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裕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内科 3611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消化内科中较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在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导致与胃酸分泌相关的消化道黏膜发生炎症与坏死性病变,以胃部和十二指肠最为常见,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周期或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若病情进展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消化道穿孔甚至癌变等严重的并发症[1]。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病毒感染、过量饮酒等均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而在这众多致病因子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导致细胞损伤、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等多种机制下使黏膜的炎症反应迁延或加重,影响分泌功能,进而引发溃疡[2]。而在中医学中,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属“胃痛”病范畴,患者常表现为胃脘痛[3],其发生与发展和脾胃二脏存在相关性,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主要因为饥饱失常、久病脾胃受损、劳倦过度,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失濡养而致病;此外《证治汇补·心痛选方》也有“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的说法,因过服寒凉性药物而致脾胃虚寒而痛者。在治疗上,当前西药常规治疗主要应用“三联、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但通过临床观察,单纯应用西药治疗,Hp根治率相对较低,消化性溃疡愈合复发率相关较高。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更为显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根治率[4]。基于此,本文就对我院治疗的68例脾胃虚寒型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研讨,分析小建中汤加味与耳穴贴压联合应用的临床应用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消化性溃疡且中医属“胃痛”病范畴、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的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0.85±2.13)岁;病程1~22个月,平均病程(7.58±2.41)个月;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复合型溃疡12例。对照组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42±2.26)岁;病程1~23个月,平均病程(7.87±2.39)个月;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溃疡14例,复合型溃疡10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相关标准 (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5]中对“胃痛”的诊断标准,符合《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及电子胃镜检查。其13C尿素呼气试验呈阳性;内窥镜检查时能够见到活动期的溃疡;电子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有溃疡创面,边缘光整,且有水肿现象,底部有灰白色或黄色的渗出物。中医诊断标准:患者归属为脾胃虚寒型,临床主症为胃痛隐隐,空腹痛甚,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次症为畏寒肢冷,大便多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患者依从性好,患者知晓此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个月内有服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关药物或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者;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恶性病变者;哺乳期与妊娠女性者;精神障碍者;依从性差者,资料不完整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或成分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西药“四联疗法”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10920092,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2次/d,20mg/次,餐前30min服用;克拉霉素片(国药准字H20183466,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2次/d,500mg/次,餐后30min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33021381,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次/d,1g/次,餐后30min服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16),4次/d,150mg/次,餐前1h和睡前1h服用。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小建中汤加味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其中小建中汤加味基本组方为饴糖30g、大枣10g、高良姜9g、党参15g、桂枝10g、生姜9g、黄芪20g、肉桂3g、炒白芍20g、炙甘草6g。随症加减:若患者面色不华,有疲倦感,则加当归10g;若患者有泛酸症状,则加煅瓦楞子15g、海螵蛸15g、吴茱萸5g;若患者因情绪导致胃痛,则加香附10g、柴胡10g;若患者腹胀,则加砂仁6g、厚朴6g。以上药物为1剂,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耳穴贴压选择脾、胃、十二指肠、肝、皮质下、交感耳穴,用王不留行籽和专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叮嘱患者揉按王不留行籽所贴服的穴位,3次/d,每个穴位按压30s,每隔1d更换胶布,左右两耳交替贴敷。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1.4 评价指标
1.4.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指导原则对临床效果进行判定。痊愈:临床症状(呕心、恶心、反胃、胀气等)完全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已完全愈合;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部分黏膜组织炎症尚未完全消失,溃疡面缩小>70%;有效:不适症状明显缓解,溃疡愈合面积缩小40%~69%;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溃疡面积愈合面积缩小≤39%,甚至有扩大迹象,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9个项目,每个症状都按照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表达。胃脘疼痛(0、3、6、9分)、喜暖喜按(0、3、6、9分)、胃脘胀满(0、1、2、3分)、空腹痛剧(0、1、2、3分)、食少纳呆(0、1、2、3分)、大便稀溏(0、1、2、3分)、神疲乏力(0、1、2、3分)、畏寒肢冷(0、1、2、3分)、泛吐清水(0、1、2、3分),总分39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4.3 对比两组Hp根治率。Hp根治率=Hp转阴数/总例数×100%。Hp检查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患者隔夜空腹,次日清晨对准试管吹气,盖好试管胶盖,作为样本,用ZC-202型13C质谱仪测定样本。若DOB在5以上则表明为Hp阳性。
1.4.4 对比两组复发率。两组患者均于疗程结束后满1个月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
1.4.5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呕吐、恶心、反胃、嗳气、腹胀,得出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207,P=0.0399<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928 3,P=0.008 4<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Hp根治率与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Hp根治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p根治率与复发情况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消化性溃疡属于慢性消化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与多种因素存在相关性,包括: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酗酒等[7]。对于消化性溃疡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甚者恶化成癌。在预防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方面,应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平时合理饮食, 选择一些容易消化亦能健脾益胃的食物,量不宜过多,进食速度也不宜太快,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舒畅的心情。在中医学中消化性溃疡属“胃痛”范畴,其中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临床最为常见,其病机主要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临床治疗可以从温中健脾方向治疗,促进溃疡面愈合,防止复发。中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优势显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根治率。本文中中药组方来自《伤寒论》,对小建中汤进行加味改进,纵观整个组方,组方严谨、方义明确、作用精悍。组方中饴糖为君药,甘温质润,既可温中健脾,亦可缓急止痛;桂枝、炒白芍为臣药,炒白芍养阴柔肝而止痛,桂枝可温阳散寒;而肉桂、党参、黄芪、高良姜、生姜、大枣共同起到了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起调和上述药物的作用。另小建中汤加味再联合贴压脾、胃、十二指肠、肝、皮质下、交感耳穴治疗,两者联合并举,进一步加强了温中、健脾、散寒、和胃之功效,相得益彰。在现代中药学[8]研究,发现小建中汤加味组方能起到增强杀菌作用,改善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等;而耳穴贴压选择脾、胃、十二指肠、肝、皮质下、交感穴位,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缓解病变组织充血、红肿的症状,促进炎症吸收,刺激表皮生长因子生长,促进溃疡愈合。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积分、Hp根治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复发率以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呈现较好的优势。由此可见,小建中汤加味与耳穴贴压联合应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少胃酸分泌、镇痛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将常规西药“四联疗法”配合小建中汤加味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根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再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这对于实验结果均有影响,今后将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