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桐 杨 波
(1.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大幅提升教育的文化熏陶效果、思想引领作用。对于中医院校来说,传统文化的融入式教学,既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总结提炼其科学的理念、原则和有效的实施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有益贡献,达到一“促进”、多“提升”之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中医药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汇百家之长,形成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特有的医学表现形式,蕴含了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天人合一整体思想、精神调摄的养生观等许多优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这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不断地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时俱进。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是高校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体现并实践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社会服务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迈向世界的需要。
2.1 有利于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医药学生的学业培养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联系密切,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选择、创新、转化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并通过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化、现代化。加强对以四大经典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有利于夯实中医药学生的基础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医药学生的学术水平,并且使中医药经典著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2.2 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医德医风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可以促进高校进一步对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说到:“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强调了医德医风在中医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中“仁爱”思想的经典表述“医乃仁术”,就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道德追求的重要表述,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良医要达到高尚道德、仁爱情怀和精湛医术的统一。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有助于培养医者严谨的治学观、科学的平等观、正确的义利观和和谐的医际观[3]。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医德教育,使学生理解医学对生命之敬畏、对职责之坚守和对医德之熟知,也就是在致力于培养好学生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打造德术双馨的中医药学者。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落实德术双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高尚的医德医风有重要的医学伦理价值,对中医药专业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爱国主义及中医信念的坚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在悠久的历史长廊中,无数爱国主义英雄流芳千古,他们之中既有彪炳史册的爱国英雄,也有流芳千古的岐黄大家;既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也体现着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高妙。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医药的发展被誉为“第五大发明”,几千年的积累发展留下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生命现象的观察成果,这些无不蕴含着科学真理[4]。这些中医药科学理念不断发展,流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向前奔涌。
加强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可以让中医药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宝贵灿烂,激发爱国之志;可以使广大中医药学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学习优良的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和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可以使中医药学生在未来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百家之长,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音律星象、地理物候、人文情理等巧妙地融会贯通,用于生命与人体的认知与调控,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学表现形式[5]。所以,应该把中医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要条件和培养理念,在中医药学专业教育中开设经典课程、名医名家成才课程,同时增设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课程,比如《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学》等。每个民族、国家的教育都承担着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应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而中医药学生的自身专业就源于传统文化,因此更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之大任,使传统文化连绵不绝,历久弥新。
3.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学生教育要把握双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双创”。双创思想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指南针,亦同样适用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既不是一尊万年不动的“石像”,原地不动地发展着;也不是一个“管家婆”,限制着各种先进思想文化的涌入;而是向前运动发展的,是“活泼洋溢”的[6]。
在中医药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要牢牢把握“双创”要求,秉持“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结合中医药学生培养实际,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依然彰显着丰富的科学观、哲学观、道德观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丰富其深刻内涵,挖掘其价值资源,领略其智慧,延续中华文明照耀出的独特光芒。使中医药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创新中医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中传承中医药文化。
加强对中医药学生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培养其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领略中医基础理论之精髓,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思维行医方式,是时代人才培养所需,也是中医发展之基。对此,本文从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载体建设、注重文化建设、完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学生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探析。
4.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建设课程教育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中医药学生的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课程的合理设置,决定了中医药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和学识结构配比合理度。学校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天文历法、伦理等角度出发,在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入挖掘知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象,将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贯穿于中医药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中医学专业必开中医经典课程。经典是中医文化的精粹与凝结,引导学生读经典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中医四大经典及中医古籍、古典的学习课时比例要增加。其次,打造一门有特色、有权威的精品课程,增开1~3门传统文化课程,比如增加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课,形成多学科融汇传统文化、多课程贯穿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对于开设的课程,可以采取必修和选修的方式,选修的课程数目上不封顶,多多益善。教务处应鼓励并倡导学生选修传统文化课程,对不同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促使大学生接受中医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自主提升对于中医药的热爱,提高中医传统文化素质,进而形成清晰的中医思维、独特的中医方法,把握中医精髓,最终培养出振兴中医药发展的中医人才。
4.2 凝聚各方合力 加强载体建设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基地,通过凝聚各方合力,对各类载体进行发掘、建设,形成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加强对学校第二课堂、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的建设,以及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为日后培养中医药人才打造良好的基础。
4.2.1 筑牢第二课堂建设“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课堂中习得的文化观念、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等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对此,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以学术类和实践类为主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校园外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中医药博物馆、艺术馆,参加名人故里游学、实践调查研究等。参观考察后引导学生将感悟体会落到“实”处,将学习中的读写融合,使其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校园内部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凸显中医药文化与特色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名人诞辰纪念日等时机节点,组织“节系列”活动,比如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孔子诞辰纪念、药膳节等,拉近中医药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同时,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接力赛、传统文化论坛、图书馆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展览、病例大赛、中医诵读大赛等,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增强其对学中医、悟经典的兴趣。
4.2.2 加强新媒体建设搭建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微博、慕课等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校园局域网设置传统文化主题专栏,对传统文化去糟取精,将内容以图片、文字、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打破时空地域壁垒;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扩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剧作或者纪录片。通过对新媒体的建设,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提高传统文化的覆盖面,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便利性。
4.3 营造浓厚氛围 注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外在形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宗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方面着手,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运用其中。
首先,硬文化建设方面。在校内景观中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大到楼宇、广场的宏观空间结构、整体形式风格,小到一路一亭、一草一木的局部节点设计,都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重视在学生生活的空间中营造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比如寝室楼、活动室等地。组建学生及青年教工校园文化宣讲团,对校园景观和文化内涵进行学习及宣传,定期开展文化交流,不断整合意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其次,软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对校歌、校徽、校风、校训的设计,以及校史的宣传学习,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宣传古人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宣扬名老中医大家的精湛医术和可敬医德。通过对感官和内心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医文化的归属感。
4.4 科学划分职责 完善队伍建设三支队伍即教师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分别从加强队伍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完善各队伍传统文化的知识容量、道德素养、融会贯通及指导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各队伍在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的作用及提供的支持。
从教师队伍出发,加强传统文化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传统文化授课能力,优化传统文化授课方法及手段。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出发,不仅要抓住学生第二课堂这一载体平台,努力开展有内涵、有水平,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学术和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玩中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要在日常学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学生骨干队伍出发,要带头学、带头做,建立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观念,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心里、用于实践,引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在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是更为必要和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医院校应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智库和样板基地,发挥高校的辐射、示范优势,引领全社会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渠道全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判断甄别、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知行转化,提升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