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合理人生”的“四质品格”教育实践

2024-02-15 00:00:00赵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2期

【关键词】“合理人生”;“四质品格”;美育浸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34-03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中”)在百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秉承“合理人生”这一教育理念,通过探索“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四质品格”培养路径,构建了从课程设计到评价体系的完整教育模式。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育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更为学生品格的终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学校从“合理人生”的系统发展出发,建构了“理性与理想交融”的核心内涵,形成了“‘三自’与‘四质’涵养”的融通体系,搭建了“教育贯穿生活、生活服务教育”的育人场景,推动了“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并重发展,促使青年人服务社会与造福人类的使命感逐步增强,也让“知行合一的动态模式”在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中逐渐明晰。

一、“合理人生”的内涵

1.“合理人生”的哲学意蕴

我们可从哲学和教育的双重视角对“合理人生”进行探讨。这里的“理”可解读为“理性”和“理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人生成长的“双螺旋”结构,即经审视的人生和有追求的人生。

一是理性人生。通过逻辑和事实进行思考和判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合理人生”的“合理”首先要求生活符合理性原则,即目的明确、方式适当、逻辑一致,人生的目标需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实现目标的适当方式。理性是“合理人生”的重要支柱,但过度理性可能导致机械化的生活,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也需要感性的融入。

二是理想人生。理想包括个体理想和社会理想。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直指“合理人生”的根本,即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完整人格,并且兼具个体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则鼓励个人将自己的能力贡献于社会,为增进民生福祉而努力。因此,“合理人生”不仅体现为自我实现的过程,也表现在为公共利益奋斗的历程上。

三是理性与理想的融合。“合理人生”并非单一地偏向理性或理想,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理性指导理想的实现,为理想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帮助个体将宏大目标具体化;理想赋予理性价值,以理想为指引,可避免陷入技术主义或工具主义误区。在教育实践中,理性与理想的结合可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

四是“合理人生”的传承与转化。“合理人生”这一概念可追溯至海中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自建校之初就强调对学生品行的培养,要求“育德与育才并重”。1928年,时任校长董淮提出“合理人生”的教育理念,明确将忠诚、奉献、担当与品德修养作为教育目标。这一理念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吸纳新的内容,最终形成以“四质品格”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学校通过“四质品格”将这一理念具体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责任担当,成为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2.“四质品格”的实践价值

学校以“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四质品格”作为学生的形象表达。这四个维度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既有向内的自我要求,也有向外的实践要求。

一是“四质品格”的核心要义。“勇敢”指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我、面对未知,培养探索精神。《论语》中的“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强调“勇敢”的根本是“智”,前提是“知耻”。这里的“耻”更多指“不足、困惑”,联系起来看,则是理性面对、勇于改过。“坚毅”指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强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有“坚忍不拔之志”,方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责任。“坚毅”具有心理学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强调内在觉察和外在坚持。“亲爱”指倡导合作与包容,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这里的“亲”指向温润和谦和,“爱”指向理性之爱,强调仁者之爱,尊亲融爱是内养与外达。“精诚”指注重责任感与诚信品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中,“精”即“肯下精细的功夫”,而“诚”既是行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和内心执守,也是一以贯之的价值操守。

二是“四质品格”的实践关联。海中结合自身实际,对“四质品格”进行深化。“勇敢”从实践方面理解,可表示为勇于挑战、敢于争先、实践创新、拥抱健康生活;“坚毅”从学习方面理解,可表示为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学会学习、拥有科学精神;“亲爱”从素养方面理解,可表示为亲近志趣、热爱人生、高尚品德、涵养人文底蕴;“精诚”从使命方面理解,可表示为忠诚奉献、包容共享、家国情怀、坚守责任担当。从品格特质来看,“勇敢”和“坚毅”为未来行动奠定态度和方法基础,“亲爱”和“精诚”则是贯穿始终的道德修养和价值目标。从海中的品格教育实践来看,“四质品格”教育强调情境化与实践性,这在学校的远足、军训、社团等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和团队协作实现了品格的内化与外显。

二、活动体系与实践范式

1.系统化的活动设计

海中通过构建“四质品格”活动体系,实现了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层次化与系统化。活动设计涵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三大板块,将历史文化传承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一是“红色文化”活动,围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二是“传统文化”活动,融入地方非遗项目,如黑陶、剪纸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参与感。此外,活动实施结合年级特点分阶段推进,高一年级注重认知与体验,高二年级强化实践与创新,高三年级聚焦信念与价值观的升华。这种渐进性设计确保了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全程覆盖,促进了“四质品格”的梯度养成。

2.多维交汇的实践范式

海中的“四质品格”教育实践形成了“三维一体”的育人网络,从时间、空间和形式上赋能学生品格发展。从时间维度看,活动贯穿全年,注重节日节点的德育契机,如建党节、清明节等;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校内外结合的教育场域,如植物园、气象站与社会实践基地等;从形式维度看,通过多样化活动,如课本剧展演、远足和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行动中体悟品格的意义。如远足活动不仅是一次体能的挑战,更是一场自我教育之旅。活动通过路线设计、Logo制作与团队协作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计划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四质品格”的教育目标。

3.数字化评价平台的建设

海中研发了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与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多维度记录和分析。通过自评、互评与多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平台生成“六方雷达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自身的品格成长轨迹。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性,还将无形的品格教育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为学生品格培养的实效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关于“合理人生”的反思

海中为我们展示了依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场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涵养品格、历练人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也是个性化的,具有动态发展性,因此,群体的“合理”并不完全代表个体的“合理”。基于此,“合理人生”需要反思三个现实问题。

一是“合理人生”的“动态超越性”。“合理人生”的“合理”和“人生之道”的“道”,均指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必然性的。生活决定教育,生活的高度决定教育的高度。因此,“合理人生”具有“动态超越性”,培养“合理人生”应遵循时代与历史发展的要求。

二是关于时间维度和实施细节。品格的培养注重长期性和持续性。海中的实践虽然在高中三年有完整规划,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品格教育的成果延续至学生的大学阶段乃至未来生活中,增强品格教育的生命力与延续性。尽管活动体系已相对完善,但在实际实施中,细节设计与活动创新仍有提升空间。

三是“合理人生”的美育浸润。在中国哲学中,“致中和”近于“合理人生”,“游于艺”近于美育浸润。“合理人生”的追求,既感性又理性。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因此,当代“合理人生”的教育需要艺术浸润,“四质品格”教育需要美育协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