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燕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3]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老区人民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更是不可复制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实行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对于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蕴含着独特价值。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有着包括革命遗址、革命历史文物、红色故事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老区人民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实行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通过将红色资源与经济利益相联系,可以引起更多人对其价值和重要性的关注,从而激发老区人民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红色产业,为红色遗产提供经济支持,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
发展红色产业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艰苦岁月,探寻生命的真谛,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净化和放飞心灵成为新时代人们的选择。通过开发红色资源产业,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和旅游体验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同时,老区人民在发展红色产业的过程中追寻红色记忆,重温革命历史,会进一步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实现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革命老区曾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帮扶对象,现在是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监测地区。革命老区地理位置一般较为偏僻,主要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力量和创新人才不足,发展理念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对红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如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吸引游客,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还能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此外,红色产业的发展还会推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从而为革命老区赢得更多投资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革命老区投资兴业,进而形成革命老区产业兴旺、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正向循环。
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了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红色资源极为丰富,但因为经历了战争创伤,红色资源损毁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老区政府陆续展开对革命纪念建筑物的修复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红色资源的修缮保护工作总体推进缓慢。以共和国的摇篮——江西省瑞金市为例,20世纪50年代,当地以叶坪、沙洲坝、乌石垅为重点,修复了革命纪念建筑18处。此后,由于地方财政经费不足,红色资源的修复工作举步维艰。直到80年代末中央和国家部委(局)陆续前来寻根,一大批革命旧址和文物才得到系统性的维修保护。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正处于萌芽期,以革命遗址修复和革命文物保护为主,对红色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以旧址参观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力度。红色旅游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革命老区加强与外界联系、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自此,全国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与早期的参观接待型红色旅游相比,红色旅游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红色旅游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普遍存在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景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国家对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4],把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上升到国家层面。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在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推动下,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革命老区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始探索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形式,努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
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等问题凸显,为了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我国自2016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政策文件,对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规范和引领。
很多时候,体育教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升练习密度,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前奏,而这样的前奏也多用于复习课。常规来说,在课堂准备活动时就直接揭示教材,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本课所要达到的要求都直截了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水平一《投准》、水平二《跳跃》、水平三《技巧》等各单元的教材复习课上,课堂前奏就是在教师布置的练习中进行的,也只有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上,才能加强密度,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支持老区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优先支持老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资金进一步向老区倾斜……”[5]“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6]等政策内容。202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引领下,革命老区以发展红色旅游为核心,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和绿色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了数字技术在红色资源的采集、储存、展示和传播等环节的应用,积极推动红色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瑞金为例,瑞金市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同时,加强了绿色和古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客家文化和特色乡村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乡村康养度假+研学培训+休闲观光旅游”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旅游。同时,瑞金市尝试通过增设AR导览系统、VR游戏等创新展陈方式,提供沉浸式场景化红色体验。
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需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以江西为例,虽然红色资源总体数量大、遗址类别多、分布范围广,但红色资源多是孤立而碎片化呈现,只能点对点逐个了解,缺乏系统规划和整合。此外,基层红色文物的管理权属混乱,有的划归民政部门,有的划归文管部门,还有的划归当地乡镇或村委会管理。多头管理,责任协调不清,不利于红色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产业化利用。
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以江西为例,在红色资源丰富、名气大的井冈山和瑞金市,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支持多,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好,红色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红色产业聚集态势。而在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普遍存在干部、群众“等政府,靠项目”,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经费短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现有的红色资源主要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于研学、培训或发展红色旅游,虽然传播了红色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更多倾向于对红色资源的文物化利用,对于红色资源的延伸价值开发和利用缺乏深入研究,红色产业形态较为单一,产业链较短,产业附加值低。
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加强红色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开发。要加强对红色文物、红色遗址遗迹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相对偏远地区的红色资源检查、修复和保护工作,对基层红色文物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督查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要加强对革命历史、革命事件的征集整理,通过对革命人物的后人进行采访、对红色史料进行收集研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细节、过程、价值进行提炼、整理、还原和记录,丰富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增强红色历史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要根据革命文物、革命事件发生的时空变迁及其蕴含的红色精神价值内涵,加强顶层设计,将革命老区全域范围内的红色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进行有机串联,实现系统性开发利用。尽可能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知名品牌带动知名度相对较弱的红色资源,将单个的“红色景点游”转变为革命老区“全域游”,共同塑造红色品牌形象,按照不同的主题,结合红色资源的空间关联性,规划设计红色主题教育与培训、红色研学和红色旅游路线,对红色资源利用进行一体化设计。
我国已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为红色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保存[7]。对红色遗址遗迹、革命文物等物化文化资源可运用三维扫描和数字重建等技术采集其空间三维信息和色彩纹理信息,搭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对于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献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可采用拍照、制作音频、视频等方式存档。将这些数字化的红色资源形成红色资源数据库,为红色资源后期的管理、修复、研究和再利用提供支撑。
二是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革命老区红色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数字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体的交互融合,要充分利用直播云探馆、沉浸式情景微课堂、党史教育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打通红色资源共建、共通、共融、共享渠道,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
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体验。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3D影像技术、VR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红色文化网上虚拟展览馆和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给消费者提供交互性和体验感更强的沉浸式红色旅游。还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红色智慧景区,根据游客特征与偏好,提供景区门票、酒店餐饮住宿线上预订、交通导航、旅游路线推荐、景区智能导游导览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红色资源作为革命老区特殊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革命历史资源,是革命老区最大的特色资源。在国家大力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作用,将红色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革命老区可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以建设红色特色村镇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乡愁产业,促进红色资源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红色资源的市场化开发途径,鼓励社会力量提取红色文化元素,例如,将红色文化元素与陶瓷、木雕、剪纸、刺绣等乡村传统工艺和农业生产体验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娱乐、乡村康养度假等业态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红色餐饮、红色民宿、红色民俗体验、红色耕读体验、红色拓展训练和红色演艺产业[8],延伸拓展红色产业链,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产业。在壮大红色乡愁产业的过程中,助力乡村生产要素集聚和在地化市场形成,以红色乡愁产业引领带动形成乡村产业集群,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红色旅游发展较好的景区,实施游客、创客双驱动战略,由县政府牵头兴建红色文创产业园,引入文创工作室,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吸引陶瓷、竹编、设计、书画、影视、游戏等关联性强的文创企业入驻兴业。鼓励文创企业结合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精神,提炼红色素材,开发红色工艺产品、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动漫、红色VR游戏等产品,拓展红色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做强红色文创产业,加强红色资源价值链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最宝贵的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不仅是革命先辈留给老区人民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更是不可复制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对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资源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利用好、开发好红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红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红色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革命老区要注重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讲好红色故事,创新红色资源的传播利用方式,做强红色文创产业,加强红色资源的活化与传承。要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红色资源为核心资产,打造红色品牌,拓展和延伸红色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红色文化游与绿色乡村游融合发展;做强红色乡愁产业,拓展“红色资源+”多业态共生发展模式,助力革命老区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