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员关爱导师制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是全员关爱导师制得以推行的关键。成长导师可在陪伴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赋能与指导家长育人实践、提升与强化教师育人能力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全员关爱导师制;成长导师;教师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17-03
2023年,南京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关爱导师制。中小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陪伴式”的关爱与指导,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陪伴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多渠道了解学生
正式见面前,成长导师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性格特点,对学生形成初步认识。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到学校教务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查阅学生的基本资料、学业档案和心理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家庭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二是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班级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成长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成长导师需要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初步认识,开启关爱工作。
2.陪伴中建立关系
高质量的陪伴是成长导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关系的基础。成长导师可以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高质量陪伴:一是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互尊互爱;二是当学生遭遇挫折时,耐心陪伴学生,相信学生有解决困难的潜力,在有效陪伴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迎接挑战;三是坚持每两周至少与学生联系一次,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四是细心观察学生对成长导师陪伴方式的接受程度,在觉察到学生完全被动参与时,要及时调整陪伴方式;五是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才华、品质、努力等,及时反馈强化,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六是与学生平等沟通,当学生犯错误时,理性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学生改正错误。总之,成长导师全方位、全过程的陪伴能够满足学生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的需求。在高质量的陪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和巩固。
3.倾听中了解需求
高效的倾听能激发学生的倾诉欲望,让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容。倾听过程中,成长导师要“放下”价值判断,避免因不同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及感悟阻碍倾听过程,不轻易打断学生或进行选择性倾听;要以接纳的态度倾听,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鼓励学生倾诉;应认真倾听学生,结合学生倾诉时的情感状态、肢体语言等分析其心理需求;在倾听后要提供积极反馈或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4.指导中助力成长
成长导师可在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四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且深入的指导,具体如下。
一是重视学业辅导。成长导师凭借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业状况的基础上精准剖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及面临的学习困难,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成长导师还可利用学科特长,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内驱力。如语文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好书,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共育一株植物。
二是提供心理辅导。成长导师可抓住开学、期中和期末考试等重要节点,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在假期,通过成长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指导学生与同伴健康交往;在学生成绩或情绪出现明显波动、行为表现异常时,成长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三是做好生涯指导。成长导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四是加强生活指导。成长导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通过“学校一日游”、与学生共同整理书包等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二、赋能与指导家长育人实践
1.赋能家长
成长导师在指导家长的过程中要尊重家庭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从情感上肯定和理解家长,调动家长的育人积极性。为此,成长导师可通过“理解、正常化、肯定”三步骤赋能家长。第一步是“理解”,指理解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和无助感,并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如成长导师可这样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变化,每次变化时,家长都要作出相应调整。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持续挑战。”第二步是“正常化”,指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担忧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从而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如成长导师可告诉家长“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伴随着各种波折”“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也可以和熟悉的朋友聊聊”。第三步是“肯定”,指肯定家长的付出和育人能力,提升他们的育人信心。如成长导师可以这样表达:“正是你们的用心培养,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虽然遇到困难,但是孩子能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成长。提起孩子,你们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如此,让家长在肯定中感受到自身价值,进而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教育。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成长导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定期交流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育人观、人才观;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分享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及育人知识,方便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向家长推荐育儿阅读书单;组织家长论坛,就某一家庭教育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指导家长有效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如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3.组织家庭活动
成长导师精心策划家庭活动,组织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通过家庭活动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质量,增强情感联结,给家庭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机,促进家庭成员共同成长。成长导师可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每日一肯定”“每周一交流”“家庭日记本”“家庭发展畅享记”等活动,邀请家长带头参与,鼓励和吸引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初期,成长导师需参与家庭活动,进行正确示范,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活动中,适时提供指导,关注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推进;活动后,邀请家庭成员反馈活动感悟与收获,同时反思活动过程,优化活动设计。
三、提升与强化教师育人效能
1.积极提升工作效能
成长导师应通过积极参加培训和开展教育活动来提升工作效能和育人能力,具体如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如危机干预、生涯发展、教育学、活动设计、人际沟通等培训,夯实专业基础;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深入研究工作中遇见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深入理解学生需求,提升育人效能;三是加强成长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成长。另外,通过知识应用与实践反思优化实践过程,提升工作效能。
2.主动维护身心健康
成长导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成长导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自身身心健康:通过书写情绪日记、学习正念、培养积极思维等方式,做好情绪管理;通过自我探索与对话等提升自我接纳水平;通过定期与家人朋友交流,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寻找有效解压方式、培养兴趣爱好等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等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继阳,王正明.区域性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三种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7(6):72-74.
[2]王晓芳.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困境及超越[J].教学与管理,2018(8):19-22.
[3]沈之菲.高中导师制进一步深化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2):57-61.
【作者简介】周爱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南京,211500)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