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BL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施

2024-02-18 14:12乔婧怡李锦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

乔婧怡 李锦涛

【摘 要】本文聚焦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人工智能版块,旨在探究基于DBL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实施,为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学习;人工智能课程;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49-02

引  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核心素养[1]。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根植于建构主义,以探究与推理过程为基础,旨在设计创新与问题解决,其主要包含四个阶段:问题理解、信息收集、方案生成与实践评估。近年来,基于设计的学习被广泛应用于K-12阶段的课程教学当中,其被证实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创造力、协作思维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为此,本文聚焦小学信息科技中人工智能版块,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AI上智慧生活》教材开展教学实践,旨在探究基于DBL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及其实施效果。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智能晾衣架是“AI上智慧生活”主题活动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套件搭建智能晾衣架,并运用程序模块赋予其自动伸缩功能,旨在引领学生探究传感器的作用与原理,思考条件语句及“与”运算的使用方法,进而提升其算法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包含三个课时:第一节“厘清任务 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小问题,结合以往知识设计详细任务单,发展抽象问题的能力;第二节“程序转化 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将任务中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探究程序中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方法,提升学生算法思维;第三节“迭代完善 展示分享”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分享活动,聆听他人设计方案与实践经验,迭代完善本组作品,加强协作能力与批判思维。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此前已有创意搭建及程序设计学习基础,部分学生囿于其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开展活动。

3.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程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①通过自主探究与搭建活动,了解湿度传感器的作用及用法;②能够将描述性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并会阅读程序;③合作编写程序,了解条件语句及“与”运算的使用方法;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其计算思维,使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湿度传感器的作用及用法,能用条件语句以及“与”逻辑完成程序设计,教学难点是“与”运算的作用及用法。

教学设计与实施

智能晾衣架主题项目学习以李幸博士开发的基于设计的STEM+C框架为理论依据,制定教学设计方案(图1),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计算思维过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本课以视频导入的形式,教师将真实生活化情景呈现给学生,引导其发现使用普通晾衣架时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良策,从而揭示主题——智能晾衣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旧知,将“如何使晾衣架智能化”进一步分解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小问题。

2.收集信息,细化任务

本阶段为学生准备了课程资源包,包含工程搭建类知识、传感器功能介绍、程序模块用法等,主要以文字、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完相应内容后,筛选信息,生成与第一环节问题相应的任务清单,如让晾衣架能够感知晴雨天、能够灵活伸缩等,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内化。

3.头脑风暴,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第二环节任务清单,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如人员分工、所需材料、实施步骤等内容,初步搭建晾衣架,通过组内交流反馈,不断优化晾衣架结构使其达到灵活伸缩的效果。

4.算法编程,构建原型

根据智能晾衣架主要功能,即如是雨天晾衣架缩进,如是晴天晾衣架伸出,鼓励学生将描述性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使用“如果...那么...否则...”语句、亮度传感器获得的亮度值、湿度传感器获得的湿度值、执行动作模块完成程序结构设计,思考满足两个条件的程序设计方法,强调“与”逻辑符的使用。

5.迭代完善,改良作品

通过模拟不同天气,学生测试程序能否实现智能晾衣架的基本功能,记录成功或失败时的参数设置,各小组分析数据并找到最佳设计方案。

6.评价反馈,分享展示

本阶段以小组展示活动形式开展班级分享活动,交流小组成功经验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完善作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协作能力。

教学效果测评

本研究采用张屹教授设计的“我国小学生计算思维量表”实施问卷调查,采用单组前后测的方式衡量教学效果。该量表从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算法思维以及协作能力五个维度,全面检測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在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算法思维以及协作能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五维度能力上的后测均值均高于前测均值。其中,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算法思维三维度上,显著性(双尾)值分别为 0.025、0.028 和 0.037,均小于 0.05,表明三维度能力显著高于学习前能力水平。

总  结

本研究以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为理论框架,开展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意义建构,体会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与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对后期K-12阶段人工智能的设计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研究样本较少、课程实践周期较短及自陈量表具有一定局限性等,后期将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李幸,张屹,黄静,等. 基于设计的STEM+C教学对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104-112.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探析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