底蕴;“×”则表示多种育人形式,通过丰富的文化媒介和多样的教育形式,在无形中增强被教育者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自觉。
2.1 传统文化崇德明礼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政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有关修身、治学、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活水”,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以中华传统诗词歌赋为载体,涵养学生文化底蕴。聚焦时代发展潮流,将传统诗词的浪漫与现代学生的成长兴趣相结合,以“世界读书日”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为契机,举办美文诗词诵读大赛、自由拼贴诗等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节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参与系列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提升节日仪式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兴趣,从而使学生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以传承文化美德为核心,增强学生德行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如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道德哲学、孟子的人伦观念。通过传播传承崇德尚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
2.2 红色文化铸魂修身
红色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宝贵资源,应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培育和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2.2.1 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
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既要是一名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精于“授业”“解惑”,能讲好红色故事的“经师”;又要是一名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政治信仰的“人师”。
2.2.2 创新思政课堂的教育方式
依托“四个一”红色文化教育工程,在“传唱一首红色歌曲”“参观一处红色地点”“讲述一段红色故事”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活动中,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引领师生感知、认同、传播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2.2.3 整合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文化育人的方式已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根据当代大学生偏好以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特点,可以借助“两微一端”等信息推送平台,将红色文化进行 “包装”,以更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推荐其喜欢的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以此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3 校园文化提质培优
学校是育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8],是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大学要“恩威并济”,凸显历史文化特色,凸显价值,通过聚焦学校独有的、特色鲜明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挖掘学校创办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传承和弘扬学校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2.3.1 领悟校徽校训精神,传承校园文化
校徽、校训是学校的精神象征,是学校独特思想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境界的体现。校徽和校训对学校师生思想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校学生理应对自己学校的校徽校训内涵及意义进行学习和了解,学校可以在新生开学时,开设公开课或主题班会,带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发挥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
2.3.2 爱护校园建筑,提高文化素养
校园物质性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对职业院校而言,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舞台[9]。如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主体建筑、展示校园文化的园林景观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性文化。通过开展校园打卡、劳动最光荣类活动帮助新生熟悉并学会爱护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爱校情感,实现“一草一木皆有意,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3.3 对标优秀校友,树立文化榜样
优秀校友对学校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可以对在校学生的文化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校友参与新生入学教育、校友访谈、聘请校友在校任职等形式为在校学生搭建与校友近距离交流的平台,传递校园文化精神,构建校友助力校园文化育人的体系。
2.3.4 专业文化增技赋能
专业文化是职业院校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导向,依据不同专业的文化特色,打造专业文化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入学伊始,学校就要开展普及专业内涵的班会或课程,帮助新生了解、熟悉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以及其对应的行业领域。可以邀请在校优秀朋辈或者优秀校友给新生做报告,宣讲专业就业史、职业发展史,以此引导新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发展目标。
在校期间,除专业课外,各类技能赛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感受专业文化最直接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赛,引导学生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模拟现场求职邀请等,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改”。还可以打造专业文化活动阵地,以阵地为平台,展出优秀专业设计作品,并配备电脑供学生查阅相关专业资料,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
临近毕业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精神、文化、技术引入高职院校校园内,搭建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企业讲座、企业参观调研、企业订单培养班等形式,开展高质量的专业活动,让学生能够提前感知相关企业的文化。
3 文化育人赋能职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路径,要以“怎么育人”这一基本问题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这一教育理念,让文化育人赋能职业教育,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1 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围绕“三全育人”的目标,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构建“4+×”文化育人模式,实现育人内容的“全方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内容也应涵盖各个层级和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红色革命文化再到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营造弘扬、学习、传承、创新的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学习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政治信仰、涵养道德品质,增强专业素养。
依托信息化时代背景,实现育人范围的“多层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围绕“三全育人”的目标[10],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壁垒。通过利用大众化语言和艺术化形式的文化宣传,增强同级之间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普及性;举办各类学习宣讲、文化讲座、经验交流等线上文化活动,增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形成文化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最终实现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3.2 打造“走出去、请进来”的育人精品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育人原则,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载体,坚持多主体协同育人理念,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与社会机构深度合作,实现文化教育的“走出去”。除了书本上,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互联网、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沉浸式地体验文化魅力,接受文化的洗礼。例如,进入馆内参观学习时,在由虚拟现实技术、3D 技术创建的真实场景中,聆听专业人员的解说,学生很容易在这种沉浸式的环境中受到震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由此提升文化自信。而在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场馆的运作方式、馆藏资源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不仅能获得价值感和荣誉感,而且能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多主体协同的育人理念,实现文化教育的“请进来”。高职院校应将多主体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学校文化育人体系中,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文化基地(机构)、相关企业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企业工作者、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以此引入外部文化资源,为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亲身实践创造平台,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方式更加多元,文化传承能够顺利落地。
3.3 开拓“知促行、行践知”的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要推动“教书”和“育人”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以知促行,引导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以往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实践活动较少,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很难感知到文化内容的精髓,文化育人工作效能极为低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丰富文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热爱,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高职院校组织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发挥特长,展现个人魅力和风采。
以行践知,带领学生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拓宽视野。通过文化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短视频、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在实践中展示自我,从而达到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技双修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构建“4+×”文化育人模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文化内容融入教育日常,为立德树人提供更为充沛的文化养分。用文化赋能职业教育,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将文化有效融入育人实践全过程,在以文化育人、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日—28日)[N].人民日报,2013-11-29(1).
[2] 杨东铭.“主题+”文化建设与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11):139-142.
[3] 牟子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8):70-7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13).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9):8-12.
[6] 单梦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天南,2024(2):97-99.
[7] 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8):4-8.
[8] 平和光,孙好雯,荣国丞.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30所“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学校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6):23-28.
[9] 姜少红,何雪.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1):102-106.
[10]黄海龙,罗崟峰.“三全育人”视角下职业教育文化育人路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1):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