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娴 丘余良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肾病科,福建 福州 350004)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免疫失衡引发体内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致使肾脏组织损伤[1]。西医方面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用药方案。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热毒内生或脏腑虚损,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调阴阳、清热毒、化水湿、祛瘀血、补益脏腑,配合使用西药,调节免疫,控制相关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丘余良主任医师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27年,担任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为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肾脏疾病,尤其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遵循“以平为期”的指导思想,祛邪扶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收效良好。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1.1 西医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发生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2],使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同时机体对致病性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能力减弱[3],导致了肾脏损害,是为狼疮性肾炎。根据目前的研究,体内外各种因素对狼疮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可能存在影响,体内的多种信号通路、蛋白、炎症因子等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有关。作为一种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一般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多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4]。在诱导治疗或者冲击治疗时,常使用大剂量激素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甚至联合生物制剂,这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不良反应。而维持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尽管药物会带来不良反应,但是有效、足够时间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复发”“防止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5]的目标。
1.2 中医方面狼疮性肾炎根据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尿浊”“腰痛”等范畴。患者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易被邪气侵犯,湿毒、热毒作祟,毒邪瘀积,热毒炽盛,体内阳盛于阴,毒邪灼伤肾脏;肾虚则固摄失常,导致精微物质外泄,出现蛋白尿,而精微物质的损伤造成体内正气进一步匮乏,使阴阳失衡更加严重。后期阴损及阳,阳气受损,脾阳亏虚运化功能失常,或肾阳亏虚开阖气化失职,均可致水湿阴邪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若阴阳失调日久,脏腑功能紊乱,疾病缠绵不愈,进而阴阳衰竭,发展为肾衰。因此,中医认为阴阳失衡是狼疮性肾炎病变的主要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中医治疗的总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何种方法,都只有辅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才能使疾病康复。丘余良主任医师认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是体内阴阳失衡的集中体现,在治疗上无论中医、西医都要重视“以平为期”。
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中医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将体内的阴阳状态向平衡协调的方向调整,防止进一步的阴阳失衡,加重脏腑的损伤,造成疾病进展,最终阴阳皆衰。通过祛邪、补虚、调和疗法,祛除致病的湿热、瘀毒,以求体内气机顺畅,干扰内环境的病邪减少,气血运行平和,周身得以滋养。调理阴阳,使脾阳振奋,则水液得以运化;使肾之开阖功能正常,则水液得以气化、通利,故水肿症状得以减轻。久病多虚,肝肾同源,针对狼疮性肾炎后期肾病及肝、肝肾亏损的患者,还需补益肝肾、振奋脏腑,以减缓疾病进展。对于先天禀赋不足的患者,调补脾肾可增强其抵抗病邪之能力,减少继受邪犯的风险。
以“以平为期”作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指导,并非一味追求阴阳的绝对平衡。治疗过程应做到和当前疾病因素影响下的身体状态相适宜,需既能够减轻病症,又能被患者承受。对于症状较重、疾病缠绵之患者,难以实现阴阳调至完全平衡;且急于求成,大力祛邪补益,强硬为之,反而打破人体在受邪环境下形成的新平衡,造成更多伤损;应该徐徐图之,通过治疗调理,助力体内正气自主恢复,创造疾病下的新平衡。治疗过后,患者体内邪气减少,正气逐渐恢复,就可以在此平衡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即阴阳更为协调的平衡[6]。丘余良主任医师还指出,应明辨病邪之所在,脏腑功能失职之机制,症状之轻、重,明确致不平衡之因素,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之处施治,才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以平为期”在西医治疗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素等药物用药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则不良作用越大。但给药量不够、治疗时间不足,又不能控制病情继续发展演变。所以治疗上的“以平为期”一方面要做到用药充分到位、疗程足够,以遏制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肾脏和其他脏器的伤害,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在遏制疾病的基础上,通过治疗以及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使人体状态走向平和。另一方面,用药不能过度,以免不良作用以及并发症给人体带来其他损伤,这一点在各个指南中均有体现。需要医生把控药物剂量及用药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病情、基础病不同,其平衡不能通过相同的用药方案达到,所以要因人制宜、以平为期,在抑制免疫带来的伤害的基础上,不过度抑制免疫,让促进免疫和抑制免疫的因素平衡稳定,发挥免疫系统原有的正面作用。
陈某,女,49 岁。2021 年8 月2 日初诊。双下肢浮肿伴泡沫尿2 周,发现“高血压病”1 周。患者2 周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伴尿中泡沫增多,脱发;无肉眼血尿,无颜面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近1 周头晕,偶有胸闷、心慌。入住当地医院,查体,血压(BP)最高达155/99 mm Hg(1 mm Hg≈0.133 kPa),辅助检查示:24 h 尿蛋白:微量蛋白1.5 g。抗核抗体17 项:双链DNA阳性(++),核小体阳性(++),组蛋白弱阳性(+),SmD1阳性(++),抗核糖体P 蛋白抗体-PO(Rib-PO)阳性(++),着丝点B 可疑(±),抗U1 小核糖核蛋白抗体(U1-snRNP)阳性(++),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可疑(±),余阴性。补体C3(C3)0.22 g/L,补体C4(C4)<0.08 g/L。免疫球蛋白轻链κ4.52 g/L,免疫球蛋白轻链λ2.23 g/L。诊断“狼疮性肾炎”,经口服甲泼尼龙治疗(具体用量、疗程不详)及雷米普利降血压后,浮肿减轻,血压平稳。今转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患者入院时精神尚可,面色无华,疲乏、四肢沉重无力、偶有头晕,胸闷,少量脱发,口苦,口干欲饮,纳可,寐欠安,腰膝酸软,泡沫尿,大便软,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淡,边有齿痕、瘀斑,苔薄黄,脉细。入院后,BP:130/80 mm Hg。查尿常规:尿蛋白:微量;隐血:++;尿白细胞:+,余正常。24 h 尿蛋白:1.075 g;生化检查示:钾:2.73 mmol/L,白蛋白:23.6 g/L,肌酐:86.0 μmol/L。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中医诊断:水肿病,证属脾肾亏虚兼血瘀。治法:补脾益肾、养血活血。方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10 g,茯苓12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山萸肉10 g,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芡实10 g,金樱子肉10 g,甘草3 g,当归10 g,泽兰9 g。共14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 次服,每次服150 mL。甲泼尼龙片(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24,规格:4 mg)40 mg,每日1 次,早餐后口服,共14 d。药后患者浮肿较前减轻,但仍夜寐不安,舌质淡,边有齿痕、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辨证兼有肝郁气滞。故予上方去益母草、牡丹皮、芡实、金樱子肉、泽兰,加佩兰10 g,厚朴9 g,豆蔻6 g,首乌藤9 g,合欢皮9 g 以行气健脾祛湿、宁心解郁安神;服用3 剂,服法同前。西医继续予甲泼尼龙片40 mg,服法同前,3 d。期间肾脏穿刺活检病理报告示:结合临床、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符合狼疮性肾炎,Ⅳ型。参考改量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半定量评分:活动指数(AI):11(11/24)分,慢性指数(CI):3(3/12)分。根据病理结果,于本次住院期间使用1 次注射用环磷酰胺(Baxter Oncology GmbH,国药准字HJ20160467,规格:0.2 g)0.6 g,静脉滴注。共住院治疗18 d。患者食欲增加,腰酸乏力、脱发改善,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红细胞:8.3 个/HP;生化指标示:白蛋白:26.8 g/L,血钾、肌酐正常,好转出院。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用甲泼尼龙40 mg,服法同前,共34 d。出院带上方中药7 剂,服法同前。7 剂服完后停服。
9 月22 日为再次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2 次,入院。患者入院1 周前半夜食冷饮后反复咳嗽,双下肢浮肿;入院3 d 前颜面红斑,仍伴泡沫尿,腰酸乏力,手足心热,舌绛紫、苔薄黄,脉弦数。查尿常规:蛋白质:++,隐血:+++,红细胞:43.7 个/HP;生化检查:钾:2.26 mol/L,白蛋白:21.4 g/L,24 h 尿蛋白:2.752 g,肌酐正常。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阴虚火旺,治以补脾固肾、清热降火。方予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党参10 g,茯苓12 g,知母10 g,白术10 g,赤芍10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芡实10 g,金樱子肉10 g,甘草3 g,黄柏9 g,车前草15 g,玉米须15 g,炒栀子10 g。共10 剂,服法同前。西药继续予甲泼尼龙片40 mg,每日1 次,10 d。并联合1 次环磷酰胺0.6 g,每日1 次,静脉滴注以抑制免疫。共住院10 d,患者浮肿较入院时明显消退,颜面红斑消退,腰酸乏力、手足心热症状减轻,复查尿常规:蛋白质++,隐血+++,红细胞:51.9 个/HP,白细胞:8.4 个/HP;生化检查示:白蛋白:28.1 g/L,血钾恢复正常,好转出院。出院带上方中药7 剂,服法同前。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用甲泼尼龙片40 mg,服法同前。出院9 d后前往门诊复诊,遵医嘱减量甲泼尼龙片至36 mg,服法同前。续服用20 d后门诊复诊,遵医嘱减量甲泼尼龙片至32 mg,服法同前,并办理第3次入院。
11 月3 日第3 次入院,患者双下肢无浮肿,无腰酸乏力,纳可,寐欠安,泡沫尿,大便正常,舌质紫、苔薄黄,脉弦数。查尿常规:蛋白质:微量,隐血:+++,红细胞:6.4 个/HP;生化检查:白蛋白:30.7 g/L,24 h尿蛋白:0.489 g。中医辨证:脾肾亏虚、虚热内生。中药予前方去玉米须、炒栀子,共4 剂,服法同前。西药予甲泼尼龙片32 mg,服法同前,4 d。联合1 次环磷酰胺0.6 g,静脉滴注。住院4 d,治疗结束后出院,患者无诉特殊不适。出院带上方中药7 剂,服法同前。出院后继续服甲泼尼龙片32 mg,服法同前。25 d 后门诊复诊,遵医嘱减量甲泼尼龙片至28 mg,服法同前。
目前患者甲泼尼龙减量至16 mg,每日1次,早餐后口服,维持。尿常规:蛋白质:微量,隐血+++,红细胞19.9 个/HP;生化检查:白蛋白:32.9 g/L,24 h 尿蛋白定量:0.324 g。血钾、肌酐正常。病情稳定,长期随访及中西医结合调理治疗。
按语:狼疮性肾炎,中医辨证属本虚标实,病性为虚实夹杂,治疗以祛邪扶正为原则,注重“以平为期”。本案患者双下肢浮肿半年,故按中医“水肿”论治。患者中年女性,无明显诱因出现相关症状,考虑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脾虚运化失职,肾虚开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发为水肿。肾虚不固则精微外泄而见泡沫尿;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故口苦、口干喜饮;湿热之邪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舌有瘀斑。舌质淡、脉细,皆为脾肾不足之象,四诊合参为脾肾亏虚兼血瘀证,治以补益脾肾、固精、活血化瘀。故方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旨在恢复脾胃运化之力,消减水肿;熟地黄滋补肾阴,金樱子肉固精以减少蛋白尿,益母草、当归、泽兰、牡丹皮养血活血,减轻瘀滞。第2、3 次住院从脉、症、舌象看,患者水湿减轻,但有阴虚火旺之证,中医治以祛湿热、通瘀滞、益脾肾、滋阴降火,以调阴阳之平衡。方选用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西医治疗方面,因患者病情反复,甲泼尼龙于使用10 周时患者症状缓解后,开始减量。后期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下降、白蛋白上升、肌酐正常,继续逐步减量甲泼尼龙片,并定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经过3 个月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第3 次住院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尿蛋白、尿红细胞较前大幅度减少,白蛋白回升,表明治疗有效,疾病得到控制;体现了用药足量、足疗程对重建人体平和状态的重要性。并且服用激素2个月后注意及时减量,以避免治疗过度,产生新的失衡。
丘余良主任医师认为,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早期应注意祛邪,通过祛除致病的湿热、瘀毒,减少病邪对机体内环境的干扰,以使体内气血运行平和、脏腑得以滋养、正气渐获匡扶;后期注重补虚,修复脏腑机能,鼓舞正气,以防邪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可见,辨证施治、“以平为期”在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