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理论课程开设太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习时间较短,适应能力不强,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即: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突出课程实践环节;丰富实践环节形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类型,以满足教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并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就近原则,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状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oriented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n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including that the theory of course is too mu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 practice course is les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not strong; the practice time is short, adaptive ability is not stro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training talents based on employment oriented. It mainly takes three measures: in the curriculum work, outstanding curriculum practice; enriching practice forms,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enriching the type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eaching and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xplan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in two aspects: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nearest, building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building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基地;新型培养模式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curriculum practice; practical ability;practice base;new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54-02
0 引言
在当前经济形势疲软、就业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在于,虽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学生的就业偏好不同,对行业认识的差异以及自身条件各异等,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不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程的设置,都应体现对学生岗位能力及相应素质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 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课程开设太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枯燥,如果学生不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认真的学习这些课程,更谈不上对这些课程产生兴趣了。而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且内容较深,实用性不强。这种现象也从往届毕业生反馈的情况可以得到验证。根据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学课程跟自己从事工作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得重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所学知识相对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简单了很多。虽然学生反馈的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在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工作实际,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核心,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的写课堂笔记,甚至来不及消化。在总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大量的理论课学时挤占了课内实践课程的开设,学生没有机会去动手并思考相关的问题,结果是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仍然什么都不会。其实在这一点上,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导致的。因为对于专科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基本不可能去做学术理论研究,就业面向以企业一线为主,这样一来,理论课程大量挤占实践课程就使得他们在寻找就业机会时非常尴尬。
1.3 实习时间较短,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兼顾学生社会实习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时间很短甚至没有,就会导致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和了解很少甚至没有,对企业相关工作流程更是一无所知。这种以纯理论学习为主的方式,带来了两个不良后果,一方面,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从头学起,导致他们的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差;另一方面,企业为培养新人需花费较高的人力成本,浪费了较多的资源。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突出课程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设置局限,调整理论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数,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从2002年到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四次系统性修订,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实践学时数。
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调整思路主要体现在:①删掉理论性很强或纯理论课程。如删减了《再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②增设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并加大开设学时。如增开了《保险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经营实务》;③实务性较强课程设置课内实践学时。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开设要求,充分考虑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学时,便于学生边学边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学、做”进行充分的融合,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 丰富实践环节形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较大调整,重在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来说,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环节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认知实习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并在实习结束后撰写认知实习报告;二是顶岗实习环节。该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最后四周,连同暑假共计三个月。在这个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到固定的工作岗位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撰写顶岗实习工作手册;三是校内模拟实训环节。该环节安排在第五学期,一般为8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指定的模拟软件,主要包括:保险教学模拟实习软件、商业银行教学模拟实习软件和证券投资模拟实习教学软件。在这个实习环节中,要求学生完成至少一个工作流程,并在适当的模拟环节中交换角色,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四是毕业前实习环节。该环节为第五学期剩余时间和第六学期。该环节是为学生拿到毕业证后真正就业做准备的。
2.3 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类型,以满足教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
校外实践基地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但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建立的实践基地不能服务于教学或学生的就业等。在淮南联合大学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有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按照就近原则,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引入一定的实训环节。这个环节既可以安排课内实训,也可以安排课外实训。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课内实训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因此应与当地公司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对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架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效果的作用。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状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很好的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相应时间的系统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与社会信誉高、人才需求数相对稳定的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学生通过相应时间的系统性实习,一方面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系统性的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同时,由于存在合作关系,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双方更加容易沟通和解决,也更加有利于校方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推动以后各届学生的实习工作,并不断提升学生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聂书云.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
[2]杨勇,周兵.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4(02).
[3]刘潇亭.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