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乾坤不染尘

2024-02-14 00:00:00三月雪
中华瑰宝 2024年12期
关键词:书法创作理论

从教、从政、从艺,郑军健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带有书法标签。他坚守传统,探索创新,所追求的是让书法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彰显出更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他的笔下,乾坤坦荡,世事清平。

“手有一支笔,心无半点尘”,这是郑军健创作的一幅自撰联,也是他艺术人生的座右铭。对郑军健来说,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沾不得半点世俗尘埃。他以笔墨润泽心灵,以书法涵养精神,在当今浮躁纷杂的书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淡逸旷远且纯净自然。

跨界儒者风

郑军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毕业于艺术学院,父亲虽学经济,但国学和书法功力深厚。这样的家庭涵养了他的文化特质。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尤其喜爱书法,曾师从名师,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也许是机缘巧合,后来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在高校教授古典文学,在广西唯一的书法硕士点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担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

即便后来郑军健从政,工作繁忙,书法这个标签也不曾淡化。一方面,他从儒学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知识广博且谦逊平和,有谦谦君子之风;另一方面,他茹古涵今,书法散逸且厚重奔放,有猗猗绿竹之气。认识郑军健的人都会被他的儒气所感染,这种儒气是骨子里的修养,同时也渗透进他的书法作品中。

从政期间,郑军健从未放下对书法的研习与创作,一有闲暇,他便挥毫泼墨。书法对他来说已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纯净的思想顿悟与艺术表达。在他看来,书法就是书法,他不以此为名,也不以此牟利。因而,他的书法作品养成了一种超脱物外的萧散淡逸之气,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代很多书法名家,有的书以官而名,有的官因书而显,郑军健却把书法与从政剥离开来,树立了一种清正高远的艺术观。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谓字如其人,在这一点,郑军健和他的书法十分契合。基于此,人们对他的人品愈加敬重,对他的书法作品也愈加喜爱。

从弘扬传统文化的儒者,到心系百姓黎元的官员,再到紧随时代大潮的书法家,郑军健的身份在不断地实现跨越,而最终他还是选择自己钟爱的书法,并一直努力地走下去。

尚意与守白

郑军健的书法在遵循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取法“尚意”,以无法为有法,以古意添新意,融入了时代审美理念且不失古雅之趣。“尚意”书风兴于北宋,以苏轼为代表,对宋代书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对诸多书法爱好者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郑军健是认同苏轼的书法理念的,他在书画频道《致敬经典》信札展上以信札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书感言:“东坡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或以为东坡不习经典而成大家,此大谬也。其实东坡习二王、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广涉晋唐诸家。东坡学书,贵在通其意而不泥古,且融入个性,别出新意,追求无意于佳乃佳之境界,故成大家。知此,方为真识东坡,亦由此感悟出学艺之真谛。”由此可见,郑军健的书法注重新意和个性化表达,即如此组信札作品。

该组信札用六页信笺以草书写就,每页四行,每行字数不等。其在章法上突破了信笺界格的束缚,字字独立,笔断意连,颇有唐代孙过庭《书谱》的意味,但其用笔挺健、墨色厚重、线条粗放,与《书谱》的圆转灵动相比,多了一些敦厚质朴的气息。字与字之间注重形态的揖让,产生欹侧俯仰之变化。作者对一些相同的字的处理也颇具巧思,如文中五个“意”字、三个“之”字根据行文需要,用笔多变,面貌各不相同,从而增强了全篇的动态变化和视觉效果。通篇来看,郑军健笔法纯熟,用笔老道,已经掌握了草书的要领,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身的风格面貌。

再如另一幅作品《守白》也能代表郑军健所遵循的艺术理念。这是一幅斗方作品,在右上角以渴墨书金文“守白”二字,“守”字占据“白”字的两倍面积,两字占据了纸张的一半面积,右下角保留大片空白。作品左侧和白字下方以草书题款:“中国书画讲求留白,计白当黑。然留白非空白,乃有无限想象空间。此中国艺术美之独特魅力。庚辰春军健识。”款下钤印,纸张中心位置,“守”字旁边钤“墨缘”闲章一枚,章法新颖,气息高古,展示出独特的艺术特征。郑军健懂得留白,书法如此,其为人亦是如此。

郑军健的书法创作遵循“尚意”和“守白”原则,随物赋形,多写自创诗文、对联,风格因书写内容不同而变化,在表现形式、章法和用印方面亦别具一格。“江山万里无字书,一爪留痕心亦足。敛翅鲲鹏回首日,九天仍作胸中屋。”这是郑军健答友人的一首诗,表达了他淡泊旷达的胸怀和高远广阔的追求。这首诗以草书写在一张圆形卡纸上,分为六行,随形就势,高低错落,如雪泥鸿爪,又似鹏举九天,诗文与书法相得益彰,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郑军健坚守传统,探索创新,所追求的是让书法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彰显出更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理论与创作

郑军健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研、学并重,理论与创作相长,是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他教学经验丰富,培养了众多书法艺术人才,其中包括很多外国留学生。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郑军健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理论著作。他的书法理论研究与众不同,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阐释书法,尤其是引入了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代艺术审美理念深入挖掘对书法的认知和探讨,其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特征。郑军健把书法放在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和美学思想背景下进行纵向分析,再把书法与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进行横向对比,从多维度对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具体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了《双楫泛舟艺文丛谈》《心语》等学术专著和书法作品集,其论文多次获省部级奖项,并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多次摘登。

郑军健的书法研究论文还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学研讨会,其中《从和谐到冲突—论当代书坛审美意识的新变化》《先秦两汉魏晋学术思想对中国书法理论形成的影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思考中国书法的发展》《改革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书法批评变革》《艺舟双楫共逐波—论文学与书法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等论文受到高度评价。这些论文是郑军健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书法创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理论与创作是郑军健书法生活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郑军健在书法创作中践行着自己的书法理念,把理论落到实处,以实践验证理论。他在创作载体和创作形式方面也力求创新,除了日常的书法创作形式外,他还把书法与紫砂壶、扇面等艺术品结合起来,赋予书法更新颖和更丰富的展示形态。

郑军健还参与组织了多种展览和理论研究活动,多次组织举办与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策划实施了多项以书法为载体的文化景观项目,开发了一大批具有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衍生品,让书法走向世界,弘扬了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在当今书法界,以书法成就出名者有之,以书法历史和理论研究称家者有之,但是像郑军健这样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书法成就,而且政绩斐然的人极少。艺术的磨砺没有一蹴而就的,郑军健的成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与他从教、从政、从艺的特殊经历有关,更多则源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探索。他把这种热爱凝于笔端,付诸行动,把热爱藏在心里,朝乾夕惕,时刻催促警醒自己。此外,他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厚的学养,且学为所用,涵养了自己的儒者风范,这种儒气也潜移默化融入其书法创作中。因而,他的书法作品总有一种文人气韵。

郑军健有一枚朱文闲章,内容是“纵非栋梁材,犹胜寻常木”,这是他给自己的艺术定位,也体现了他谦逊平和的艺术态度。对他来说,能以纯净之心写纯净之字足以。他把自己视为书法的行者,未来还要在理论研究方面深耕,在书法创作方面广拓,为弘扬书法艺术、培养书法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书法创作理论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